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小丫鬟 - 63、063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杨奶奶先是一愣, 随即露出极欢喜的神色, 扯着杨海的手道:“大海,你有儿子了,我有重孙子了!我说呢, 今儿个两只大尾巴喜鹊在窗外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可不是喜?”
    杨海也是喜得合不拢嘴, 下人齐来贺喜。
    杨奶奶欢喜了好一会儿,好容易回过神来, 忙道:“你还愣着做什么?快去挂弓箭!”
    杨海转身就跑出去了。
    这边杨奶奶喜滋滋地叫苗青家的道:“小米粥熬好了没有?给你们奶奶预备吃食, 这几日清淡些,明儿熬点子鱼粥,别放盐, 对奶水不好, 切勿太油腻!过上七八日,再给你们奶奶红糖鸡蛋吃, 熬老母鸡汤, 汤也得撇净油星儿。”
    苗青家的笑道:“粥已经熬好了,在炉子上热着呢!”
    杨奶奶进屋换了一身干净的衣裳,才端了小米粥进产房,杨海跟着换衣进去。
    彼时琳琅产房早已收拾干净,炕上的干草也撤了, 重新铺了白天晒过的被褥,琳琅身上也换了干净的衣裳,头上戴着大红织金抹额, 躺在炕上,看着枕畔大红绫子小棉被儿里包着的孩子,小小的一团,皱巴巴的看不出容貌像谁多一些。
    杨奶奶把粥碗往杨海手里一放,道:“还不快喂你媳妇吃,我看看我的重孙子!”
    杨海忙端到琳琅跟前,琳琅就着他的手喝了半碗,见杨奶奶抱着孩子,欢喜得不行,便笑道:“也不知像谁,过两日便好了。”
    杨奶奶笑道:“像谁?像大海!我记得大海刚落草时也是这么小小的,一转眼,我都抱上重孙子了!你想什么吃,只管说,我看着叫人给你做。咱们家不耐烦找奶妈子,免得和你不亲,故而你得多吃些下奶的东西。”
    琳琅听得飞红了脸,点头道:“知道了。”
    又对杨海道:“别忘记打发人去荣国府和玉菡报喜。”
    杨海放下碗,给她掖了掖被角儿,道:“一早就打发人去,你且歇一歇。”
    琳琅点点头,闭上眼。
    略躺了两个时辰,起来解了手,又喝了半碗杂菜汤。
    一大清早杨海便磨墨写信,打发人去给蒋玉菡报喜了,自然也要告知王夫人一声。
    坐月子十分憋闷,琳琅尽量让自己过得舒适,虽说杨奶奶不断嘱咐不能洗澡,不能洗头,不能刷牙,不能通风等等,可琳琅知道这些并没有科学依据,但又无法反驳,自能尽量更换衣裳,梳头按摩,温水漱口,晾晒被褥等等。
    好在杨奶奶倒比一般人有见识些,月子里饮食并非大鱼大肉,鲫鱼汤等等倒还清淡。
    洗三时琳琅不能出面,家事自然是杨奶奶接手,早早地安排妥当,收生姥姥便是接生的木大娘,因杨家人少,故场面不大,只是邻里来人,送上诸般油糕红糖鸡蛋等等,先是摆桌吃饭,上了洗三面,木大娘坐首席,杨奶奶相陪,杨海自然是不和女眷们一处吃。
    饭后摆了香案,供奉碧霞元君、琼霄娘娘、云霄娘娘、催生娘娘等十三位神像,杨奶奶上香磕头,木大娘随着拜了三拜,一个大铜盆里早放着用槐条和艾叶熬出来的汤,杨奶奶带头往盆里添一勺水,放了一个小金锞子,又添了些红枣桂圆花生栗子,木大娘喜得合不拢嘴,吉利话更是一段一段的,杨海也放了一个略小些的金锞子。
    幸亏蒋玉菡囤积砖瓦木石时也加了杨家的几两银子,不然这添盆的金子还不知如何来。
    杨奶奶当初听说后,倒是感激非常。
    添完盆,木大娘给孩子洗澡,不过略沾了一点水,登时哭得极响亮,重新包在襁褓里,杨奶奶抱在怀里,送到琳琅房里。这边供神的东西焚了,洗三盆里的东西便被木大娘兜走了。
