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家子的科举路 - 贫家子的科举路 第21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因为他的脑海里,这会儿已装着满满的绣品了,有绣着“出入平安”的鞋垫,有绣着“清风徐来”的扇套,有绣着“财源滚滚”的钱袋,还有绣着各种字的帕子跟荷包。
    联想到先前的瓶装墨,林远秋忍不住心想,这要是换做前世,凭着林三柱这活络的头脑,说不定能做出一番大事业来。
    林远秋也没耽搁,让林三柱帮着把纸裁成小张后,就提笔一口气写了几十张,啥恭喜发财,啥万事如意,啥心想事成,只要是常用的吉利话,他基本都写了出来。
    至于扇套和笔袋上的,自然要文雅一些为好,林远秋想了想,提笔又写下“惠风和畅”“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心静无尘”这几张,其他的,林远秋一时记不起来了,还是待空闲时,再慢慢想吧。
    在字体上,林远秋只选了馆阁体,并没写自己善长的行书和草书,毕竟王夫子教给他们的只有馆阁体,他一个才五岁的娃,还是正常一些的好。
    不然招来跳大神的,那可就不美了。
    冯氏从笸箩里拿出细布条,让林远秋快帮她把字样分开来,哪几张是绣鞋垫的,哪几张是绣扇套和笔袋的,还有哪些是绣帕子和钱袋的,冯氏一叠叠用布绳绑了,这样她就不会搞混了。
    做好了这一切,冯氏拿着绣垫匆匆出了房门,她已经迫不及待想去跟大嫂二嫂分享了,还有这绣字的活计,光她一个人可做不过来,自己还得拉上大嫂二嫂才行。
    至于林三柱,更是没歇着了,如今光有绣样肯定不行,绣布绣线啥的还要买回来呢,而买这些,自然离不开银子,光他自己口袋里的二十几文肯定不够。
    且林三柱已经想好了,他想趁着旁人还没想到这个挣钱法子前,自己就一次性多做一些,这样的话,届时就算有人跟风,他也不会心里抓狂了。
    想到这里,林三柱紧了紧身上的旧棉袄,疾步往正房走去。
    ……
    “多少?你说要多少银子?”
    吴氏一听老三开口就是一两,当下拿起笤帚就准备往三儿子头上招呼。
    林三柱一蹦三尺远,“娘,儿子还没说完呢,儿子这是向您借,借,懂吗,等挣了银子,儿子肯定一文不差还给您!对了,还给利息!”
    见三儿子一副心急模样,老林头拿烟袋锅子往炕边敲了敲,“你方才说啥生意来着?”
    “绣字,绣字的生意!”林三柱赶紧解释。
    吴氏迷糊,“绣字?绣啥字?”
    冯氏她们不都在绣花吗?咋又绣字了?
    见爹娘都是一副云里雾里的模样,林三柱一个转身,“儿子现在就拿过来给你们瞧瞧。”
    说着,林三柱快步回了房,找着冯氏装绣样的笸箩后,就准备往爹娘屋里去。
    见儿子好奇的看着自己,林三柱忍不住笑,“狗子别担心,爹爹一定把念书的银子给你挣来!”
    说罢,林三柱飞也似的往外冲。
    速度之快,简直让林远秋目瞪口呆。
    林远秋很想跟过去瞧瞧,可很快,他又重新拿起笔,继续认认真真写起字来。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该做的事,而作为一名学生,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好好努力,用功念书。
    话说,族学是他自己要求上的,书也是他自己要念的,家里没有条件,便宜爹扛着麻袋,一个铜板一个铜板的给他创造条件,若是自己辜负了这份给予,说是天打五雷轰都不为过。
    所以,他必须念出一番天地来。
    林三柱去了正房没多久,很快老林头就把林大柱和林二柱喊了过去,还有周氏刘氏和冯氏。
    妯娌三人方才也聊着绣字的事呢,这会儿听说公中要拿出一两银子做本钱,让她们大干一场后,一时惊得说不出话来。
    特别是刘氏,说话声音都结巴了,“娘……娘……你不是开玩笑吧?”
