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兄刘玄德 - 第3章 刘怜定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吃过饭,天已经完全黑了。
    刘怜、简雍二人围坐在篝火边,正聊天时,身旁突然挤进来一人,正是关羽。
    关羽目光灼灼,盯着俩人:“今日之事,不可对大哥三弟提起!”
    简雍闻言捂嘴偷笑,全然无视他那杀人一般的目光。
    刘怜拉住关羽问道:“云长可知行军布阵之法?”
    见关羽还要嘴硬,刘怜又补充一句:“非是春秋中那些微言大义,而是今日这些行军、扎营之类的琐事。”
    关羽低头,默然不语。
    刘怜看着眼前的篝火,缓缓道来:“我虽不曾带兵,但最近几年四处行商,自认为颇有所得,触类旁通,说与云长听听。”
    “商队行进之时,会先派精锐,充作开路先锋;行至二里外,大队人马再发,货物辎重随后跟上,马队护持左右。各部梯次行进,禁止停下与拥堵,也不可自恃脚力,前后脱节。”
    “行进注重巧变,讲究因地制宜。若是土地平阔,可数队并行。若身处险地,或有贼人暗中窥探,则必需严守法令。十里一歇,三十里就食,六十里宿,缓急可视实际情况调整。”
    “队伍必须令行禁止。行进之时,尚静恶喧,静则有序,喧则必乱。吃喝拉撒亦须统一而行。”
    见关羽听得入神,简雍跳出来补充:“我再教你这扎营之法。”
    “置营之时,要先计人数,定下列营几重,配地多少。选址需考虑水源、地势、风向……”
    三人围着篝火,畅谈半宿。
    第二日一早,大军开拔。
    关羽昨夜收获良多,开始把得来的知识运用到实处,队伍不复昨日那乱哄哄的场面。
    中午时分,众人赶到阳乡,进入圣水河西岸大营与刘备汇合。
    西岸大营颇有章法,了塔拒马,一应俱全。
    关羽见了直夸刘备:“大哥这营地,深得兵法之妙,想来就算孙吴再生,也不过如此。”
    刘备罕见的脸红了:“二弟莫夸,我哪里懂得这个。营盘之事乃是邹校尉教与我,我等按图索骥,方才立下这般大寨。”
    说罢,又感叹道:“行伍之事,与咱们平日里的游侠行径完全不同。这一路上,多亏有军司马与百夫长照扶,备自感收获良多。”
    一行人入了大帐,各自坐定。
    刘备居上首,左侧是军司马并五个百夫长,右侧则是关张士简等一众义军兄弟。
    “兄长这几日,可曾查探贼兵动向?”
    “这两日我已派出数队探马,探得贼军已入涿郡,迫降良乡,沿圣水河东岸往阳乡而来,距此不过七十里,想来五日之内必到。”
    “圣水河由北至南,水急且深。唯有此处河面开阔,水流平缓,步骑皆能涉水而过。我等在此立下营寨坚守,必能阻敌南下。”
    刘怜又问:“贼人军势如何?”
    刘备看了看左侧的军司马,开口答道:“斥候来报,贼兵拖家带口,队伍绵延十数里,用点兵之术查看,前后加起来有八万人之多。”
    “八万人……”
    刘怜思索再三,上前抱拳道:“稍后众位哥哥与我一同北上,亲自查探一番如何?”
    众人点头称善。
    刘备将营中大小事务托付给军司马,一行五六人,骑马沿河水西岸北上。
    两个多时辰后,已是夕阳西下。众人打马走上一处小山岗,河对面的景象顿时映入眼帘。
    只见远处天昏地暗,尘土飞扬。一望无际的人群零零散散遍布视线之内,其中绝大部分为老幼妇孺。
    约有万余青壮,头戴黄巾走在最前面,手中的武器也是五花八门,刀剑长矛有之,锄头钢叉有之,还有石斧,木枪等,大多身着布衣,没有盔甲。
    除此之外,还有数百各色马匹,马上骑士皆是雄壮之人。
    刘备见到此种景象,面上有了几分忧色,转头对众人道:“贼兵势大,刨去老幼妇孺,能战之人尚有万余,十倍于我,各位有何想法?”
    “大哥莫急。”关羽向来傲气,丝毫不惧:“我等虽然只有一千四百多人,但各个顶盔着甲,又有河水阻隔,又有营寨可守,足以以一当十!”
    “我岂能不知众兄弟手段?”刘备叹道:“坚守自是无碍。只恐贼军打不进寨子,或伐木作筏,或另寻他处渡河。还需想个办法,于对岸击溃他们,方不负邹校尉厚望。”
    众人说话间,夜色降临,河对岸燃起一处处篝火。
    那万余青壮也不设立营盘,只是就地扎起帐篷,各自三五成群,聚在一处嬉戏。整个东岸人声鼎沸,热闹非常。
    刘怜心中暗自定计,正思索间,听到刘备唤他:“德然,平日里你主意最多,现在怎么一言不发?”
    “大哥,我在思索破敌之策呢!”
    “可有想法?”
    “兵法上说:以寡击众,利在出奇!第一要占据天险,第二要以整击乱,第三要以日击暮。如今这三点要素咱们全部齐备,只要寻到良机,必能一击得胜!”
