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阳李玥 - 第八百二十一章 沉淀与消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泰坐了片刻,赶着夜色回家。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
    魏王妃正怀着孩子,身孕已有七个月,她正躺在椅子上睡着。
    两个侍女站在一旁照料着,见魏王回来躬身行礼。
    “嗯,你们不用多礼。”李泰说着进了屋,脱下厚重的外衣,看到桌案上的饭食,心头一暖。
    魏王妃稍稍睁开眼,见到是魏王回来了,连忙起身,“饭菜凉了,妾身让人去热好。”
    “不用了,对付两口就行了。”李泰便坐下来夹起饭菜吃了起来。
    “魏王殿下以前就是这样的。”
    听到妻子有些埋怨的话语,李泰拉着她的手坐下来,“以后没这么忙了。”
    “事情都办完了?”
    “嗯,今年没这么多事了。”
    用罢饭食,李泰照顾着王妃睡下,自己也踏踏实实补了一觉。
    翌日,骊山技术院校前,依旧有不少人来报名,李泰干脆在村口建设了一间小屋子。
    用来处理这些前来报名的乡民,让他们先做记录。
    骊山技术院一旦在长安城开始出现效应,从一开始这座书院的学子不入仕途,变得无人问津。
    到了今年第一批学子走出去,带着学得的技能立刻就在关中各县之间传开了。
    以至于来往打听的人越来越多。
    原来读书不是为了当官后,想要读书的人就更多了。
    李泰神清气爽地看着这个盛况,越发觉得距离发财不远矣。
    朝中因为这件事议论不休,皇帝正在屠戮世家,骊山摆出来的态度就不想要成为世家。
    骊山也从来不事土地兼并。
    一个不搞土地的权贵,只参与商贾之事。
    骊山有钱,可放眼关中的权贵之家,骊山太懂事了。
    懂事得让人抓不到把柄。
    在宗室权贵眼中,你成了权贵不去争取土地与败家无异。
    李承乾听着纥干承基的讲述,叹道:“既然人跟丢了,那就罢了,南诏在张阳手中,这个人不重要。”
    纥干承基应声退到了一旁。
    赵节又道:“太子殿下,近来骊山很是热闹,有不少乡民去争抢学艺名额。”
    李承乾颔首道:“倒是不错,孤想去看看。”
    闻言,赵节心头欣喜,又道:“卑职这就去准备车驾。”
    说罢,他急匆匆走出东宫,别看东宫不大,事还不少。
    李安俨正站在东宫外守着,低声问道:“纥干承基与殿下说什么了?”
    赵节笑道:“那奸佞说人跟丢了。”
    李安俨轻蔑一笑,“他哪里来的本事,还不是找大理寺少卿帮忙,寻个几个不良人,以为就如此容易。”
    “准备车驾,殿下要去一趟骊山。”
    赵节与李安俨是东宫的老人了,而且当年张阳在东宫之时,几人还是好友。
    两人都看不上纥干承基,这人材来东宫一两年,有着太子的欣赏在这里作威作福。
    东宫马车缓缓从皇宫的东面驶出,李承乾坐在马车上正看着岑文本的官学奏报。
    骊山,小清清正骑着熊大跟着她的魏王舅舅玩着藤球。
    车驾到了,李承乾走下马车。
    小清清皱眉一看,行礼道:“见过太子舅舅。”
    李承乾径直走上前打量道:“你都长这么高了。”
    小清清嬉笑道:“我还会长更高了。”
    先是看了一眼李泰,又道:“青雀,许久不见了。”
    李泰手里拿着藤球道:“太子殿下,此来骊山所谓何事?”
    这兄弟俩一见面气氛就不是太好,就连小清清都感觉到了。
    李承乾颔首道:“你爹爹呢?”
    “爹爹和上官伯伯在商议,这就去唤爹爹来。”意识到气氛不对,小清清拍了拍熊大的脑门,小声道:“找爹爹去。”
    熊大带着小主人又跑回了村子。
    李泰笑道:“这孩子很聪慧,她的老师也都是最好的。”
    李承乾又道:“她是母后的弟子自然要出类拔萃。”
    “听说有很多人要来骊山学艺?”
    “皇兄现在才知道消息吗?”
