我来京城报仇的 - 第113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应小满纳闷地问:“那你刚才那句什么意思?”
    “咳,我——”
    晏容时就在这时握着供状进门来。
    雁二郎满肚子火气直接不好往小满这处发,全冲着情敌去了。递过来的供状看也不看,连纸带笔往旁边一扔。
    “密密麻麻的,写得什么东西?小满,帮我读一遍,我头晕看不清,怕晏七害我——”
    应小满手一抬,直接一巴掌拍上他脑门。
    “七郎没事害你干嘛?叫你写名字你就写!”
    雁二郎:“……”
    身子骨强壮的时候挨打也就罢了。
    眼下受伤体弱,气色苍白,自己揽镜自照都觉得羸弱可怜……怎么还打?
    雁二郎恼火地坐起身来,抓着口供从头到尾看过,才细看几行,人顿时一怔。
    眼睛渐渐放出兴奋的光。
    他又不傻,当然看出这是白得的大功一件,当即把扔去旁边的笔拿回,就要在末尾联署姓名。
    晏容时却把口供往边上一抽,慢悠悠卷起。
    “等着。天下哪有白得的功劳。署名之前,先替我做件事。”
    雁二郎:“……你耍老子玩儿呢?”
    晏容时没搭理他,拉着应小满走远几步说话。
    “小满。”他低声说:“还记得压箱笼的两卷旧文书么?随便抽一卷拿过来。急用。”
    应小满当然记得盛老爹给她的两卷旧文书。眼看着七郎神色郑重,不像开玩笑,她并不多问,立刻回房拿来一卷。
    晏容时便把旧文书递给雁二郎看。
    “读一读。告诉我你的想法。”
    雁二郎莫名其妙地拉开旧书卷。从头到尾一遍通读下来,读得他头晕目眩,心跳如鼓。
    “假的罢?”他把旧书卷往旁边一扔:“无凭无证,随意书写一卷就来诬告朝中重臣?如果诬告这么容易的话,岂不是朝中文武全通敌了。”
    晏容时:“说说看,为什么你觉得书卷作假。”
    “谁写的?连个署名都没有。”雁二郎嗤笑:“这等藏头露尾之辈,多半是诬告。”
    应小满凑过去查看,咦了声。旧书卷确实开头没有题跋,末尾没有署名。
    晏容时:“虽没有署名,但一笔一笔记录详实。年月日期地点人物俱全,不似伪造。你觉得呢。”
    雁二郎哼笑:“日期都有记录,确实写得详细,看似真。但万一被人移花接木呢?比方说,某年某月某日,做下这些事的另有其人。把事情完整记下,记录时却换个人名。你自己就是大理寺的人,当然知道查案讲究人证物证俱全,只有物证记录,当不得真。”
    晏容时并不打断他说话。
    听完后点点头,对身边显露惊愕的应小满说:“小满你看,朝中各个都是人精。雁二郎还不算其中最精明的。脱口而出的脱罪理由,随随便便就能数出三五条。”
    他把旧书卷仔细卷起。
    盛富贵确实是北国派来的人。比起中原这些人精来说,心眼还是太实在了些。
    应小满震惊了。“你们的意思说,里头记录的哪怕都是真人真事,也不能给这个郑轶定罪?”
    应小满不知郑轶便是当朝郑相,晏容时却清楚“郑轶”两个字的份量。
    “再加一条,官家信任他。只靠两卷旧书记录就想定他的罪,难。”
    雁二郎插嘴:“这卷物证当然不够,写下这卷物证的人在何处?加上人证,勉强可以在御前争两句,劝动官家把人拘捕待审。只靠物证,没有人证,你连官家那关都过不去,人都拘捕不了。”
    晏容时:“人证有。但人证本身不够清白,不能轻易动用。”
    雁二郎:“贿赂官员、倒卖武器的,肯定不清白。”
    “如果人证是敌国奸细呢?”
    雁二郎一怔。
    “敌国奸细,意图攀咬朝廷重臣。口供当然做不得准。”
    晏容时琢磨了片刻,把两名余庆楼死士的供状拿过来,笔递给他:“可以署名了。”
    雁二郎纳闷地看他一眼,当即不客气地署上大名,把笔一扔躺回去。“怎么又愿意把功劳让我了?”
    那边晏容时卷起供状,放入竹筒,不紧不慢说:
    “你时常出入宫廷,了解朝堂政务,人又有几分精明狡狯,肩膀上顶的正是一颗狡狯朝臣的脑子。让你解读旧文书,从你的反应,便能揣测出其他狡狯朝臣如何狡辩。此事算你立功一件。”
    雁二郎:??这是夸他还是损他呐?
    扑哧,应小满抿着嘴乐了。
    七郎嘴皮子够厉害的。分明夸奖的言语,怎么能说得这么损呢。
    晏容时已经走出门去。脚步停在门边,回身喊她:“小满,来一下。”
    应小满便抱着旧文书出去,站在二楼的木栏杆边,小声问他:“盛老爹的物证当真不够?”
