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 第299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夏日蝉鸣不绝于耳。
    姜沃是回到姜宅后,才有空细看系统里的这套《实操型兵书》。
    一套书里面包括了好几本兵书。
    而姜沃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个熟悉的名字——《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两本兵书的作者,戚继光。
    说来,戚继光的抗倭十余年名声太大,以至于很多人都忽略了甚至不知道,他人生的后十六年,调任蓟州总兵,负责镇守山海关一带,照样是横扫草原!
    而在他之前,蓟地连换十位总兵,皆不挡而罢官。直到戚继光到任,才修饬边防,境内晏然。
    真可谓是“三十年间门,先后南北、水陆,大小百余战未尝一败!”[2]
    而戚继光,就不但是一位名将,更是一位‘军事家’。
    他写成的这两本兵书,之所以被系统放到《实操型兵书》系列里,正是因为,他的兵书,一改之前《孙子兵法》《六韬》等兵书的玄妙写法,写的全都是实实在在的操作性指南。
    从选兵、练兵、安营扎寨、制造器械等事无巨细,全部写了下来。
    比如在教将领选兵上,就很实在的列出了:少壮便健的士兵适合用藤牌,健大的士兵适合持狼筅等具体的操作。
    甚至只针对如何射箭这一项基础功,戚将军就写了十多页的指导,连站姿手势都写的明明白白,甚至还画了草图。
    突出就是一个可操作性可复制性强!
    换句话说,适合萌新,哪怕没有什么军事天赋,只要肯刻苦踏实,对照着做,也能做个中低级的将领——哪怕不能领兵打仗,也能管好手下的一众兵士。
    不夸张的说,在古代,戚继光将军算是极少数摸到了近代军事技术门槛的将领。
    正如——系统里的另一本书《民兵军事训练手册(大唐版)》。
    这本书姜沃是久闻大名了!传说中穿越三大宝典之一。
    出版时间门,1959年,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动员部。
    姜沃看着这本书,油然升起无数亲切之感。这才是她熟悉的故乡!
    这本书,是国家当年公开发行的,为教给全国人民如何应对可能会到来的战争,如何争取胜利,如何在战争中博得尽可能多的生机,活下去。
    民兵民兵,全民皆可为兵!随时准备着以身卫家国!
    以当年的国际形势,这本书上就详细介绍了如何挖防空洞防轰炸;讲解了如果面对化学武器的攻击,普通的民众该怎么用身边的器物来制作简易的防毒斗篷;还写明了普通的百姓在作战中该如何保护自己,甚至怎么自行编成战斗小组发起冲锋……
    每一步的教学,都有图片,详细到恨不得手把手教着做。
    姜沃看了良久,果然,是她的祖国啊。
    不过以上这些,大多属于她只需要看一看触类旁通的知识,毕竟此时的冷兵器战争,还用不着精通如何防原、子、弹,也用不着教士兵们如何计算要射击飞机的提前量……
    这本《民兵军事训练手册(大唐版)》内,对现在来说最宝贵的知识,还是近代科学标准化的战阵、宿营、哨兵等适应于此时的技巧。
    *
    翻过几本兵书后,虽然心疼,但姜沃也得承认:这筹子花的绝对不亏。系统也是一分钱一分货了。
    比如戚继光将军的《器械制备篇》,其中哪一些军械是大唐目前技术能达到的,哪一些还需要技术的革新才能制备出,系统都给标出来了(不过姜沃合理怀疑,系统标出来的大唐冶炼或是火器技术不足,不是什么好心,而是想让她去买这些新技术,好继续赚她的权力之筹)。
    在跟苏定方和李勣两位名将交流过后,姜沃已经确定,这套《实操型兵书》买的一点也不亏。
    然而……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姜沃不能直接把这套兵书拿出来。
    她解释不了。
    兵书并非是火药、混凝土、矿灯、指南罗盘之类的器物,她可以托以神梦。
    这样一整套文字详细、与当世兵书皆迥然不同的书,总不能是一页页梦到的。
    之前的医书她可以送给孙思邈,但这是兵书!
