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92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稷下学宫创建于齐威王初年,是战国时期,齐威王变法改革的产物。
    稷下学宫具有后世大学的一些特征,是以教育功能为主体,兼具学术研讨争鸣及为现实政治服务功能的高等教育大学堂。
    在那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的,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各个学派并存,儒、名、法、墨、阴阳、道、小说、纵横、兵家、农家等各家学者们聚集一堂,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一个重要孵化地。
    “这个大学,大概有些类似于稷下学宫吧”
    朱由榔补充道
    顾炎武这才大概有了些认识,
    当然,现代大学和稷下学宫肯定不是一回事,区别还是蛮大的,毕竟稷下学宫本质上是“士人之学”,和国民教育没关系,更不会统一招生考试。
    不过有一个参照物总是好的
    接下来,君臣二人又围绕着许多办学理念一一讨论
    朱由榔十分耐心,向顾炎武阐述自己的所思所想,遇到有些太过超前,恐怕难以实行的措施,朱由榔也会细心聆听顾炎武的意见。
    君臣二人就这样一边撸串,一边聊,直到日色西沉,朱由榔才让人送顾炎武出宫
    -------------------------------------
    次日,正式的任命旨意下达
    顾炎武接旨之后,第一件事情,是主持开展招生考试
    众多士子对于参考的热情还是十分热烈的
    金陵大学的学位并没有什么品级,但可以在直接有资格参加朝廷每年的观政员考试时,获得优免,事实上等同于举人功名。
    光烈朝的官员录取模式和以前不同
    主要分为两条
    首先自然是殿试进士入仕
    除此之外,便是观政员考试
    相当于后世国考,有秀才以上功名,或是小学以上学历毕业可以参考。
    当然,根据最新政策信息,从光烈十二年开始,将正式取消童生、秀才考试和相关功名发放。
    而取代以小学、中学学历
    从光烈四年教育改革,到如今七年过去,新的教育体制,终于可以在不影响公平性的前提下,逐渐替代传统的科举系统了。
    约四千五百余人参考,最终录取八百五十人。
    录取率已经相当高了
    后来,这一年没有选择参加考试的士子都捶胸顿足,后悔万分,因为此后,再也没有这么宽松的录取率,参考人数一路飙升,便是后话了……
    金陵大学内,暂时设立哲学、经史、格物、数学、政治、农学、工程、岐黄、地理、财计十个系。
    前九个系是朱由榔之前就有定下的,倒是财计,是张同敞坚持增设的
    他表示现在随着财政系统改革,需要越来越多的,懂财政、审计、金融工作的官员,那些个科举出身的官员实在不堪用,所以要求培养专门的财政官僚。
    不过入学考试后,顾炎武很快就迎来第一个麻烦
    各个系的分配,主要是按学生自愿
    可几乎绝大部分人,都往什么经史、政治、哲学挤,只有少部分愿意去财计、岐黄,至于其他诸如数学、格物、工程之类,根本无人问津。
    朱由榔知道消息后,感叹道
    “世道变了啊,什么时候歧视链底端的文科僧也敢跑到理工科头上耀武扬威了?”
    第39章 激励
    光烈十一年,九月二十日
    朱由榔亲自出席了金陵大学的开学典礼
    大学从光烈九年就已经开始筹建,经过两年的时间,总算是落地了。
    主要教授、讲师由翰林策研、格物两院院士和研究院兼任
    另一方面也是在给翰林院提供足够的科研人才
    第一届入学,人数并不算多,大概只有九百多号学生,其中八百五十号是考试录取的,另外五十人是青年转业军官,以及北方士子专推。
    朱由榔废除了过去国子监的捐贡制度,改为统一考试,不过在录取时也是有所偏向的。
    两个方面一般会有固定名额,一个是北方各省出身,在光烈十八年前,也就是两个五年规划完成之前,能有专推名额,保证南北差异不至于太大。
    当然,这个专推名额也是要考试的,只是相较于统一考试略简单
    其次便是军队,有小学以上教育资历的青年军士、军官,每年也有参与军内专推名额考试的资格。
    在这两者之外,还有几个来自朝鲜的留学生,一开始朱由榔还没注意到留学生这个问题,还是朝鲜人自己找上门来的。
    这个时代的朝鲜,自称“小中华”,是明王朝的忠实迷弟(真不是装的,朝鲜受明朝影响极大,历史上,明朝灭亡以后,直到康熙年间,朝鲜文人都依然使用崇桢纪年。)
    听闻中原这边,有此等“文章盛事”,当然要主动参与进来,与有荣焉。
    所派的士子也都是国中显贵之家,本来按照内阁的意思,人家千里跑过来,而且还都是朝鲜统治阶层出身,可以免试入学,本来对于这些留学生而言,他们身上承担联系两国政治关联的使命,远比学到啥重要。
    不过人家朝鲜士子只觉得是羞辱,此时的朝鲜儒学氛围很浓厚,出过不少大家,也是有科举的,自然风气和内陆也就大同小异。
    一共十一人,参加应试,居然全部考中
    不过想想也对,这些人都是朝鲜全国的青年精英所在,又岂会是庸才呢?
