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风 - 第四百二十一章 创新
第四百二十一章 创新
熙宁八年初春,大宋朝廷经过决议之后批准了包括重修长城、和通往析津府道路在内的一系列工程,整个工程将会持续五年之久,总造价在四千万贯左右。这些工程中有一条从汴都开封通过相州、邢州、真定府、河间府直达析津府的水泥道路,而且通过这条水泥主干道还要将大名府、隆德府等重要城市用水泥支线给连接起来,这样以来河北诸路将会依托这条水泥马路合成一体,河北客商如果从真定府驾马车出发,用不了三天便可以到达汴都开封黄河对岸的渡口,而且由于是水泥道路,无论雨雪天气都可以正常行驶,不过就是速度慢了些而已。
这是一条关系到大宋北方战略安全的主干道,基于同样的想法,还有一条从西京洛阳为起始点,经河南府、河中府、晋州和延安府直达原西夏国都兴庆府的水泥道。这两条主干水泥道路将会承担起大宋北方和西北的运输安全,并且通过这两条道路彻底盘活大宋北方和西北的经济,加速物流,使其与大宋中央保持更加紧密的联系。
重新修整长城的作用就更不用说了,自大宋立朝以来对外战争一直就是处于下风,更因为石敬塘和李元昊的缘故,大宋从来就没有拥有过对长城的控制权。长城大多数都在辽国和西夏的国土上,大宋境内的长城长度只有可怜的不到两百里的长度,就是这段长城还在辽、西夏和大宋三国的交界点附近,根本没有任何价值。
由于契丹人和党项人说白还是游牧民族,尽管他们向农业文明转化,但是由于其内部势力的干扰,他们转变成农业文明的过程中出现了多次反复。长城对于辽国和西夏来说并不重要,从而对于长城的修缮也是很少去做的,这点上从宋军对两国的战争中,从来就没有在长城附近发生过比较大的战斗就可以说明。
辽国和西夏对于长城的重要性并不清楚,但是大宋却非常看重长城的作用,作为一道战略屏障,这对大宋有着莫大的好处,尤其是宋军手中掌握了火器制作的秘密,再加上机床的出现使得床子弩的箭支制造费用大大降低,宋军依托城墙防守成本也就更加低廉,只要指挥得当,游牧民族南侵在遇到长城的时候毫无疑问将会碰得头破血流。
不过长城自唐末五代以来到现在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修缮,虽然还没有具体的考察过,但是破损的程度极为严重,到底要花多少钱才能够还长城原貌还很难说,故此朝廷在长城修缮的预算金额中并没有一个规定数字,只是以一千五百万贯为基数,先修着看,不够再往里添。
【目前用下来,听书声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语音合成引擎,超100种音色,更是支持离线朗读的换源神器,huanyuanapp.com 换源app】
这么庞大的工程在大宋只有王静辉才有这个胃口吃的下,而且他所组织的大财团已经筹备了六百万贯的启动资金,加上手上的奴隶大军来消化这个工程自然会对大宋的根基冲击最小。不过这次买卖中,王静辉并没有投入金钱,而是以奴隶作为入股,占四成股份,其他的工程启动自己则是财团内的商人联合凑出来的。
和王静辉在两大银行发行金票和银票一样,这次交易也是一种实验——商业模式的创新!因为在宋辽战争中,大宋俘获了大量的辽军,估计总数可以达到二十万,再加上大宋统治高层出于打压契丹人的考虑,大宋所攻占下的城池以往侵犯汉人权力的契丹人或是其他民族都遭到了清算,这些人也同样被归位战俘的行列加入了奴隶大军之中,这也就使得这次战争中所获得的奴隶达到了近三十万的地步。
如何处理奴隶的问题到现在大宋统治高层已经有了清晰的概念,直接交给驸马,实际上还是大宋朝廷来控制这些奴隶,恶人全被王静辉做了,当然王静辉虽然做了恶人,但是其中的好处还是很多的,这几年下来这些奴隶在疏浚河道淤田的过程中,朝廷没有少给他赏赐众多田地,要不然王静辉这个“大宋第一地主”的名头还要等上几年。
这一次王静辉决定使用这些奴隶给大宋朝廷和他自己都捞上一笔外快,便和李管事等人想出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奴隶运营模式。以往这些奴隶在大宋朝廷的控制下修建大宋的河堤、道路等基础建设,但是除此之外并不能够给大宋朝廷带来任何收入,只是将修建的成本降低了不少而已。
这一次通过王静辉的名头用这奴隶换来了四成的股份,等于是三四千万贯的工程款项有近一半在工程完工后又流回到朝廷的手中,将工程成本进一步降低,而且在工程期间的这些奴隶的口粮问题都变成了财团商人们的事情,大宋朝廷也可以在这几年当中不用负担俘虏的口粮问题。
