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 第六十五章 国家意志
早在二零四四年,印度一意孤行的扩充军备,且在领土纠纷上拒绝与中国谈判,中印战争就不再是悬念。特别是在杜小蕾访问印度之后,中国用武力手段解决领土纠纷已是时间上的问题。
到了二零四五年,中印矛盾迅速发展到不可调和的阶段。
杜小蕾再次访问印度未果之后,迅速出访欧洲八国,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在为武力解决领土纠纷做外交准备。
发展到这一步,只剩下两个问题:一是战争在什么时候爆发,二是谁打第一枪。
对中国来说,这是问题,对印度来说,这也是问题。
站在印度的立场上,不开战,或者说尽量推迟战争爆发的时间是最好的结果,因为印度当局非常清楚,即便得到了美国的支持,也不是中国的对手,区别只是以何种方式战败,以及承受多大的战争损失。只有尽可能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尽可能的争取时间,等到印度变得足够强大,才有希望遏制战争,也才有希望与中国形成战略平衡,使中国放弃用武力手段解决领土纠纷的想。
只是,在很大的程度上,印度的基本政策不由印度决定。
当时,在中美印三角关系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美国,而不是印度也不是中国。
原因很简单,美国的对印政策,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中印关系,也就决定了印度的基本政策。
在全球自然灾害期间,中印关系有所缓和,在某些问题上取得了重大共识。
可以说,在这几年里,正是中国的投资,使印度经济得已正常发展,也正是中国的援助,帮助印度渡过了最为艰难的时期。甚至可以说,正是中国的无私援助,使数亿印度人能够幸免于难。
只是,作为两个相邻的而且存在领土纠纷的国家,很多问题无通过援助解决。
说得直接一点,中国为印度提供的援助也不是无私的,而是打的经济牌,即通过经济上的渗透,最终控制印度,使印度成为中国经济圈内的成员,成为中国最为重要的海外市场与商品产地。
从短期来看,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靠上中国这棵大树,至少在未来数十年之内,印度的经济发展能够得到保证,而且将成为中国经济体中的重要成员,甚至是最重要的成员。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靠上中国,印度就将成为亚洲的墨西哥。
从长远来看,这就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了。
对于印度这么一个拥有十多亿人的大国来说,永远充当二流国家,肯定是其无容忍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中国与印度存在难以调和的领土纠纷,而且中国在很多时候将其当成主导两国关系的关键问题。说得直接一点,中国随时可以拿领土纠纷来制约印度,而印度却必须俯首帖耳。
这个关键性问题,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中印关系不可能好到哪里去。
结果就是,在利用中国的时候,印度还得坚持独立发展,尽量少受中国控制与影响,努力争当南亚大国。
毫无疑问,这又成为中印关系中的新矛盾,而且是最突出的矛盾。
只要印度不放弃成为南亚大国称霸印度洋的梦想,那么中印之间的根本矛盾就得不到解决,也就不可能冰释前嫌。
事实上,这也正是美国的介入点。
多了一个选择,等于多了一条出路,也就等于让印度当局能够在依靠中国之外,选择与中国对抗。
当然,印度当局也不是笨蛋。
完全依靠美国的话,印度将不可避免的成为中国在南亚地区的头号对手,也就难免跟中国直接对抗。
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印度奉行的是双边政策,即利用中美对抗。
可惜的是,在中美冷战全面升温时期,双边政策根本行不通。
最大的问题就在经济层面上。
虽然中国与美国在印度或者说是在南亚地区都有较为长远的战略利益,但是推动对印政策的主要是经济问题,即能否在印度实现经济利益。结果就是,在印度奉行双边政策,利用美国制衡中国的时候,在经济问题上不得不偏向于美国,导致中国受损,也就不可避免的把中国当成了敌人。
事实上,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印度当局也很难左右局势发展。