    刘备近日里也多读兵书,闻言点头称是,又问:“何时才是良机?”
    “兄长且看,贼兵虽然势大,人多但连绵不整,号令不通,前后左右皆不相闻。此乃兵家大忌!”
    “大哥可派精干兄弟潜入充作内应,我等在外发动夜袭,多操火炬,多置金鼓,到时大声鼓噪,里应外合扰乱敌营。再选精锐勇士冲乱其阵,夜战最忌慌乱,人数众多反成累赘!如此,贼兵一战可破!”
    众人闻言,都觉得此事大有可为。
    第二日一早,刘备与军司马一道,从军中挑选精干士卒,共百余人,令他们卸下盔甲,缠上黄巾,北上良乡充作新加入的青壮,伺机潜伏进贼军。
    刘关张三人又亲自挑选精锐骑士,训练夜战。其余士卒由军司马带领,负责击鼓、放火、鼓噪之事。
    又过了两日,黄巾军逼近阳乡。站在大营门口的了台上,能隐约看见远处的黄烟。
    众人聚在一起商议之后,觉得战机已至,当下决定就在今夜动手。
    刘关张三人带着六百多名骑兵,提前运动到河对岸上游十里处的山坡后。待到天黑,人衔枚,马裹蹄,悄悄靠近贼军营地。
    剩下的七百人,趁着太阳刚刚下山,勉强还能视物,全部开出大营,过河直奔贼军。除了金鼓、号角,还人手一支火把。
    两队人马各自屏气凝神,等待约定的信号。
    士仁,字君义,幽州广阳郡人,早年是一名游侠,被刘备折服,从此跟随左右。
    历史上士仁跟着刘备征战大半辈子,不离不弃,直到公元219年,于荆州公安投降东吴。
    他武勇比不得关羽、张飞,文才比不得刘怜、简雍,但仍然深受刘备信任。此次听说要挑选细作,潜进广阳黄巾,便自告奋勇统领此事。
    两日前,士仁带着百余名义军青壮,化整为零潜入良乡。身为广阳郡知名的豪杰,他一露面便被一些同乡贼人认出。
    士仁丝毫不慌,大大方方说起自己这些年四处行侠仗义的遭遇,引来一片喝彩声。
    见这边热闹,许多人围拢过来。看着逐渐聚起的义军兄弟,士仁转口道:“如今大贤良师起事,这正是替天行道之举。我也想前往投奔。众位兄弟可愿随我同去?”
    围观的义军顺势纷纷响应,气氛十分热烈,带动不少良乡父老都想加入。
    士仁假借挑选青壮,装模作样的筛掉他们,只留下奉命潜入的兄弟。队伍由两位德高望重的乡老带领,前往黄巾军入伙。
    幽州黄巾起于广阳郡,渠帅为程远志,副帅邓茂。
    在二人的率领下,黄巾军攻杀幽州刺史郭勋与广阳太守刘卫,随后一路势如破竹。所到之处,各地官吏弃城而逃,世家百姓望风而降,故此骄气日盛。
    程、邓二人早间就听闻探子来报,说下游几十里的阳乡,汉军立下一座大寨,欲阻挡天兵过河。
    但是听闻寨中仅有千余人时,程远志便失去了兴趣。连日来接连不断的胜利,彻底冲昏了他的头脑。
    “想我等天兵下凡,先破蓟县,又破广阳,随后一路所向披靡。小小汉军不足为虑。待我大军开到,天威所慑,其必定投降!”
    这日他与邓茂正在帐中饮酒,忽然听闻有人来报:
    “大帅,有一游侠带了百十号人前来投奔。”
    区区百十号人,本来入不了程远志的眼,换做平时,挥挥手就让副将打发了。可这引荐的乡老却是自己的长辈亲戚,不好推脱,就吩咐卫兵把领头的游侠带来。
    士仁跟随乡老进得帐来,对着上首的那人抱拳一礼:“拜见渠帅!吾乃幽州广阳郡人,姓士名仁,听闻大帅领兵前往邺城与大贤良师汇合,特来投奔。”
    程远志是个络腮胡子,面容粗犷,戴着包头黄巾,冲他点点头就算打发了,转身去和两位乡老打招呼。
    相比之下,邓茂的八字胡看上去清秀许多。他额头缠着一圈黄色布带,起身迎上士仁:“我早年便听说广阳县有个士仁士君义,行侠仗义,专好打抱不平,今日一见,果然豪迈非常。”
    士仁赶忙向邓茂行礼。
    邓茂看了看程远志,见他对士仁半点兴趣也无,只能带着他走出大帐。士仁也不气恼,拉着邓茂,与众位潜伏进来的义军兄弟一一见过。
    二人勾肩搭背,互相恭维,大有相见恨晚之情。
    在邓茂的安排下,士仁带来的百十名兄弟没被打散,而是专门编成一个百人队,士仁为百夫长,驻扎在离中军大帐不远的地方。
    士仁心中大喜,面上却是不漏声色。他暗地里嘱咐各位兄弟,牢牢记住程远志、邓茂二人长相。
    就这样,士仁一面大力结交邓茂,另一面则专心等待汉军的信号。
    战争的云雾已经笼罩了圣水河两岸。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