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 第七十六章 乐观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六章乐观派
    与美国不一样,牧浩洋似乎不大关心中东的局势。
    十一月三日,与戚凯威面谈后,牧浩洋签署了戚凯威递交的作战计划,让戚凯威把部署在北方防线上的部队缩减到四个主力集团军,抽调出两个主力集团军充当战略预备队,其中一个主力集团军派往中东。
    几天后,牧浩洋正式授权戚凯威全权负责中东战争。
    也就是说,牧浩洋把中东战争的主导权全部交给了戚凯威,只有在申请增派作战部队的时候才需要向总参谋部汇报。
    到此,中国派往中东的军队已经达到三个集团军。
    兵力上,中国陆军的三个集团军有十二万人,而美国陆军的四个师大概只有九万人,因此美以联军依然没有优势可言。
    有趣的是,戚凯威在接受任命之后,并没有去中东,而是让同时被任命为中东战区参谋长的虞世辉负责前线指挥。当时,戚凯威留在国内的陆军司令部,正在策划更加重要的作战行动。
    也就是说,当时连戚凯威都不大重视中东战场。
    牧浩洋与戚凯威这么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军事情报局在十一月二日向总参谋部送交了一份至关重要的情报,俄罗斯正在向高加索地区集结兵力,在三个月内攻打伊朗的可能性大增。
    事实上,这正是马歇尔主导下的美军在中东战场上迈出的第一步。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马歇尔出任参联会主席之后,跟卢卡斯交谈了数个小时,对美国面临的战略局势做了全面分析,大幅度提高了俄罗斯的战略价值,因此要求总统尽可能快的说服俄罗斯参战。
    在这个时候,马歇尔表现出了远超乔丹甚至比麦卡锡还要出色的灵活手腕。
    让总统相信了俄罗斯的重要性之后,马歇尔没有提出让俄罗斯向中国宣战,而是走了一条较容易被总统接受,也较容易成功的线路:让俄罗斯入侵伊朗,借以压缩中国在中东的活动空间。
    这绝不是马歇尔心血来潮的想法。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战争爆发前,马歇尔就主张先在中东开战,而且提出了与俄罗斯联合进军中东。在他的战略规划中,美军将首先在西太平洋上采取守势,同时集中兵力夺取印度洋的制海权,完成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再以攻占中东地区,巩固美国在欧亚大陆交汇处的地位。
    在这套战略中,俄罗斯从高加索地区南下,将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原因很简单,在美军控制了印度洋之后,只要俄罗斯能够攻占伊朗,中国与中东的联系将全面断绝。
    战后,很多人对马歇尔的战略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甚至认为能使美国获胜。
    从某种意义上讲,马歇尔的这套计划确实具有可行性,而且在其他条件得到满足后,也确实有可能使美国打赢第三次世界大战。问题是,马歇尔这套战略,存在一个致命缺陷,即无法速胜,将毫无悬念的让第三次世界大战演变成一场持久战争,最终成为中美两国综合实力的全面对碰。
    也正是这个原因,马歇尔的战略没有获得支持。
    要知道,在战争爆发前,美国从上到下,大部分人都把希望寄托在速胜上,甚至很多人认为只有速胜,才有希望取胜。
    事实上,直到二零五三年,都有人坚信美国有机会迅速取得胜利。
    所幸的是,到了二零五二年十二月份,美国高层,特别是总统卢卡斯国防部长麦卡锡等人都已认识到,美国不可能迅速取得胜利,即便接下来的作战十分顺利,战争也肯定要拖到二零五四年底。
    也正是如此,马歇尔的战略计划才有了用武之地。
    十一月三日,卢卡斯就给俄罗斯总统打了电话'>,并且再次委派副总统前往莫斯科,给俄罗斯做思想工作。
    根据军事情报局提供的情报,俄罗斯当局已经在原则上答应了美国的请求。
    在战略层面上,对俄罗斯当局来说,这也是一个风险较小的选择。
    要知道,俄罗斯根本没有完成战争准备工作,即便立即进行战争动员,也很难在二零五三年达到最佳状态,而中国与美国都能在二零五三年上半年进入全面战争状态,特别是中国的战争动员速度非常快。由此产生了一个结果,即俄罗斯当局在考虑参战的时候,首先得考虑来自中国的威胁。
    说得简单一些,俄罗斯当局并不希望在完成战争准备之前与中国交战。
