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明天下一根钉 - 第一百五十一章 悲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历史按正常的轨迹运行着,天启七年,八月已卯日,天启帝朱由校死了,他的弟弟朱由检即皇帝位,年号崇祯。
    对这大明朝末世的两位皇帝,陈海平都是很同情的,尤其对崇祯皇帝朱由检,他是怀着很深的悲悯之情的。
    说实在的,就是遗祸无穷的天启皇帝朱由校都不是个可恨的人,而最可怜的还是大明帝国的末世皇帝朱由检。
    可叹生在帝王家!
    朱由校、朱由检这兄弟俩原本有七个兄弟,但最后活下来的却只有他们兄弟两个。其他五个兄弟是怎么死的,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只要想想,诺大帝国的长孙皇太子竟然是个文盲,也就可以料想一二了。
    朱由校没有受到过起码的教育,朱由检稍微好点,但对于军国政事方面的教育,朱由检同样是极为欠缺的,这或许是日后朱由检作为皇帝做事往往荒腔走板的深层原因所在。
    说实话,朱由检或许不是康熙那样的天才儿童,但也是个极有潜力的年轻人。不管是谁,如此年轻就有如此强烈的抱负,同时又肯如此努力,只要正常成长,都一定会成为一个极为杰出的人。
    但可惜的是,朱由检登基的时候太年轻了,这副重担过早地压在了他的肩上,如果晚上几年,朱由检再成熟一些,或许运气再稍微好那么一点点,他就会成为另一个人,那历史就可能会是另一个样子。
    过早压在肩上的重担改变了朱由检,使他失去了正常成长的机会,而在那种始终内外交困的形势的折磨挤压之下,这个本有大好潜质的年轻人终于没有长成一副挺立的骨架,顶起他自己头上的那片天。
    或许是太苛责朱由检了,如果康熙和朱由检对调一下,那康熙或许就是第二个朱由检,甚至还可能不如朱由检。因为说到底,人是由环境塑造的。在那种环境下长大的人,心理不可能是正常的。再者,康熙面对的敌人也和朱由检不同,康熙面对的敌人都是有名有姓的,是有形的,而朱由检面对的最大的敌人实际上是无形的。
    朱由检面对的最大的敌人不是满清,也不是烽火遍地的流民大军,而是实际统治帝国的文官集团。
    这个文官集团实际上也包括了权贵勋臣,甚至是朱由检的那些数以万计的兄弟叔伯……
    这个问题不是朱由检独有的,只不过朱由检最倒霉,轮到他当皇帝的时候,国家让他与这个巨大的文官集团和睦相处的本钱已经没有了。
    可以说,到朱由检当皇帝的时候,明朝要想不灭亡,就必须对这个文官集团宣战,从这个文官集团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嘴里掏出足够多的肉来。
    否则,不论灭亡在谁的手里,总之,朱明王朝是必定要灭亡的。
    朱元璋和朱棣都严禁太监参政,但明朝的太监为祸最烈,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个。除了太监,皇帝和几乎所有人的利益都是对立的,所以皇帝和太监结合在一起就是必然的。
    陈海平觉得,不要说大的历史,就是朱由检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悲剧,如果将来能有大家以如椽巨笔刻画出崇祯这个人,那一定是世界上最震撼人心的悲剧之一。
    悲剧之所以是悲剧,是由强烈的对比造成的,如果朱由检是个昏聩的人,或是像他的哥哥一样,两耳不闻窗外事,只醉心在自己的世界里,那无论朱由检最后是怎样的命运,悲剧的意味都是极淡的。
    在末世、乱世,最痛苦的是那些清醒的人,越清醒,便越是痛苦。而朱由检,他不仅是个清醒的人,而且他还到死都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要中兴大明。
    在这一点上,朱由检值得人们尊敬,尤其是他这种信念一直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朱由检的悲剧也是袁崇焕的悲剧,袁崇焕的悲剧也是朱由校的悲剧,他们两个人的悲剧加在一起铸就了整个民族的莫大悲剧……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幕悲剧,陈海平认为,在这出悲剧里,朱由检的责任不大,而袁崇焕应该负上绝对的责任。
    对于明亡,袁崇焕或许没多大责任,因为明朝灭亡最深层的原因是结构性的,不是哪几个人就可以挽回的,但亡于满清,袁崇焕则是要负上极大责任的。
    满清入住中原,实际上是由一连串的偶然造成的,在后人看来,好像真有老天爷一心要让中华大地黑暗上几百年不可,因为这些偶然太他娘的偶然了,简直邪门到了极点。如果其中哪怕只要有一个环节稍微错开一些,那满清都是不可能统治中国的,而袁崇焕的这一环更是至关重要,所以他要负上极大的责任。
    但是,袁崇焕的责任不是后来很多人所指责的,是因为他在辽东的战略是否得当。
    实际上,袁崇焕的战略基本都是正确的,在辽东做的事也几乎都是正确的,但是,袁崇焕没有意识到他肩上担负的最大的责任是什么,这才是一切悲剧的源头,而袁崇焕后期的骄狂、急躁和不能容人则是打开悲剧大门的钥匙。
    面对一个十六岁的少年皇帝,袁崇焕看见的只是皇帝,而没有看到皇帝冠冕后面的那个十六岁的少年。
    悲剧,远,在袁崇焕喊出“五年平辽”的那一刻就已开启;近,在袁崇焕杀毛文龙的那一刻就已注定。
    崇祯登基之后,陈海平多了一个习惯,他常常会在暮色里,站到高岗上朝京师的方向凝望。这个时候,时不时地,心头会油然兴起一种奇怪的感觉:他就像一尊神,透过重重的迷雾,注视着人世间的沧桑变幻。
    坐在紫禁城里的那个十六岁的少年,在人前的时候一定极力装得高深莫测,但在无人的时候,他是不是会整夜整夜,大睁着眼睛,睡不着觉?
    这一刻,在那个少年心里,紫禁城一定是世间最恐怖的所在。(未完待续)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