短短数年之内,美国取代了中国,成为印度的最大贸易伙伴,也成为了印度的最大投资者。正是如此,美国才有理由为印度提供巨额军事援助,帮助印度打造一支南亚地区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发展到这一步,中印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即便不考虑领土纠纷,毕竟藏南地区对中国来说过于偏远,而且在过去数十年内,都没有得到重视,中国也要考虑南亚的总体战略,即印度大力扩充军备,会对中国在南亚的同盟国家造成多大的影响。
别的不说,巴基斯坦就不会坐视不管。
在中国的同盟体系中,巴基斯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巴基斯坦是连接中国本土与中东的战略桥梁,也是初印度尼西亚之外,唯一与中国保持同盟友好关系的伊斯兰国家,可以说是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纽带。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中国打算在全球范围内与美国进行对抗,巴基斯坦就具有不可替代性。
此外,印度扩充军备,还对周边的孟加拉国缅甸不丹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构成了直接威胁,而这些都是中国的友好国家,也是中国在南亚推行经济共同体的主要成员,是中国南亚利益的核心所在。
这样一来,算上与印度的领土纠纷,中国肯定不会做出丝毫妥协。
可以说,在印度决定扩充军备后,中印战争就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
与中国一样,战争在什么时候爆发,以及谁打第一枪,对印度来说也是关键问题,甚至决定了印度的未来。
在二零四五年之前,印度当局还抱着一种较为理想的观点,即印度迅速扩充具备,足以遏制中国的战争企图,使中国不敢轻举妄动。虽然在这个时候,印度并不清楚美国的全球战略,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即美国不惜血本的支援印度,帮助印度扩充军备,肯定在为针对中国的全面战争做准备。也就是说,只要印度能够迅速获得足够的军事实力,就能把与中国的战争拖到全面战争时期。说得简单一些,就是在美国与中国开战之后,印度才以美国同盟者的身份参战。
果真如此的话,谁打第一枪就不是关键问题了。
甚至可以说,中印战争将失去应有的意义,不管结果如何,都不可能改变世界格局,真正的关键在中美战争上。
事实上,也正是这个考量,让印度当局决定扩充军备。
原因很简单,如果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是最终胜利者,印度将以美国同盟国的身份取代中国,成为亚洲甚至是远东地区的头号强国;如果最终胜利者是中国,印度只是仆从国,不是中国的头号打击对象,反而会因为中国需要构筑全新的世界秩序,提高印度在南亚地区的地位。
可以看得出来,印度当局把问题看得比较理想。
当然,这个理想化的观点有一个基础,即中国没有能力在美国的威胁下,以较低的代价击败印度。说得直接一点,就是中国在不得不为世界大战做准备的情况下,很难在世界大战爆发前获得足以迅速击败印度的军事力量,也就不敢在印度进行军事冒险,从而容忍印度的扩军行为。
到了二零四五年,情况出现了微妙变化。
中国的扩军速度或者说是军力发展速度远远超过美国与印度的预期,至少比美国在二零四零年前后获得的情报提前了五年,中国的军事力量以爆炸的方式迅速膨胀,已经全面超越印度。
根据cia在年初递交的一份报告,到二零四五年下半年,中国就能获得极为明显的军事优势,拥有了军事冒险的资本,也就极有可能首先拿印度开刀,在与美国对抗之前解除后顾之忧。
这份报告,首先影响了美国当局,随后影响了印度当局。
在杜小蕾访问新德里期间,美国驻印大使就向印度当局提交了一份外交照会,提到中国很有可能向印度宣战。紧接着,美国驻印军事顾问团也提交了一份报告,即印度的军事实力远不如中国,如果丧失军事主动权,将在几个月内战败。受此影响,在杜小蕾离开新德里的那一天,印度外长就秘密飞赴华盛顿。这件事情做得非常保密,当时印度情报机构甚至安排了一名特工冒充外长,照常去外交部上班,还会见了几位外国使者。在华盛顿,印度外长更是伪装成一名外交人员,随同印度驻美大使去了美国国务院,然后在半夜前往白宫,单独会见美国总统。
发展到这一步,印度当局要考虑的,已经不是如何避免战争,而是如何打赢战争。
准确的说,是美国能够做出多大的承诺,确保印度不会输掉战争。
对美国来说,这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