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仓库回到明末 - 第五百七十二章:华夏帝国,天朝上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这个时候,刘文众他们将自己手中所有的人手都派遣出去,赵大牛和宋虎等人也坐上了开往大同和太原的火车,打算亲自去一趟。
    刘文众派出去的人手拿着写好的大字报,在宣镇各地张贴着,明说了赵文登基这件事情。
    除过这些之外,刘文众还直接上大明日报发布新闻,在报纸的头版头条上将此事彰显了出来。
    当赵文登基这件事情传遍整个宣镇的时候,宣镇的百姓一下子兴奋起来。
    此时的他们比过年的时候还要兴奋,大街小巷里,到处都是讨论此事的百姓。
    在一个茶楼当中,一个穿着员外服的中年人坐在茶楼一楼的大厅当中。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之前和卢象升有过交谈的薛泽西。
    薛泽西坐的那张桌子旁边坐了三五个好友,薛泽西看着这些好友,一脸高兴的道:“总兵大人早该登基了,如今总兵大人的地盘不比朝廷少,不管是登基的资格还是功劳,都完全够了。
    且不说平定草原收复辽东,光是将咱们宣镇建设的如此繁荣,总兵大人就应该登基为帝。
    我之前是通州人士,通州这个地方处在京城近郊,按理说,这种地方应该繁荣才对,可是呢?结果完全相反!
    通州的百姓贫穷不已,通州的土地大部分都是城中那些勋贵的,当地的百姓只有给人家当佃户的份,哪里能有自己的土地?
    我薛泽西也好歹是一个举人,可是我家中的田产也不过五十亩地,这五十亩地,一年到头来也只能混个温饱,想要赚钱,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而且每年到我家打秋风的勋贵狗腿子倒是不少,这些狗腿子仗着自己的背后有勋贵撑腰,就不将我们这些乡野士绅看在眼中,每年都要敲诈我们不少银子。
    可是咱们宣镇呢?在咱们宣镇当中,谁敢这样做?敢这样做的人有几个?如今的宣镇,海清河晏,官员用心办事,光是这一点就不是朝廷能比上的!”
    薛泽西洋洋洒洒,说着自己的想法。
    坐在他旁边的一个中年书生敲打着桌子,同样一脸兴奋的道:“薛兄这话说的不假,除过这些东西之外,还有火车自行车三轮车这种东西。
    尤其是火车,在没有火车的时候,咱们想去一趟龙门堡,都要花费不少的力气,更别说从这里去山西了。
    可是自从总兵大人将火车弄出来之后,只要是铁路修到的地方,咱们哪里去不了?别说是龙门堡,就算是去太原府逛一逛,也是说走就走。
    以前去山西,少则三五天,多则十来天,可是现在呢?朝发晚至,哪里能有这么方便?
    还有那三轮车和自行车,这两种东西对于寻常百姓来说,可真是好东西啊。
    一般的普通老百姓,想要拉粮食或者拉货物,要么就推平板车,要么就就雇佣牛车或者驴车。
    要是人拉平板车,别想多装货物,要是用牲口拉,花销又不是一般的大。
    寻常的百姓家,谁家能养起牛和驴子?他们想要用牛车或者驴车拉,只能雇佣。可是雇佣的价格不低,要是他们自己养,一个牲口吃的比三个人还要多,寻常人家能养活的起吗?
    可是这个三轮车出来之后,可就不一样了。
    有了三轮车,根本就不用雇佣牛车或者驴车,虽然三轮车拉的可能没有牛车和驴车拉的多,但是省钱啊。
    三轮车不吃草料,不会生病,买一次,只要三轮车不坏,就终生受益。
    由此可见,三轮车要比牛车和驴车实惠不少。再加上如今的水泥路已经修遍了整个宣镇,三轮车行走在这些路面上也费不了多少力气。
    而且三轮车这种东西和火车一样,都是总兵大人弄出来的。
    咱们宣镇能有总兵大人如此英明神武的大人,是咱们的福气。要是总兵大人登基为帝,那就是整个天下百姓的福气啊。
    咱们总兵大人应该登基为帝,应给登基为帝!”