    老天,这可是一两银子呢,要是做赔本了咋办?
    周氏也很担心,本来家里就没多少存银,这要是赔了钱,那接下来几个小子说亲不是更艰难了,周氏想了想,把自己的担心说了出来,“咱们不会赔本吧?”
    “怎么可能会赔本呢。”冯氏的想法要比周氏和刘氏乐观许多,“大嫂,你想啊,人工可都是咱们自己的,到时哪怕便宜卖了,那买布料和绣线的成本银子还是能拿回来的,亏得顶多是人工,再说,我可不觉得咱们这绣活卖不好。”
    冯氏边说边已经在心里计划上了,说起来,黑色绣线比起彩线,可要便宜多了,这样的话,每件绣品的成本又能下去不少。
    还有,为免显得单调,冯氏准备在绣字的边上,再绣些别的花样,如笔袋上加几叶翠竹,帕子上加上秋菊或草虫,只要颜色搭配好了,肯定好看。
    而搭配颜色,正是冯氏最拿手的。
    听冯氏这么一分析,屋里几人都觉得挺有道理的。
    吴氏心说,看来老三媳妇也不是全没头脑的。
    就这样,做绣品的事就定了下来。
    老林头觉得,不管怎样,既然想到了挣银钱的法子,总要去试试,不然死捏着手头这点银子,又多不了半分出来。
    说到买绣布的事,大家都认同林三柱的想法,毕竟那书袋扇套什么的,都是风雅之物,想必买它们的也都是风雅之人,自然要买稍微好一些的料子了。
    “娘,您还没说挣到的银钱怎么分呢?”这才是林三柱最关心的问题。
    吴氏一笤帚飞了过去,“绣料都还在镇上呢,你个糟心玩意就想着分银子了,还能少你不成!”
    ……
    晨光熹微,朝暾初露。
    炊烟袅袅升起,清晨的院子,在薄薄的晨曦中,显得格外的清新,虽地上还有积雪,可一点也不影响妯娌三人去镇上。
    因为,雪停了,太阳出来了,今天可是个不错的天气呢。
    吃过早饭,吴氏就去房里拿了一两碎银出来,递给周氏后,再三叮嘱,可千万要收好了。
    周氏点头如捣蒜,“娘您放心吧,儿媳肯定收好。”
    她就是把自己个给丢了,也绝不会丢了银子的。
    今日去镇上的人有些多,三人到村口时,牛车上的座位已经不多了。
    冯氏手脚并用,很快爬了上去,而后立马把包袱往边上一丢,算是霸住了两个位置,“大嫂二嫂快点上来,我给你们占好位置了!”
    都是做惯农活的人,周氏和刘氏手脚也很麻利,攀住车沿后,提腿就跨了上去。
    “大嫂,你坐中间。”
    “对,大嫂你就坐中间吧。”
    冯氏和刘氏把中间的位置让给了周氏,她们大嫂身上可揣着银子呢,还是坐中间稳妥些。
    看到这一幕,同坐牛车上的几个大娘,简直对吴氏羡慕的不行。
    她们实在想不明白,怎么人家几个儿媳就相处的这么融洽,而她们家的那几个,就跟乌眼鸡似的,动不动就掐架,动不动就掐架,唉,真是烦都烦死了。
    因地上还有雪积着,林冬不敢把牛车赶的太快,是以,原本一个多时辰就能到的路,足足比平时晚了半个时辰。
    见时间不早了,众人也没墨迹,约好了牛车回村的时间后,就各往各处,纷纷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横溪镇收绣品的铺子一直都是那几家,位于昌平街的千花绣坊和兰桂绣坊,还有就是福云街上的金氏绣坊和胭脂阁。
    周氏和刘氏对这一门不怎么在行,自然都跟着冯氏走了。
    冯氏也没耽搁,直接带两人去了金氏绣坊。