起先大宋在决定是否修建主干水泥道路和修缮长城的问题上,其内部分歧还是非常大的,毫无疑问这是几项投资巨大的工程,幸亏大宋朝廷手中掌握着几十万的俘虏,不然单靠征用民夫来完成这些工程,搞不好便是一个类似京杭大运河那样的暴政工程。即便如此,工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材料等等都是一个天文数字,以大宋现今每年财政结余不到两千贯的水准,从工程开始后,大宋财政将会连续数年都要在一个极为危险的水平上徘徊,一旦有什么天灾人祸发生,那大宋财政肯定就会回到赤字的水平上,而且工程进度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不过这些工程对大宋来说好处也是极为明显的,修缮长城将会使大宋有了防备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一条战线。虽然王静辉对长城的防御能力还十分怀疑,毕竟有这个心思还不如把精力放到热兵器军队的组建上来更划算,不过现在大宋军队中所使用的火枪性能还很不可靠,至少在阴雨季节中效果就会大大折扣。再者说来长城作为这个时代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最中坚攻势,也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宋军队还没有得到可靠的热兵器之前,长城的战略防御作用暂时是无可替代的。
在王静辉的眼中,长城的修缮可以放缓一些,但是交通道路则势在必行,如果没有通畅的交通网络,大宋对这些新并入版图的领土控制能力会大大削弱。一旦爆发战争,各种物资和人员因为道路问题而无法送往前线导致败局,那才叫一个冤。以前王静辉率领的奴隶工程大军一直都在南方忙活,修建了无数道路和桥梁,就是为了配合开发南方进行武装移民所做准备,现在厢军在南方已经开始进入深入阶段了,每隔五六十里都有一个小定居点,中间有道路连接起来。就是这么一个个定居点和他们之间的道路在南方构建出了一个庞大的网络,不敢说大宋已经完全控制了南方,但是西南夷无法作乱对大宋构成威胁倒是真的,有理由相信这张网络随着时间的发展,再过上五六十年西南夷要么接受大宋的同化,要么被消灭,没有第二条路可走。由此可见这交通网络配合大宋的武力和文化无疑成为一张巨网,在这张充满诱惑的网中,任何民族到头来都免不了被同化或是被消灭的结局。
在北方修路远比在南方要容易的多,之所以以前王静辉在北方道路上没有太大的动作,也是因为北方的环境并不太平。现在西夏被灭,辽国已经被大宋严重削弱,尽失长城以南的土地,这就让大宋的北方更加稳定下来。根据王静辉的推断,历史上推翻辽国建立金朝的女真人现在还比较弱小,而元蒙豪强现在更是连个影子都找不到,也许阻卜人是他们的祖先,但是现在阻卜人在潢河之战中和契丹人拼了个鱼死网破,双方都是元气大伤。照这么估计,大宋北方在未来的四五十年当中应该是安全的,周边也不会出现强力崛起的游牧民族来威胁大宋,现在构建交通网正是时候。
由于采用了新的商业运作模式,大宋朝廷在这些工程上,除去修缮规模还并不能够确定的长城之外,仅在道路修建的经费上最终可以节省下来三四成的样子,以五年期的工程周期来计算,平摊到每一年的大宋财政上工程投入将会低于五百万贯。这样的工程投入对大宋来说是算不上什么负担的,财政危险系数已经降低到了大宋统治高层可以容忍的地步。
同时宋辽之战,大宋收获颇丰,新并入大宋的土地也相当可观,尤其是燕云地区农业发达,正好可以补连年遭受灾害侵袭的河北诸路之不足。不过新收复的土地也并不是全好,至少有一条——这些土地上的人口数量实在是让人无法满意。
在十年前的大宋,当时和西夏相接壤的西北诸路、军、监,其人口比例就远远低于大宋核心区域,在整个西北人口过十万的城市不过才有一个,五万的城市也不过才有四五个,这样的比例和广阔的西北相比实在是太低了。大宋西北诸路就是这样的人口基数,要是放到西夏则是难以想象的,西夏全国人口绑在一起还不如秦凤路一路的人口数量。可以想象当大宋火并了西夏之后,领土扩大了不少,但是西北的人口密度却被新加入的西夏之地给稀释了。
刚刚结束的宋辽战争中,大宋所获得的土地比西夏整体面积要小,但是长城以南的燕云地区本就是辽国农业基地的角色,这里的人口密度在辽国庞大的统治疆域上来看是数一数二的人口密集地区,甚至辽国的中心大定府周边的人口密度都未必能够比得上南京道,所以这里的问题并没有西夏那里这么凸现。不过燕云地区不是一块孤立的地区,它东接辽国西京到,在城市布局上来看,以桑干河为纽带,将辽国的西京大同府、奉圣州和南京析津府连接了起来。南京道比较好说,而西京道在长城以北的区域对于大宋来说就成了鸡肋了,要命的是大宋还不得不占据西京道,以此为缓冲地区来为河套平原地区做掩护,要是以西京道的面积再加上定西军如蝗虫一般横扫西京道,使整个面积可以定得上河北诸路的土地上基本上没有人!