    李承乾转过头不去看他,颔首道:“孤昨日就知晓了,今日才有空闲来看看,近来朝中诸多繁杂事脱不开身,孤不像你这般清闲。”
    “朝中的事情不还是那些大臣在办,皇兄事事关心,可就连一个崇德坊都管不好,骊山听闻近日崇德坊越发热闹,可入市的银钱却越来越少了。”
    这些话语让李承乾一时间语窒,如他说的这般,崇德坊看起来热闹,随着科举的兴办,越来越多的人往来崇德坊,这般热闹的景象却无法为朝中带来太多的收入。
    而骊山是个能够生财的地方。
    这里有财富之道,高陵与蓝田两县跟着骊山赚得了不少银钱,让关中乡民眼红之余,同样引起了朝中的关注。
    两兄弟正说着话,张阳脚步匆匆而来,“太子殿下。”
    李承乾点头道:“张阳,你与孤也许久未见了。”
    张阳笑道:“近来确实疏远了,冬日时陛下不在长安城,朝中诸多事都要太子主持,太子也不容易。”
    这话语如沐春风,听着舒服不少。
    李泰将藤球抛给不远处的孩子们,他们得了藤球欢笑着跑开,回身道:“当年皇兄主持建设的崇德坊近日遇到了一些难处,希望姐夫可以解惑。”
    来骊山本意并不是为此,李承乾开口想要解释。
    张阳笑道:“要解决崇德坊的问题也不难,崇德坊只有笔墨,或者是茶水,可人有生活所需,衣食住行都是离不开的,崇德坊没有吃食,他们走过一条街,去另一头吃岂不是很麻烦?”
    “开办培训讲课,让朝中六部重臣在崇德坊讲课,收取费用,如此一来崇德坊徘徊的学子和游客就能得到好处,也会争先报名,在下建议太子殿下不要将价格定得太高,一堂课一人五钱足够了。”
    李承乾释然一笑,又道:“每每听你说话,总是能让孤茅塞顿开。”
    “太子殿下说笑了,若是殿下能够让骊山在崇德坊开设产业就更好了。”
    “孤愿听指教。”
    张阳摆手道:“指教说不上,都是为了大唐富强,骊山自然要出一份力,这些不提也罢。”
    “李承乾拱手道:“孤此番前来是来看看骊山的技术院校,听闻此间来学艺的乡民众多,骊山将如此多的人挡在门外,朝中的非议不少。”
    “非议固然是有,可学艺的名额有限,骊山能够容纳的人有限。”
    李承乾跟着脚步走向骊山技术院校,又问道:“孤听闻那些从骊山学艺出来的人在关中给各方争抢,这一次他们能够得到许多工钱,可孤以为将来学艺的人多了,这些人的工钱反而少了?”
    “太子殿下所言不错,可事情也不是并不只是在这样,有需求就有供给,只要这个需求一直存在,工钱就不会下来,当然了各方作坊争抢骊山学子的事,与骊山无关,骊山只负责教人谋生本领。”
    李承乾看着远处的骊山技术院校,这里有一条很长的队伍,这队伍排在骊山技术院校旁的一间小屋前。
    “孤想不明白,你教人学艺是为了什么,世家为了培养士子是为了让士子入朝之后,成为世家的喉舌,而骊山教出来的弟子却不入仕,反而让他们成为了工匠和厨子。”
    张阳颔首道:“就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我们不能忽视它。”
    李承乾咋舌半晌,又是三缄其口,无奈道:“孤……”
    “无妨,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太子殿下看到的与我所见的景象不同,往后慢慢理解,现在不重要。”
    一间不大不小的院子,这里面的夫子教授着谋生相关的技艺。
    而教授出来的学子能够在外谋生,得到工钱,往后骊山落不得半点好处。
    让李承乾自己在村子里逛着。
    张阳回到了山上。
    家里,李玥和小武,小慧,李丽质三人还在藏书阁忙碌着。
    华清池旁,张阳一个人坐在饭桌边,又看了看四下问道:“那几个小没良心呢?”