    “没错,说的是,没有总兵大人就没有咱们现在,总兵大人万岁!”
    坐在他们周围的百姓听着他们的对话,不停的冲着他们喝彩,最后直接呼喊万岁。
    一人开头,没过多长时间,整个大厅中的百姓都欢呼了起来,欢呼声传到了外面,外面的百姓也跟着欢呼起来。
    随着赵文登基为帝的消息越传越远,最后整个宣镇城的百姓都欢呼了起来。
    这一刻,他们是如此的希望赵文能登基称帝。
    在宣镇城外距离宣镇不到二十里的地方有一片巨大的土地,这片土地原本是一片荒地,之后被赵文开发成耕田。
    从陕西山西那边逃难过来的百姓被赵文安排在了这里。
    这片土地上如今已经有五十多个村落,这些村落当中的百姓在这里生活的非常的幸福。
    虽然刚开始的时候,他们种这些土地还需要缴纳不菲的税收,可是当他们耕种足够三年之后,这些土地都变成了他们的田地,而且还是能传家的那种。
    如今每年只需要一定量的粮税,剩下的就都是他们的。
    他们缴纳的粮税和给朝廷缴纳的粮税相比,简直少的不能再少了,而且还没有苛捐杂税。
    如今的他们,人人都能穿上衣服,也不用愁吃饭,就算是肉,想吃也能吃上。
    而且赵文还给他们的孩子设立了蒙学,每五个村庄就有一个蒙学,凡是适龄孩童,都可以送到蒙学中去。
    在蒙学中的学费也低的让人不敢相信,他们根本就不用担心学费的问题。
    从古到今,不管是哪朝哪代,在读书这一方面,国人都异常的热衷。
    他们这些人基本上没有读过书的,这辈子一个字也不认识。当蒙学开设之后,他们便义无反顾的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了蒙学当中。
    在他们的心中,他们能有现在的好日子靠的全都是赵文,在他们眼里,只要跟着赵文走,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如果没有赵文,就没有如今他们的丰衣足食,他们的孩子也不可能有上学的机会。
    在一个村落的麦场中央,一个被刘文众派来的官员站在那里,手中拿着一张文书,大声的念着,“自总兵大人入住宣镇以来,宣镇………”
    在他的周围,村庄里所有的百姓都围绕在他的旁边,静静的听着他的声音。
    这个官员夸赞了一番赵文,最后说道:“总兵大人功高三皇,德过五帝,如今大明朝廷腐朽不堪,正是总兵大人拯救天下黎民百姓的时候。
    所以,总兵大人登基为帝已经事不容缓,不知道你们有何感想?”
    “感想?我们没有什么感想,我们现在的好生活都是总兵大人给的,总兵大人当皇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也拥护总兵大人当皇帝!”
    村长站在官员的旁边,大声的喊着。
    “我们坚决拥护总兵大人当皇帝,坚决拥护!”
    “总兵大人万岁,总兵大人万岁!”
    一时间,围在官员周围的百姓都一脸狂热的喊了起来。
    “上万民书,请求总兵大人当皇帝!”官员将手中的文书合上,一脸狂热的振臂一呼。
    “对,上万民书,请求总兵大人当皇帝!”周围的百姓都跟着欢呼起来。
    官员看到这里,一脸兴奋的从怀中摸出一张巨大的宣纸。
    “村长,找一张桌子来,我要将你们的名字统计一下,书写万民书!”官员看向村长。
    村长点点头,“这位大人,我这就去给您找桌子!”