    琳琅在屋里听着毛二妞描述洗三情景,忍不住抿嘴一笑。
    不说杨奶奶如何心满意足,杨海如何意气风发,琳琅细心调理不提。
    王夫人闻得琳琅生子,先念了一声佛,百忙中,打发人送了一份满月礼来,不过是金项圈、长命锁、金手镯、金脚镯等细巧之物,蒋玉菡也送了一整套,不知怎地,仇都尉的夫人竟也打发人送了满月礼,琳琅忙叫赏了上等赏封,回去多谢。
    杨奶奶暗暗感激。
    杨海拿着几张纸来,道:“我给孩子取了名字,叫杨奎,小名虎哥儿。”
    琳琅念了一遍,笑道:“依你。”
    自此,这儿子便叫杨奎,小名虎哥儿了。
    乡村人家坐月子满月即出,琳琅却足足做了四十余日,养得面色红润,神完气足,方才痛痛快快地洗澡更衣,又避在家中十余日,两个月后方出来见客。
    此时已进十月中了,天气渐寒。
    因记挂着蒋玉菡赎身一事,琳琅便与杨海商议,何时去拜见仇都尉家。托仇都尉说和,也得先写了信得到确切消息才成,否则贸贸然登门,倒显得小家子气了。
    仇都尉接到杨海的拜帖和书信后,忖度不语,晚间与庄夫人商议道:“杨千总说有事相求,你想是什么事情?”
    庄夫人想了半日不得,纳罕道:“他如今喜得麟儿,想求什么?莫非是前程?”
    仇都尉摇头道:“此人刚直,勇猛无比,在战场上是一员猛将,却无这些花花肠子,也不屑求亲靠友争前程,必定是别的事情。罢了,我们既欠了他的人情,就想方设法满足他所求的事情罢。”遂叫廖管家回了帖子。
    这日一早,琳琅起来打扮一新,将虎哥儿托给杨奶奶照看,又挤下奶水放在炉上热着。
    准备好四色拜礼,夫妻两个联袂进城。
    琳琅从前在荣国府当差时,随着王夫人出门,远远见过仇都尉的母亲一回,也就是忠顺王妃的母亲,知道这位老人家生平最喜礼佛,便从旧年绣品里挑出一幅观音像,这观音像绣得极为逼真,端庄慈祥,琳琅在面上加了几针,眉眼间赫然便有仇母三分模样。
    这个日仇母正在房里看着孙子孙女玩乐,忽见一个丫头进来,悄悄走到庄夫人身边,说了几句话,得知杨海夫妇已在二门下车,庄夫人见仇母玩得欢喜,便道:“去告诉老爷,请杨千总去前厅,我一会子回去,请杨千总的夫人去上房。”
    仇母可巧听见,便问杨千总是谁。
    仇襄是仇母最疼的孙子,一闻此言,忙道:“就是那位救了我的杨千总。”
    仇母忙道:“既是襄儿的救命恩人到了,我很该见见他夫人。”
    庄夫人笑道:“既这么着,这就请她来。”
    仇母道:“我常说,若不是杨千总,我孙子还不知怎么着呢,总想谢一谢,偏生没机会。他们今儿个既来了,必得待之若上宾。”
    仇襄笑道:“这是自然,没他,就没我。我也要去父亲那里见一见才是。”
    庄夫人笑道:“你少打两回架,就更好了。快去罢。”
    仇襄忙忙走了。
    仇母又看着庄夫人道:“这杨千总的夫人是哪家的千金?”
    庄夫人忙笑道:“兵士娶妻艰难,也不是什么富贵人家的千金,我着人打听后才知道,原是荣国府里出来的执事大丫头,还有一个兄弟在咱们姑太太王府中当差。”
    仇母纳罕道:“竟有这样的渊源,我如何不知?”
    庄夫人笑道:“老太太不知道的好多着呢!这杨千总夫人可不是寻常人,小小年纪被卖到了荣国府里,不过六七岁,竟极忠心能干可靠,不几年做了大丫头,又找到了也被卖的兄弟。她可做得一手好针线,还替北静王府绣过东西进了主子娘娘。老太太可还记得几个月前姑太太孝敬了皇太后一幅富春山居图,皇太后爱得很,立即便叫人做了大插屏摆在宫里?”