    她作为一位宰相,关注下朝廷年轻一代的将领是正常的,但忽然拿出一套完全革新化,能够批量培养将领的兵书,却是极大概率会引火烧身的。
    尤其是以现在朝堂局势的复杂,以她跟东宫的关系,又有无数朝臣等着她犯错加以攻讦……
    姜沃冷静地想:这几本兵书,只怕要等她的君王登临帝位,起码是媚娘完全掌握朝政后才能拿出来了。
    否则她只怕要用命来祭这几本书,更别说什么真的开设军事学堂培养将领了。
    不过,既然已经兑换了出来,姜沃也完全不舍得扔在系统里不用,浪费可不行。
    不能当众拿出这一套兵书,不代表她不能拆分开交给自己信任的人,比如可以将戚继光将军的《纪效新书》摘录下来给吴英,毕竟专业对口嘛。
    《纪效新书》正是戚继光将军总结的,当年在东南抗击倭寇的经验。主打就是海战,正好适合此时正在倭国的吴英。
    而此时,连姜沃也没有想到。戚继光将军的另一本兵书,适应于防守北方游牧民族的《练兵实纪》,她竟然会给——
    文成。
    *
    这一年深秋。
    吐蕃派使者入大唐,再次请求与大唐和亲,欲为新赞普求娶另一位大唐公主。
    被拒绝后,吐蕃使者显然也不甚意外,毕竟这些年求和亲事已经被拒绝过几回了。但这次他们带来了预备方案:提出想与吐谷浑和亲,并且想请大唐允准,占用吐谷浑赤水地畜牧。
    二圣皆不准。
    吐蕃使者不满而归。
    于是就在这一年冬日,西域传来了两个战报:一是吐蕃以南面天竺国(印度)劫掠大唐商队为由,忽然出手攻打了天竺,甚至一路打到恒河岸边。
    二则,西域引月部与吐蕃结盟,军队频频出现在疏勒以南,颇有觊觎大唐安西四镇之一于阗之地的意味。
    大唐与吐蕃之间门,颇有战事一触即发之感。
    而吐蕃的态度也很反复纠结,显然是自恃武力觊觎吐谷浑等地,但因之前战事不利又颇为畏惧大唐。
    于是想秀一秀实力,再通过跟大唐谈判,来分割一定的好处,比如他们提出的吐谷浑赤水地。
    薛仁贵便上奏疏,请朝堂派亲王或是重臣前来接对吐蕃使臣——
    毕竟他作为安西大都督,实不能一个人又负责打仗,又负责谈判,这个责任太重他背不起,若是谈崩了,倒像是他好战图功故意谈崩一样。
    非得朝堂派一个身份相当,能够谈判的人来才行。
    其实最合适的人就是江夏王,既是宗亲身份贵重,从前又送文成公主入藏,当年先赞普松赞干布还对他行过子侄礼。江夏王本人对吐蕃朝堂、风俗等事也甚为了解。
    但几年前,江夏王正是因年老从安西致仕。
    而就在此时,文成公主上奏疏——
    愿为大唐持符使节,前往安西都护府,与吐蕃使节相谈!
    第180章 朝议‘公主为使’
    寒冬腊月,北风喈喈,瑞雪纷纷。
    院中的山茶花覆雪之余,依旧红的如火如荼。
    只是这并不是吏部尚书院中的大株红色山茶花,而是玉华寺内的山茶花。
    这株山茶年份比较浅,花树也比较小。这还是姜沃前两年过玉华寺来的时候,连盆带花株捎给王鸣珂的——
    此时姜沃双手撑在窗上,探身看院中的山茶花,不由道:“这花是你们自己打理吗?养的真好。”
    看王鸣珂这株山茶养的这么好,姜沃心道:莫不是‘王姓’对山茶花有加持buff?
    她正想着,就听屋内传来王鸣珂略带焦急的声音——
    “姜沃,我的纸笔都准备好了,你别看花了。快过来把那日朝堂事从头到尾说给我听,到时候话本里好写的。”
    姜沃只得从窗前离开,走到书桌前。
    而已经坐在王鸣珂书桌旁的文成,则拿起手炉塞给姜沃,笑道:“是啊,讲给我们听听。”
    “虽然如今我已接了诏书与出使符节。但我也想知道,那日大朝会上,群臣对此事是如何议的,那些反对的朝臣们又说了些什么话?”
    姜沃接过文成递给她的手炉,觉得方才撑于雪中冰凉的手,渐次暖和过来。
    她拂去衣袖上的雪花,落座笑道:“好,我讲给你们听。”
    *
    乾封元年腊月十五大朝会。
    经百官朝议后,定下文成公主为持节正使,来年二月启程前往安西都护府。
    今日是腊月十八日,姜沃的休沐日,就与文成约好了往玉华寺来看王鸣珂。
    一来,告知王鸣珂此等大事,二来,这之后文成必要为使节事忙碌起来,再想得一日空闲,估计也难了。
    此次算是拜访,亦算是道别。
    不过,王鸣珂毫无离愁别绪,而是立刻兢兢业业为自己的新话本采风,急着让姜沃把前因后果都讲给她听。
    虽然她心里还有许多想写的故事,但王鸣珂决定了,别的脑洞(这个词正是姜沃告诉她的)先放一放,下一本必出公主出使西域前传!
    *
    说来,三日前的腊月十五的大朝会上,
    定下文成公主为使节事,并非一帆风顺。
    反对的朝臣们,最开始提出的理由,正是让姜沃耳朵都已经听出茧子的‘于礼不合’‘未见先例’。
    姜沃才说到这儿,眼前的文成和鸣珂,就异口同声道:“怎么会没有先例?”
    文成先说:“当年你出使吐蕃接我回家,难道不是女子为正使的先例?”
    而王鸣珂接着就道:“是啊,姜沃是本朝的先例,汉朝亦有前贤为旧例。当年我还在宫中,这事儿我清楚!”
    王鸣珂对姜沃道:“我记得当时朝中欲定下你为出使吐蕃正使时,也有许多朝臣反对来着。彼时不就已经找到了先例——汉朝冯嫽冯夫人。”
    “《汉书》里记载的明明白白,冯嫽能史书,习事,尝持汉书为使。行赏赐于城郭诸国,敬信之,号曰冯夫人。”[1]
    王鸣珂说起的,是史书上第一位女外交家,西汉冯嫽。这位冯使节曾经是随着和亲公主‘解忧公主’至乌孙国(西域一大国)的女官侍女,后来她曾作为使节,出使过西域各国,且还不止一次。
    且冯嫽出使西域,是正史里记载过的,正正经经‘锦车持节’,作为汉朝正使,持大汉符节宣读大汉诏书,为乌孙国新王‘赐印绶’!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