大宋统治高层在胜利的光环下并没有意识到统治疆域和人口之间的关系,王静辉心中对这个问题也是存了很大的疑问,终究觉得这不是一个长久的事,要想有效的统治一个地区,那那个地区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本国人在那里长期居住生活,这样才能够彰显大宋对这里的所有权。
不过令人庆幸的是,自从治平三年初到现在快十年的厢军屯田政策,使得西北和河北的人口数量增长的很快,由于税率非常地,土地也足够分配,再加上大宋朝廷和相关的商团给予厢军屯田各种政策上和财力上的支持,到现在大宋已经开始享受西北、河北厢军屯田所带来的红利了。厢军屯田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口数量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从熙宁二年开始,王静辉和富弼达成了一系列相关的结盟,在西北为了消化厢军屯田所产生的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而在西北的各重要城市建立了大量的大型作坊,这也就是为了将西北的几个城市变成大宋北方的纺织、油料商业中心,由此而带动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
有了这两方面的因素,大宋西北和北方的人口还算勉强能够过得去,但是要想真的发展西北和北方,就必须要发展经济来带动当地的人口增长,这中间完全要指望大宋即将要在北方和西北所修筑的两条水泥主干道。所以说王静辉比谁都更重视这两条主干道的修建,它们背后代表的是大宋在北方和西北能否长期立足的关键,也是关系到了以后能不能在大宋中心区域范围外便可以挡住草原游牧民族南侵的关键。毕竟外围防线放的比较远些,这有利于保护大宋的根基不受冲击,只要元气还在,中心区域的造血功能还完好,借助发达的交通网络有中心区域向外围防线输血来对抗游牧民族,这样便可以打成持久战——草原民族是经不起这种持久战的。
在王静辉所知道的历史当中,也是元蒙灭了金朝获得了长江以北的资源后,才可以和南宋相持长达快半个世纪之久。如果在火器不足以抵抗草原骑兵的情况下,那最有效的方式便是持久战加上经济封锁战双管齐下的方式来消磨草原游牧民族的锐气,在没有占据黄河以北的情况下,草原民族所能够坚持的时间绝对不会超过十年。当然大宋在漫长的时间中还有其他的选择,毕竟照现在的势头发展下去,大宋将会彻底掌握住南方,而且还有广阔的南洋为大宋的后方基地,源源不断的为大宋提供各种物资、粮食。
“如果历史无法抗拒的话,那在这个时空中真的再次重演元宋对抗的话,到时候看元蒙怎么能够耗得过大宋!”王静辉心中狠狠的想到。事实上连他自己都非常确定,草原游牧民族日后对大宋所造成的麻烦多半也就是到此为止了,当然不排除一些小规模的南侵,但是随着大宋获得了燕云地区并且巩固了自己在这里的实力之后,在东亚版图的北方是不可能再次出现像辽国这样能够和大宋平起平坐有草原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国家了。
相比大宋,辽国在熙宁八年过的可谓是惨淡至极,就是一向以生活豪奢为著称的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也不得不在熙宁七年连续经过阻卜人和大宋的两次战争后,过起了比较简朴的生活。不过这里的“简朴”只是相对以前的生活而言的,事实上耶律洪基依然喜欢游猎,可惜他再也无法在初春的时候在桑干河畔猎鹅了,因为那里已经完全属于大宋的统治之下。
辽国经过熙宁七年的一系列打击之后,其国力已经下降到了一个极点,在熙宁七年的四月,辽国皇帝还是派出了使者前往大宋向大宋皇帝赵顼祝贺诞辰,但是在随后的六月耶律洪基生日的时候,大宋却未派出任何使节前往大定府来恭贺辽国皇帝的诞辰。几十年前辽国在萧太后等一干能臣武将的带领下,在大宋河北诸路横冲直撞,大宋真宗皇帝甚至被逼得有南迁的想法,最终在大臣寇准的强力建议下亲征,在辽国处于下风的情况下签订了非常屈辱的和约,其中一条便是“以兄事辽”,并且加岁币三十万贯,事隔几十年,往事云烟终究消散!
(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cmfu.,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