    仇母道:“可是忠顺王爷门下戏子孝敬的一件绣品,王妃不知底细,转手孝敬了皇太后,惹得宫里人人称赞不已的富春山居图?竟是她绣的?”
    庄夫人笑道:“正是她。皇太后还特地嘱咐再绣一幅万佛图呢!只因那时她将及临盆,不好动针,近日才出了月子,立即便登门来了。”
    仇母便道:“他们家上门有什么事?”
    庄夫人敛目道:“说是有事相求,老爷和我也都想不通他们想求什么。”
    仇母道:“正好我也想见见,你带她进来,我问问。”
    庄夫人忙答应了,亲自迎了琳琅进来。
    这里诸位姑娘们散了,一群丫头簇拥着仇母吃茶。
    少时,便见庄夫人带着一个蜂腰细肩的女子进来。只见她并未穿什么敕命冠服,也不曾浓妆艳抹,穿着大红洋缎窄裉袄,翡翠绫撒花百褶裙,罩着石青缂丝貂皮褂子,髻上盘踞着一支衔珠五尾大凤钗。不过是二十来往年纪,一张鹅蛋脸面,碧水眸顾盼生姿,红菱唇未语先笑,身量苗条,恍若春江绿柳,风姿楚楚,恰似雪地红梅。
    仇母见她全然没有奴婢卑微,浑然只剩天生方圆,不禁十分喜欢。
    琳琅规规矩矩行了礼,笑道:“今儿个来得唐突,不曾准备什么东西,区区一件薄礼,还请老太太笑纳。”说罢便先取出观音绣像来。
    仇母见丫头展开,嗳了一声,道:“这观音好生面善!”
    庄夫人看了,不禁对琳琅生出三分赞赏,回头对仇母道:“何止是面善呢?我们可是天天对着这观世音菩萨呢!”
    仇母爱不释手地欣赏绣像,抬头问道:“怎么,你竟见过菩萨?”
    庄夫人笑道:“眼前可不就是慈眉善目的观世音菩萨?宝明,你去拿块西洋镜来,让老太太照一照,不用说,也知道了。”
    一个穿着红绫袄儿青缎掐牙背心的丫头果然拿了一块西洋镜来。
    仇母一看,再细看绣像,顿时笑了,道:“我道是谁,这不是我吗?怎么竟成了菩萨?”
    琳琅笑道:“许是福至心灵,不知不觉就绣了出来,只是再没想到,我竟是来给菩萨请安了。”
    仇母听得欢喜,忙命人请她坐下,又叫沏茶捧果。
    琳琅再三推辞后,方斜签着身子坐了。
    仇母见后,又多了三分满意,笑问些家常话,见她谈吐有致,言语清楚,别说是顶尖儿的丫头了,便是一般官宦富户小姐也不没有她这份气度,不由得也将当初那三分轻视收了回来,笑问道:“这观音绣像是你绣的?”
    琳琅笑道:“家常无事,只好做做针线,或绣些佛像观音像,或绣些佛经佛偈。”
    仇母又笑道:“我才听说,宫里的富春山居图,也是你绣的。怎么就绣得这样好呢?那么长,那么宽,那么大的一幅山水画儿,又没有个真迹比照,难为你怎么绣出来了。必是费了不少功夫罢?”
    琳琅定了定神,答道:“整整绣了七个年头。”
    众人闻得她一幅图竟绣了七年,都禁不住吃了一大惊。
    仇母一时也呆住了,问道:“才绣的时候你多大呢?怎么就想起来绣它了?”
    琳琅不禁眼眶一红,道:“那时候我才见到我兄弟。我们姐弟俩命苦,相继被卖了。也是我们有幸,一个卖进了王府,一个卖进了国公府,上苍怜悯,数年后才又团聚。我也还罢了,只是不忍我那兄弟沦落风尘,便想着绣了富春山居图,卖了银子好给他赎身。”
    说到这里,琳琅眼泪滚滚而下,道:“如今我脱了籍,也嫁了好人家,一家和美,又得了六品敕命,生了儿子,也算是不枉此生。只是怜我兄弟尚在风尘之中打滚,倍受轻贱,我哪里能安心呢?今儿来,就是求求老太太和太太的恩典,看在我一片为兄弟的份上,从中说和,允我为我兄弟赎身回家,也好过个好年。”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