    村长说着就带着几个年轻力壮的年轻人朝着村里面跑去,没多长时间就搬来了一张桌子和凳子。
    官员坐在凳子上,他将手中的宣纸平铺在桌子上,随后从怀里取出一根毛笔、砚台以及一锭墨。
    他又让人弄了点水过来,将墨研开之后,就让村里的百姓一个一个的排好队,统计他们的名字。
    名字统计好之后,又让每个人在万民书上按上手印。
    将一切都弄好之后,他将宣纸揣进怀里,骑上自己放在麦场边缘的自行车,朝着宣镇的方向而去。
    村长将官员送出村子,他看着离去的官员,脸上满是笑容。
    “哈哈,总兵大人要当皇帝了,咱们的好日子来了!”村长一脸兴奋的道。
    “是啊,村长。想当初咱们只不过是逃难的难民,不管跑到哪里,都不受人待见,可是总兵大人却没有嫌弃咱们,不仅给咱们分粮食,还给咱们分地。
    如今我家的两个娃儿也上了蒙学,以后要是读的好,考到了宣镇的小学,那他们以后就不用在地里刨食了。”
    一个中年男人站在村长的旁边,他回想着来到宣镇的这一切,越想越激动,最后直接哽咽了起来。
    “总兵大人比天上的菩萨还要善良,只有他能当皇帝,谁要是敢不让总兵大人当皇帝,我就和他拼命!”
    男人说着噗通一下跪了下来,他面相宣镇的方向,重重的磕了几个响头。
    “我没有什么能感谢总兵大人的,只能给总兵大人磕几个响头了。总兵大人万岁!”
    中年男人跪在地上,一脸激动的面相宣镇,不停的磕头。
    站在他后面的百姓们也跪了下来,跟在他的身后,冲着宣镇的方向不停的磕头。
    这些普通老百姓心里没有鸿鹄大志,他们需要的不过是一顿饱饭,一件暖衣,谁能满足他们,就能俘获他们的忠心。
    像这样的场景,在宣镇各处不停的上演着。
    当太阳渐渐西沉的时候,刘文众拿着收集而来的万民书来到总兵府的门口。
    他怀里抱着厚厚的一叠,足有二十公分厚。
    他抱着这些东西,走进了总兵府中。
    “总兵大人现在在书房,总兵大人有令,如果有人要找总兵大人,就让去书房!”
    刚刚走进总兵府,李小三便迎面走了过来。
    刘文众点点头,抱着手中的东西朝着书房走去。
    刘文众刚刚来到书房外面,站在书房外面的侍卫就将书房的房门给刘文众打开。
    刘文众抱着怀里的东西,走进了书房。
    “抱的什么东西?”还没有等刘文众进来,赵文就看到了刘文众怀里的东西。
    刘文众急忙将手中的东西放在赵文的桌子上,冲着赵文躬身行礼。
    “大人,这是今天一天里,宣镇各地上的万民书。这些万民书都是请求总兵大人登基为帝的!”刘文众指着桌子上的万民书,冲着赵文说道。
    赵文从这些万民书中拿起一张。
    放眼望去,只见上面布满了鲜红的红手印。
    赵文放下手中的万民书,长出一口气,“行了,不说这个了,你先做下吧!”
    赵文指了指面前的椅子,看向刘文众。
    刘文众告了一声谢,半个屁股坐在椅子上。
    “大人,不知道大人是否想好了国号,年号,以及都城的地点?”还不待赵文开口,刘文众就率先问了起来。
    “不知道你可曾想过这些问题?”赵文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刘文众。
    刘文众冲着赵文拱拱手,说道:“大人,国号我觉得应该取宣镇的第一个字,大人是从这里兴起的,而且这个字也非常适合。
    至于年号,总兵大人英明神武,功高三皇,德过五帝,在下觉得,神武这个年号就不错。”
    赵文看着刘文众,笑着摇摇头。
    “大人觉得不合适?”刘文众看赵文这个样子,急忙问道。
    赵文回道:“国号和年号都不合适!”
    “那大人可有好的想法?”刘文众问道。
    赵文取出一张宣纸,用一根狼毫毛笔沾满墨汁,在上面写了起来。
    当赵文写完之后,将毛笔放在了桌子上的笔架上。
    刘文众朝宣纸看去,只见上面书写着“华夏帝国,天朝上国”这八个大字。
    “大人的意思是?”刘文众觉得自己猜到了一些,可却又不敢确定。
    “没错,正是你想的那样。国号我打算定为华夏,至于年号,就为启元吧!”赵文指着宣纸上的那八个大字,对着刘文众说道。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