    以前她在娘家时,做的绣品就是送到这里卖的,这家掌柜给的价钱还是挺公道的。
    进入店堂,里头的场景倒是出乎了周氏和刘氏的意料。
    只见柜台前头排着十来名手拿绣品的妇人,而在柜台的后头,有一个四十多岁的掌柜坐在那里,在他的左右两边,各站着一名店伙计。
    周氏看到,排在最前头的绿衣妇人把手里的绣品递了过去,掌柜接过后仔细看了,而后点头便递给身旁的店伙计,见状,另一名店伙计忙拉开抽屉,抓出铜板一一数给绿衣妇人。
    也有绣品没被收下的,周氏看到,那名妇人拿回自己的绣品后,满脸的落寞。
    把这一幕看进眼里的周氏,不禁捏紧了手里的包袱,包袱里头,有她打的三十六根络子。
    而排在她身后的刘氏也是忐忑的不行,不停在心里念佛,保佑保佑,保佑自己绣的两个荷包能被掌柜看上眼。
    很快就轮到了周氏。
    大概是太紧张的缘故,周氏抖着的手怎么也没把包袱解开,见状,冯氏忙走上前帮忙,三两下打开包袱后,摊开,里头的几十根络子就都露了出来。
    金掌柜拿起一根仔细瞧,周氏心提到了嗓子眼,而后随着金掌柜的拿起放下拿起放下,周氏的心也跟着上下起伏。
    最后,金掌柜把络子往伙计那边一推,周氏不敢相信,忙朝冯氏看去。
    冯氏笑着朝她点头,周氏顿时热泪盈眶。
    络子三根一文钱,店伙计数了十二文递了过来,周氏接过后,把手捏的紧紧的。
    周氏之后轮到刘氏,见金掌柜也点头收下她的荷包后,刘氏顿时松了口气。
    荷包五文钱一只,店伙计数给刘氏十文。
    等冯氏把鞋垫递给金掌柜时,后头已没候着的人了,六双鞋垫绣的全是鸳鸯戏水的花样,粉绿色的荷叶,烟红色的荷花,一对鸳鸯在碧波中嬉戏。
    金掌柜满意的点点头,不错不错,虽绣功寻常,可配色极佳,送到府城,肯定好卖。
    金掌柜把鞋垫递给一旁的伙计,“就按八文一双,全都收了吧。”
    悬着心的冯氏,终于把心收回到了肚子里。
    刚刚她一直就在担心,生怕自己的绣活不被金掌柜看上,真要是这样,她一个当刺绣师傅的,哪还有脸,面对一众“徒弟”啊。
    幸好幸好!
    ……
    第20章 点心
    冯氏心情激动,接过店伙计递过来的铜板后,仔细数了数,没错,一共四十八枚。
    她打开包袱,把铜板全都包了进去,然后扎紧,再塞到了衣襟里。
    一听这几位妇人还要买丝线,店伙计便指了存着丝线的样品柜给她们瞧。
    二十来年的老店,底蕴自然深厚,金氏绣坊里绣线繁多,有花线、丝线、金线、银线等等等等,直把周氏和刘氏看花了眼,两人忙往旁边一让,这挑绣线的活计,还得三弟媳来。
    冯氏也不推辞,挑了几种常用的彩线后,就和店伙计说了要再买十捆黑色绣线的事。
    店伙计嘴巴张得老大,黑色绣线在刺绣上用的可不多,何况这一捆线有五百个头,十捆那就是五千个头了,买这么多,这几位妇人没搞错吧。
    冯氏摇头,她当然没搞错了,今日她们本就是奔着黑线来的。
    冯氏朝同样惊讶着的金掌柜说道,“掌柜,您看我一次要买这么多,要不您给算便宜些呗,这样的话,也省得我再去别家绣坊打听了。”
    周氏和刘氏齐齐点头,“对对对,掌柜您给算便宜点,下次我们还来。”
    她俩虽不懂怎样挑丝线,可还价还是拿手的。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