    晏容时实话实说:“不够。以他的奸细身份,作为人证也不足。”
    但把小满叫出来,却不是为了物证事。
    他的目光里带隐约怜惜:
    “小满,来一下大堂。有件事需得单独和你说。”
    ——
    密封军报快马回京,赶在当天宫门落匙前送入皇城。
    京城郑相赁宅也同时接到了消息。
    “确定是三具尸体?”郑相捋须问道。
    “小人亲眼所见。”幕僚在书房恭谨回报:“在场数百人也亲见。殿前司禁军把尸体急送京城,此刻应该已经入京了。做不得伪。”
    “知道了,下去罢。”
    这是第四位前来报讯的幕僚了。四位幕僚传来同样的消息。
    安静下去的书房里,郑相拉开小屉,取出三把铜钥匙,愉悦地摆弄片刻。人前不动声色的儒雅姿态消散,渐渐露出了笑意。
    他取出一张泛黄发脆的纸张。略过书写得密密麻麻的众多陈年字迹,仔细端详着最后一个尚未被划去的名字,最后一段尚未断裂的关系网。
    盛富贵——余庆楼两名死士。
    “老友。终于等到这天了。”他点着旧纸张。
    久违的愿望终于达成,头顶高悬的巨石落下,心头不见轻松,反倒升起莫名的慨叹。他甚至还抹了下眼角。
    眼角当然毫无泪痕,唇角却缓缓露出笑容,笑容越来越大。
    “二十六年了,不容易哪。你折磨了老夫二十六年……死得太轻易了。”
    郑相——不,如今称呼他郑轶更合适——轻声感慨着,微笑着提笔蘸墨,重重抹去纸张上最后一个名字。
    连带的两名余庆楼死士也涂抹黑去。
    对着整张涂抹黑墨的泛黄旧纸,出乎意料的,他的脸上只显露片刻轻松,很快又浮现阴霾。
    郑轶喃喃道:“如今你死了。还暗藏什么手段,还有什么隐藏的人脉?到底会不会有人拿着你留下的通敌证据送去大理寺?现身罢。老夫等着。”
    他在书房里踱步片刻,吩咐道:“来人,拿官袍来。案情重大,不容耽搁,老夫要入宫求见官家。”
    ——
    以竹筒密封急送入皇城的密报,如今正平摊在御前书案上。
    官家震惊地拍案而起。
    “多年前晏相查办的那桩武器倒卖大案,竟有整库仓的精铁武器流落在外,至今未寻回?竟落在潜伏京城多年的奸细手中。其人名叫盛——盛——”
    郑轶端立于御案下,补充道:“盛富贵。”
    官家拍案:“必须严查!这盛富贵可擒获了?”
    郑轶道:“已然擒获了。只可惜,其人已死。 ”
    “怎么让他死了。”官家扼腕道:“之前朕吩咐吴寻生死不论,他就把人当场击杀了?唉,可惜了如此重要人证。”
    “此事要怪老臣。” 郑轶歉然道:“之前吴都虞候出宫时,是老臣多嘴,叮嘱他说,死士乃大奸大恶之人,决不能放他们活着回京城,以免恶徒绝境中暴起伤人。”
    郑相更加歉然:“老夫的意思,原本是让吴都虞候擒获了人,在京城外原地查办。吴都虞候兴许误解了老臣的意思,把三名匪徒直接击杀……”
    “郑相宅心仁厚,担心得并不错。如此恶徒……” 官家叹了口气,“咎由自取,死了也罢。”
    官家翻了翻口供,念道:“‘三人重伤擒获’。也就是说擒获当时人并未死,录完供才死。再等等,这份是死士的口供,看看今晚有没有盛富贵的口供急送入宫。郑相今晚伴驾,陪朕用膳罢。”
    郑轶袖中的手微微一抖。
    表面上还是那副泰然神色,“臣领旨。”
    当晚直到入夜,却始终未有第二份口供从京城郊外急送入宫。
    官家难掩失望。
    夜太深,宫门早已下钥,郑轶御前告退后,去外皇城的官署值房歇下。
    没有盛富贵的口供送入宫里。盛富贵被擒获时多半极力反抗,重伤濒死,不久便死亡,未留下任何口供。
    符合他这“老友”的刚硬性子。
    虽然如此想,但心口沉甸甸的大石始终难以卸下,当晚郑轶睡得并不好。
    翌日清晨时,叫醒他的是宫里相熟的内宦。
    “郑相快起身。出大事了。”
    郑轶无事人般洗漱,问:“可是夜里有第二份急报入皇城了?”
    “并无第二份急报。”内宦毕竟是多年的交情,悄悄透露了一句:
    “大理寺晏少卿一早入宫求见官家,说有人半夜送来多年前的物证。郑相你,唉,涉嫌通敌哪。”
    郑轶心里骤然一沉。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