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雄鹰,开局就抢鬼子战斗机 - 第129章 研教1型教练机
“这就是你们改进后的飞机?”
4月下旬的一天,研究所一群人来到了研究所前的停机坪前。
研究所是有一条跑道的,不过跟凤凰山机场那样的跑道却是差了些,只是铺平的一条土质跑道,然后给夯实了一下,起飞一两架飞机没问题。
要是研究所扩大,这个跑道也可以扩宽,成为了一个正式的机场都不是不可能。
之所以这天众人都聚集在这里,是因为器材组的人根据李航提供的思路,解决了层板的问题。
层板就是要将其刨切成适当厚薄的薄木片,并通过适当的压力及及胶质将薄木片以三层、五层或更多层而压合起来。每一层薄片的木纹方向须与相邻一层的木纹方向成90度角,使其纵、横两个方向的强度及收缩率相互接近。
因为伊15和伊16的损毁这些也需要层板修理,中央大学就在研究层板的事。
所以王竹又去中央大学把于仲奎教授给要了过来,专门负责研究层板。
木材依然用的桦木,这是最省事的,因为在四川和西康等地有着大量的桦木。
暂时用的还好,至于后面要是大规模需要怎么把桦木从山上给运下来,那是后面的事了。
刨木机这些李航有,他之前专门去买过,如今都给了研究所。
胶水也有,李航也买的有。
就剩下压力机的问题。
谁让南昌飞机制造厂就有一台从意大利买回来的百吨压力机。
有人、有技术、有原材料,于是二十天不到的时间,器材组这边就解决了桦木和泡桐木层板的问题。
然后经过加班加点的改装,李航开来的那架木头飞机就换了个样子。
外形和结构没变,但是材质有了很明显的变化。
所以一架真正的教练机就这么出现了。
当然有李航打下的基础,又有航空研究所众人的努力,所以很快。
“这飞机好丑!”有人看着眼前没有刷涂料的飞机,在那里低声吐槽。
“那是没有烤漆和刷涂料,搞定之后就跟空军用的伊15和伊16一样了。”
“朱组长,你确定这飞机的结构没问题?层板的质量如何?”王竹来到飞机面前,敲了敲木质外壳,然后还爬到飞机上检查了一下,这才下来询问器材组组长朱林的看法。
“没问题。层板是用压力机压制而成,我们试过,效果很不错。不过更深层次的试验没有进行,不过只是试验飞行没问题。
没道理之前李副组长都能开到成都来,经我们的手改装后就飞不起来。”朱林拍着胸脯保证。
“李航,敢飞吗?”王竹听闻便转身看向李航。
“自然没问题。”李航当即开口保证。
主要是一群人就他会开飞机,试飞的任务也只能他来完成。
很快,李航就登上飞机,然后开始起飞。
随着飞机的再次腾空,众人都忍不住鼓掌,李航甚至还试了试以较快速度爬升和俯冲。
只不过俯冲不敢太快的速度,以免飞机失控。
飞行过程就只有几分钟,但意义却是非凡。
而且因为不少地方用的是泡桐木,所以飞机的重量减轻了不少,也让飞机的灵活性有一定的提升。
李航开过之前的飞机,如今再开,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了变化。
“看来,我们需要成立两个小组了。”
当李航下来,王竹看着这架改进后的飞机,双眼精光闪过。
“所长,我们现在没那么多人。”有人提出了疑问。
整个研究所也都是初创,飞机组的人也很少。
这段时间都忙着设计新式战机,哪有空分出一部分人来管这个教练机?
“去中央大学和西南联大要人去,相信会有不少人愿意来。工人这些可以去其它几个飞机厂要人,我记得韶关的飞机制造厂现在是在仿制伊15吧。
让他们别仿制了。
伊15一个双翼机,仿制那个有什么意义。我去找黄副主任,让他去韶关飞机厂要人。”王竹自然有办法。
老黄就是广东空军出来的,代表着航空委员会里面的广东帮,跟韶关飞机厂也有着比较紧密的关系。
其他人去要人,不一定能行,但他肯定没问题。
至于韶关飞机厂仿制的伊15也是个混血儿,中美苏三国混血。
苏联不愿意提供伊15的生产图纸,所以韶关飞机厂就自己仿制。
但是发动机这些重要零部件也没有,所以也就仿制了个外壳,里面的核心零部件用的是霍克二、霍克三的零部件。
就算是外壳,仿制速度也不快,但胜在有经验,所以王竹才想着从那里挖人去。
“所长,这只是一架教练机。”有人提醒了一句。
一架教练机弄得这么大张旗鼓,会不会不合适。
“这是我们自己造的。”王竹强调了一下,“我们需要在这架教练机上面积累经验,只要攻克那些问题,对我们制造新式驱逐机会有很大的帮助。
这段时间需要把整个飞机的尺寸确定下,尤其是各个零部件的规格,方便我们后面大规模生产。”
“那这架飞机叫什么?”
“是我们研究所研制的第一架教练机,就叫研教1型教练机吧,至于后面具体型号,等航空委员会来决定。”
。。。。。。
“美丽的小姐,这个打火机你打算售价多少?”
纽约郊区的一家工厂,年过中年的约翰看着眼前的陈露,眼神十分热切。
倒不是那些充满淫欲的眼神,而是看到救命恩人的表情。
很简单,他的工厂就是个代工厂,之前就是负责帮其它公司组装打火机。
只是大萧条的影响太大了,即便是现在,经济也没有恢复到大萧条前的繁荣。
加上打火机的需求在那里摆着,还有着下降的趋势,约翰的工厂日子也不好过。
说白了此时的美国就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
大萧条后,各国都实行贸易保护政策,这让奉行自由经济的美国也很受影响。所以他们保持着跟苏德的合作,同时在日本侵华期间,向日本大量出口各种军事物资。
这其实就是一种扩大出口的办法。
当然,老美同时也在对中国出口。
同时赚双方的钱。
不过这跟约翰没什么关系,他的厂子需要活下去。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