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 (历史同人)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第138节
“宰相都这么心思狭隘,元朝怎么可能长久?”
唐太宗李世民态度平等包容,在捷翻周围那些小国之后,允许他们的国民来到大唐谋生。如果有外国人愿意来经商,那么大唐还会提供援助。
李世民之后的皇帝,也在民族融合这方面做得不错。
于是涌现了一批外族官员。比如安禄山、史思明、哥舒翰和高仙芝。
唐太宗李世民一想到那水深火热的元朝百姓,就觉得难过,眼角有点湿润。
“那个人既然是宰相,说明学的是汉族的官职,也受中原文化影响。这些窃贼学走了华夏的文化,并不感激,还想刨华夏的根,朕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他狠狠地骂了一通伯颜,然后用手帕擦拭眼角:"大宋怎么这么没用,让这些丧心病狂之人入主中原,朕恨不得出生在那元朝,改天换地。”
李世民越讨厌元朝,便会越讨厌大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他清到,外族人入主华夏,一定会造成血雨腥风。在此之前,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在看到"屠杀五姓人”之后,他方才有直观的感受。
刀子落在自己头上,才发现真的疼啊。
他越想越生气,让人找出自己的鞭子,怒气冲冲地去找赵光义。
都怪这个混账搞出"重文轻武",不然说不定,那蒙古人就不会进中原了。
宦官看着皇帝的背影,心想,王爷上次被打得遍体鳞伤,现在还躺床上起不来,接下来又要挨打了。
他只能说,自求多福吧。
【随着时间流逝,朱元璋渐渐长大了,力气也越来越大,可以承担更加重的体力活,比如下田耕种。
可是十六岁的时候,当地爆发天灾,大地干旱,粮食颗粒无收。
人们一开始吃以往发霉的陈粮,吃完了之后,人们开始吃树皮、吃观音土。
那一年,四月初六,朱元璋的父亲没能熬过去,直接饿死了。没过几天,大哥和大哥的长子饿死了,又过了几天,母亲饿死了。*
一家总共八口人,直接饿死了四个。
朱元璋想把父母安葬下来,但地都属于地主,没有一块是他们的。他用破草席裹着父母的尸体,跪下来求地主分一块地。
华夏讲究入土为安,如果随意丢在乱葬岗,那父母死后都不得安生。
他们家世世代代都为这个地主刘德工作,怎么着也算有情分,这种诉求还算合理。但是地主把他们打发走了。
朱元璋和二哥只能拖着父母的尸体离开。
这时有一个好心的地主刘继祖见他们俩实在可怜,于是分出了一块地,让他们安葬父母。
朱元璋非常感激,后来他成为皇帝,开始分封功臣,这些功臣要么跟朱元璋有血缘关系,要么就是有很大建树。
只有一位特别特殊,刘继祖和他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功勋,但是却被封为义惠侯。
表面来看,刘继祖没有功勋,但在朱元璋眼里功勋太大了。
这哪里县地主,这是干降救世主!”这哪里是地主,这是天降救世主!】
明朝,朱元璋的龙兴之地,安徽凤阳
今天,很多乡
亲在村口的槐树下,望着天幕。至今想到朱元璋,还有些难以置信。
一个穿的破破烂烂的放牛娃离乡几十年回来,突然发达了。乡亲们以为他发了财,想问问有什么路子,结果却被那些侍卫拦着,不给靠近。
他们这才知道,那个放牛娃现在已经是皇上了!
有些老人跟朱元璋同龄,见过朱元璋,说的头头是道,一阵唏嘘:"当年,我还跟皇上一起逮过泥鳅呢!”
“这算什么?听我娘说,皇上出生的时候,她还抱过皇上。”
他们越想越觉得可惜,当年大旱的时候,资助朱元璋的怎么就不是他们家呢?不然被封侯的就是他们了!
据说,刘继祖的儿子们都受到了重用,一家人都飞黄腾达了。
镇子上,刘德的儿子羡慕得眼睛都要红了。
他望着床上垂垂老矣的父亲,气不打一处来:“爹,你当年怎么能那么刻薄寡恩,如果你没这么做,现在被封侯的就是我。”
其实朱元璋以德报怨,回到老家之后,给刘德分了地,还免了十年的租。但刘德儿子觉得这不够。
刘德面色阴沉,郁气郁结于心,这也是他一生耿耿于怀的心结。
他经常打骂朱元璋,泥人还有三分火气,朱元璋说不定一直想弄死他。
这些年,刘德一直战战兢兢,吃不好,睡不好,人老的很快。
可是刘德不敢把这话讲给儿子听,因为那位现在已经是不可说的存在了。
儿子对于失之交臂的侯位耿耿于怀,怨恨极了,痛骂了一通父亲之后,拂袖而去。
刘德恍惚间,突然有点顿悟。他有些想明白,朱元璋为什么不杀他了。
只要大明还在,刘德一家就会活在悔恨和畏惧中,父子不睦,妻离子散。
第82章 朱元璋:这妖怪居然是我自己?