    这完全可以理解,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以及与美国并列第一的空军。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中,中国陆军仅用几个月就征服了整个印度,而且遭受的损失微乎其微。虽然俄罗斯的国土面积更加广袤,自然环境更加恶劣,但是俄罗斯没有印度的人口资源,也没有印度那样庞大的陆军。在战争爆发的时候,俄罗斯大部分将领的态度都很悲观,甚至很多人认为连一年都坚持不了。
    向伊朗宣战,正好可以避开中国。
    要知道,伊朗不是中国的盟国,也没有与中国签署任何秘密同盟条约,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中国的潜在威胁。别忘了,中国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之后,开始扶持埃及与叙利亚,而这两个国家早就不是伊朗的盟友了,反而成为伊朗称霸中东的拦路虎,或者说是帮助中国控制中东的帮凶。
    这样一来,中国没有理由为了伊朗向俄罗斯宣战。
    虽然,俄罗斯当局非常清楚,中国为了保护通往中东的铁路,很有可能出兵伊朗,但是中国也不会急于跟俄罗斯宣战,因为中国首先得应付美国的威胁,在获得了战略优势后,才会出兵俄罗斯。
    第二次迪戈加西亚海战,更加坚定了俄罗斯当局的这个认识。
    当然,在很大的程度上,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认识,即中国在打通海路之后,不大可能为了一条铁路线在伊朗与俄罗斯交战。但是以当时的情况,俄罗斯也有别的担忧,即再不出兵伊朗的话,局势很有可能发生剧烈转变。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伊朗会在适当的时候向以色列与美国宣战。
    如果伊朗首先参战,俄罗斯当局避免与中国交战的基础就不存在了。
    综合这些因素,俄罗斯当局只能答应美国的请求,而且可以借此机会,向美国提出众多条件。
    根据战后解密的资料,在十一月份,俄罗斯就向美国开出了价码。
    可以说,俄罗斯的胃口非常大,比如让美国承认俄罗斯在战争期间控制的地区必须归属俄罗斯,或者由俄罗斯间接控制;承认俄罗斯在独联体地区的地位,并且容许俄罗斯出兵控制已经加入欧盟的几个前独联体成员国;俄罗斯将在出兵伊朗之后,借道土耳其,而美国必须承认俄罗斯在土耳其的地位。
    除了领土上的要求,俄罗斯还提出了物资与资金上的要求。比如在俄罗斯参战后,美国每周为俄罗斯提供十五亿美元的无息战争贷款,每年为俄罗斯输送一千万吨粮食三千万吨高品质钢材一千五百万吨化工产品三千万吨弹药一千架作战飞机三千辆坦克三万台军用车辆等等。
    当时,俄罗斯还提出了技术上的要求,而且主要是尖端军工技术。
    在众多的要求中,最过分的是与欧洲有关的部分,即在欧盟参战并且成为中国盟国的情况下,美国必须支持俄罗斯出兵西欧地区,俄罗斯将在战后控制欧洲大陆,美国则只能得到英国挪威瑞典与丹麦。
    可以说,这些要求非常过分。
    事实上,也正是美国没有答应这些要求,俄罗斯才一拖再拖,没有在十一月参战。
    要知道,早在十一月初,俄罗斯就出兵高加索地区,控制了外高加索三国,打下了出兵伊朗的基础。
    拖延了一个月,主要就是美俄谈判还没结束。
    到了十二月初,双方终于在原则上达成了一致。除了与欧盟有关的条款之外,美国几乎全盘接受了俄罗斯提出的要求。
    到此,俄罗斯参战已成定局。
    根据战后解密的资料,俄罗斯当局在二零五二年底很有信心,连俄罗斯总统都坚信中国不会为了伊朗与俄罗斯开战,甚至认为只要俄军在伊朗境内作战,没有进入伊拉克,中国就不会在二零五三年向俄罗斯宣战。如果美国的战略计划实施顺利,那么中国将在二零五三年底丧失战略主动权。也就是说,到了二零五四年,不管中国是否向俄罗斯宣战,意义都不重要了。
    毫无疑问,俄罗斯当局的乐观情绪非常盲目,也非常不靠谱。
    要知道,中国不是不会向俄罗斯宣战,而是没有足够好的理由,而俄罗斯入侵伊朗就会成为一个非常充分的理由。
    更重要的是,与俄罗斯交战,对中国的总体战略影响不是很大。
    别的不说,在牧浩洋制订的总体战略中,陆军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大陆上作战,面向海洋的地面作战,比如岛屿登陆战,全部由陆战队负责,与陆军没有任何关系。如果说俄罗斯参战有什么影响,只能说中国空军的压力将大大增强,而且将主要集中在战术航空兵上。事实是,这也不是大问题,因为在海洋方向上,海军航空兵可以承担起大部分战术任务,空军只需要分担一些战略任务。
    当时,戚凯威正在策划的,就是与俄罗斯交战。
    第七十六章乐观派
    第七十六章乐观派,到网址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