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峰老农文集 - 心里永远装着秦腔
西北人民对秦腔的喜欢是不言自明的,而且犹如氧气之于生活一样是须臾不可剥离的。这与西北人生于斯,长于斯不无关系
发源于黄土地的文化和艺术,乃至黄河水都曾经是滋养中华民族须臾不可剥离的养分。但发源于黄土高原的、号称百戏之祖、红遍大江南北的秦腔却慢慢的衰落了,这是为什么呢?热爱秦腔的人们在反思,在追问,也在心疼中
难道这也会如母亲哺育儿女后会衰老一样吗?难道秦腔的子孙、外孙诸如河北梆子、河南梆子、晋剧、京剧、蒙汉调等等都繁衍发展起来了,他们的老祖宗却要衰亡吗?
说起这个问题总让人心里很沉重。而偏偏我们的秦腔人在演出秦腔时,——尤其去西北以外的地区演出秦腔时,总是使秦腔失去了它的原汁原味,就像有的网友批评的一样,成了“四不像”!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我一直在问!
四大名旦的晋京演出无庸讳言——应该是秦腔界的盛事,可为什么到了北京秦腔的调子、配乐等很多方面就变了呢?难怪有人在反问:杜甫是啥剧种呢?是我们的演员不适应北京城的气候吗?!这当然是笑话!为什么秦腔不能再营造有清一代魏长生制造的繁盛景象呢?那时候,条件那么落后,没有音响等等很多现代设施,却使秦腔红遍全国,而使四大徽班无人问津。几百年后的后人提起此事不知作何感想呢?!
好几个省都有振兴秦腔学会、或者秦腔研究会等振兴秦腔的机构,他们能否担当起这个重任呢?
爱秦腔的人们在拭目以待!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