    翻修之后的国子监原址,与过去大不相同
    确切地说,这些新建筑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成果
    包括建筑工程、设计和材料上的
    教学楼是左右各两排,共八栋双层砖混结构的楼房
    格物院材料所之前就已经启动过有关混凝土技术的攻关,虽然距离后世那种胶凝复合式混凝土,还差得远,但一些基础的技术雏形,其实本来就有了。
    比如利用石灰、黏土和砂石混合的三合土,就是南京城墙的主要材料,事实证明,的确很管用。
    材料所的研究,也是基于这些原有基础之上的。
    改良后的三合土,性能较以往提升不少,第一个应用的地方,却不是城墙,而是金陵大学的教学楼。
    整体建筑,一方面增加了空间利用率,一栋楼大约能有十六间教室,相较于以往的院落式建筑,更为紧凑。
    不过也保留了传统建筑的风格,比如顶瓦和飞檐斗拱。
    就朱由榔的视角来看,嗯,有点像建国早期的火车站
    当然,朱由榔最重视的,还是实验楼
    包括格物系、工程系、医学系、农学系、地理系的多个室内、室外实验室
    去年才被光学所弄出来的天文望远镜和简易显微镜,都投入了使用,让朱由榔颇为满意。
    这些实验所,是整个大学最费钱的地方,每年少说三分之一经费都得往里烧。
    但也是最重要的地方
    它们和翰林院的各个研究所形成配套,在这里培养出未来的翰林院研究院。
    原崇祯朝的名望大儒、江西巡抚,郭都贤担任了金陵大学的教务长,负责具体教务工作,方以智兼任校研究院都监,负责科研工作。
    这二位的职务虽然都比祭酒略低,但按照新的制度规划,科研和教学系统独立性极强,所以二人并非是顾炎武的副职,而是各领工作。
    反而顾炎武这个祭酒,事实上只是个协调员而已
    师资力量方面,由于教授均由翰林院院士兼任,故而并不缺乏
    倒是医学专业,翰林院并没有相关研究所和科研人员,还是临时招募的。
    南直隶吴县名医吴有性,之前在东征战役时,帮助明军救治伤员,一直在军中有任职,这次被调入翰林院,带头组建格物院医学所,并兼任金陵大学医学系司业。
    按照朱由榔的规划,日后等医学系壮大以后,是要独立出来,自建一个医科大学的。
    在之前的五年规划中,有定下目标,要在五年内于全国各地建立九到十五所医科学校,不过这些更类似于向民间和军中输出现成可用的医学人才,类似于专科学校,有小学学历就可以考。
    而未来的医科大学,现在的金陵大学医学系,则是负责前沿理论和技术研究,培养专业带头人。
    金陵大学学制暂定为三年,医学生四年
    教学成绩采用学分制,学制内须修满学分才能毕业,延期一年还不能毕业的,就只能退学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其中,课程结构和朱由榔后世的经历的一样,通识课、专业课
    大一入学基本以通识课为主,不过在朱由榔的坚持下,金陵大学最广泛,人人都得修的一门课,是数学……
    是的,在金陵大学,哪怕你是学政治,学哲学,至少也必须在大一,修完一门数学基础课程。
    对于这个安排,朱由榔说不清楚心里是啥感觉
    总之就是,嗯,大仇得报
    -------------------------------------
    金陵大学正中的广场
    朱由榔望去,大约快十亩地左右,和后世一个足球场差不多大小
    第一届学生加上教师,不过千人,根本挤不满,零零散散只能站住三分之一不到。
    这里处在左右教学楼之间,后面是行政楼,距离后世大学的规模还是有不少差距的,不过在这个教育普遍还以书院为主的时代,已经很大了。
    不过也好,既然人不多,朱由榔干脆将所有人聚起来,统一讲话
    “今日能看到这么多青年才俊济济一堂,我很高兴,多余的话不必言。”
    “朕这个人,向来不喜空口白话,那便拿出一些实在的”
    “从即日起,大内每年从内帑额外拨出八千元,作为奖学金,每年全校评比,应届毕业绩效最优之十人,可或之,并由朕亲赐证书、银牌,并立碑勒名于此广场之上!”
    这番言语,却是让所有人都心向往之,激动起来
    其实钱反而是小事,虽然八百银元也不是小数目了,对于能在这种学校,挤进前十的存在,前途那都是不言而喻的,根本不稀罕这点钱。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