古青青继续说:【父母和兄长接连饿死之后,嫂子带着孩子乞讨去了。
朱元璋也跟二哥分离,各自外出寻找活路。这个家终究还是散了。
在古代,和尚是著名的肥差,元朝还非常尊佛。和尚种田往往不用交租金和杂税,所以出现了很多富比王侯的和尚地主。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厉害的和尚还能入朝当官。
江淮地区大旱,平民百姓都饿得吃不起饭了,但寺庙还有一口饭吃。
朱元璋发现了这个财富密码,于是来到了皇觉寺,当和尚。给寺里的和尚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做各种杂活。虽然常常被欺负,但起码有口饭吃。
这个寺庙有不少书籍,几乎没怎么读书的朱元璋像老鼠进了米缸,趁着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努力读书认字。】
【可外面的灾情还在继续,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寺庙这个财富密码,都想来混口饭吃。于是皇觉寺的灾民越来越多。
住持于是说:"庙小,庄稼颗粒无收,没饭吃了,你们下山化缘去吧!"寺庙里的僧侣都被赶去化缘。
说是化缘,懂的都懂,就是讨饭。】
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朱元璋的演员提着简陋的包裹,手上拿着化缘用的碗。
听说南边和西边天灾少,庄稼有收成,他于是往南到了合肥一带,往西又到了河南。
这一路上,他颠沛流离,跋山涉水。哪家的烟囱冒烟了,他就赶过去,说几句佛号,讨一点东西。
有时是几文钱,有时是一碗饭,有时是一个白眼和一通臭骂。
朱元璋又住不起旅馆,只能风餐露宿,晚上就睡在野地里,以地为床,以天为被。
他枕着自己的胳膊,望着满天星河。
他沦落到了乞讨的地步,方才知道以前和平的生活有多珍贵。以前虽然贫穷,但是不用乞讨,家人也还平安。
烽烟四起,灾祸不断,这天下什么时候才能安定下来?
【他后来回忆这段流浪的日子,写下了:"
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穹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泱佯。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
一
本本事故事都白如落深圳而
导如逢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
很多文人眼中闪过惊艳之色。
他们看了前面的视频,对朱元璋的印象是农家小子,没读过几本书。可是朱元璋没有放过读书的机会,写的东西有模有样。
《商君书》有言:飞蓬遇飘风而行干里,乘风之势也’,用来形容游子再合适不过。而且又是猿啼,又是夜月,有点《蜀道难》的味道了。
如果天幕不说这个人是皇帝,他们还以为是专业诗人写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人关注技巧,普通人关注情感。
汉高祖刘邦拿着酒樽的手微微一顿,一时间有些动容,反复琢磨着那一句:"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
他想象了这个场景,浑身打了个冷战。
他的父母没有饿死,而且挺长寿,后来还被项羽抓到。于是刘邦说出了那一句千古名言:"分我一杯羹!”
但刘邦也不是真想父亲死,当时只是权宜之计。他当了皇帝之后,还让父亲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刘太公享了好几年福才嗝屁。
刘邦叹息道:"朕以为自己够苦了,没想到……唉,他所求的,不过是父母安在!"
连草根皇帝刘邦都觉得朱元璋不容易,更不用说秦始皇了。
秦始皇:"果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他虽然有父母,跟没父母,没有什么两样,跟朱元璋一样孤独。而且年幼也饱受欺凌。
所以他望着朱元璋,不免有些惺相惜之感。
视频中,朱元璋的扮演者长得很周正,眼睛炯炯有神。
和尚故意为难他,把饭倒在地上让他吃,朱元璋吃了。外出化缘的时候,他也唾面自干。
天幕下,朱元璋的二十几个儿子们神色各异。
他们出生的时候,朱元璋早就发达了,虽然朱元璋常常说起从前的事情,但他们没有实感。
而且他们听多了也觉得很烦,用得看一遍又一遍地说吗?他们耳朵都要起茧了。父皇真唠叨!
如今,他们看着视频,总觉得不真实。
宁王朱权说道:“父皇,这戏子演得也太夸张了,好像一点儿骨气都没有。这不是在抹黑你吗?”
朱元璋——脚踹了过去:"你会给说话好听的乞丐吃饭,还是有骨气的乞丐吃饭?到了要饿死的时候,骨气值几两钱?你们是吃饱了,飘了!"
朱权尴尬:"我就是怕百姓看到,影响您的形象,没别的意思。"
“有什么不能看的?朕祖上十几代都是农民,天下谁不知道啊。朕这个淮右布衣夺了天下,简直难如登天,他们应该更敬佩才对。"
朱权觉得有理,默默点头。
朱元璋垮着脸说:"咱看你们这些臭小子是忘了以前的苦日子了,行,朕帮你们回忆一下,来人啊,上忆苦饭菜,上一桌子,不要其他的菜!"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