    王婶端着饭菜走向藏书阁,又道:“公主皇子们去见太上皇了,说是还要去欧阳询老先生那儿学写字,有杨婶看着她们。”
    说罢,王婶端着饭菜走入了藏书阁,看来媳妇她们也要在藏书阁用饭了,忙得连个吃饭的工夫都要用上。
    张阳看向自己的儿子,小心安爬上自己的凳子,而后伸手抓着勺子,又不知道怎么用。
    不多时,王婶抱起他,带着这位小侯爷去另一边用饭。
    饭桌上就剩下了自己,张阳端着饭碗看着眼前一菜一汤和一个咸鸭蛋。
    好久没有一个人用饭了,也不知道上一次一个人用饭是什么时候。
    饭桌上只有自己一人,如此用饭还怪不适应的。
    饭是去年新收的稻米,这稻米很香,张阳将咸鸭蛋挖出来伴着饭,夹起菜就吃了起来。
    拿起汤碗将汤喝下,这才舒坦地长出一口气。
    走入藏书阁中,这里铺满了纸张,墙上也挂着图表。
    吃完饭的碗筷就搁在一旁。
    要整合骊山的人力资源,再重新进行分配。
    接下来的日子有的她们忙。
    张阳默不作声拿起一旁的吃空的碗筷离开。
    走出藏书阁,见到王婶正带着小心安讲话,教得很耐心。
    将这些碗筷洗好,张阳点好炉子,放上一个水壶,再倒上三杯热茶。
    茶水端入藏书阁,炉子放在一个水壶就架在上方烧着。
    她们四人还在忙着,似乎并不注意到自己来过,见李丽质拿起茶杯喝下一口热茶。
    张阳点头,从藏书阁的书卷上找了一卷书,而后坐在藏书阁门口,嗮着太阳看着书。
    她们有什么需要也可以随时递上。
    时间过得很慢,张阳看着书中的内容,这卷书是随着范阳卢家的遗产而来的藏书。
    书中记录的是黄老之学,又称黄老学说,古来黄老学派尚阳重刚,在战国时期就是一种传播十分广泛的思潮。
    黄老学说主张贵清静而民自定,主张君主治国无为而治,掌握政治要领即可。
    当年的萧何,陈平等人也是十分推崇黄老之学。
    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黄老之学成了一种精神寄托与个人修养的追求。
    不再适用于朝政时局,而以后就成了一些人的生活作风追求。
    如果说黄老学说只用来修身养性,也是不错的。
    藏书阁内很安静,偶尔还会有几声低语。
    阳光很暖和,万里晴空不见云彩,天地间安静得连风声都听不到。
    张阳看完了这卷书,再次走入藏书阁,炉子上的水壶轻了不少。
    重新给她们添上水,想到家里还有宫里所赐的名贵南方糕点,拿出来也放在媳妇手边。
    再从书架上拿出一卷书,这卷书叫作《道原》是黄老学说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篇。
    继续坐在藏书阁的门口,安静看书。
    又过了一个时辰,弟弟妹妹都回来了,家里又恢复了闹哄哄的状态。
    张阳回头看向藏书阁内,小武给李玥按着肩膀,小慧按照小武的肩膀。
    四人互相按着腰背放松,看来她们的工作告一段落了。
    直到她们都躺下来,闭眼放松着。
    这种工作对她们的眼睛损伤很大,朝中近视严重的文吏也很多。
    想要透光度足够的玻璃,在质地和烧制成分上还要加以改进。
    如今烧制出来的玻璃就白蒙蒙的,别说透光度了,做成眼镜就像是眼睛蒙上了一层白雾。
    只能看到人影,别说看清楚字了。
    张阳看向手中这卷黄老学说的道原卷,指望这些是不行了,还是要靠自己。
    早春的关中昼夜温差很大,尽管骊山技术院校已经没有名额,来这里的人问询的人依旧很多。
    李泰近来已经很少参与设计改造器械相关的事情了,他安排了人扩建骊山技术院校,便撒手不管。
    魏王殿下也开始进入了养老生活。
    教他的电磁相关知识,他也没有半点进展。
    路要一步步走,骊山能有现在的成果不容易,光是当初制造蒸汽机,就足够让骊山的所有技术骨干发疯。
    现在又进入了沉淀期,各种理论需要补充。
    得到的技术知识需要沉淀,消化,揉碎,加以应用之后转化成生产力。(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