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94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作者:孙皓晖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94

    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士兵的斩首之功,一类是军官的战胜之功。斩首之功称“首功”,是当时各大战国都普遍实行的军功之法,而不是秦国独有。后世以至当代社会意识,误以为“斩首记功”是秦国军功制的惟一方法,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秦国军功制的最大创造,是秦国对军功制的合理架构——三阶制军功。

    第一阶,首功。士兵以斩首记功。这是今天我们所熟悉的,不用多说。

    第二阶,群首功。中下级军官,以其所指挥士兵的斩首总数量为基础记功,而不是以军官自己的斩首数量记功。这是确保军官以指挥职能为重心,并同时防止军官利用权力而虚报冒功。《商君书·境内篇》提到了这种方法:百夫之旅,每战斩首三十三级,百夫长等同士兵斩首一级之功。

    第三阶,战胜之功。都尉将军之上以至统帅,以战胜为根本,再参照战争规模、最终结局之影响等因素综合论功过,基本与斩首数量不发生联系。这是高阶军功,当时名称是“本赏”——以战胜为根本的一种功劳。当时山东六国的军功制,只有首功——斩首记功,而无本赏。就是说,对于将军统帅的战胜之功,山东六国不作为必赏之功对待,可以赏,也可以不赏,全凭君主决断。显然,这是不合理的,是不利于激发凝聚高端军人阶层的。

    基于以上三种军功制度,《荀子·议兵篇》曾经总结说:“秦人……非斗无由也……功赏相长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第二种,政功。从政官员的政事功勋。

    政功,是与军功相对的文职功勋。战国与秦帝国时代,武职与文职的区别,远远不像后世那样鲜明,文武兼备的大家很多,譬如吴起、商鞅、孙膑、尉缭、王翦、蒙恬等。故此,文职爵位在高端与武职重合。文职中低端有六级爵位,从低到高分别是:有秩吏、后子、君子、大夫、显大夫、客卿。客卿之上,进入高端的侯爵、君爵,与武职爵位重合。

    政事之功,又有主事之功、谋划之功、建言之功、民治之功四大种类。主事之功,是中央部门大臣并郡守、县令等主管大员的功绩;谋划之功,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但主要是在职官员提出可行性方略的功劳;建言之功,具有更大的广泛性,是官员、名士甚或民众,对国家提出有用建议的功劳;民治之功,主要是郡县官吏、经济民生诸官署作出的功绩。

    第三种,民功。民众建立的功劳。

    秦之“民功”,分为三大类:一是耕耘之功,二是商旅之功,三是百工之功。

    在这三类功劳中,耕耘之功居于轴心地位,直接与战功并列。这就是“奖励耕战”的根本法度。秦国与秦帝国以什么样的耕耘量评定农民耕耘之功,史料未见清楚记载。可见的史料,是《秦始皇本纪》中关于救灾农爵的记载:秦王政四年,“天下疫,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由此可见,农民的耕耘之功,是以超额缴纳的粮食数量为依据评定的。

    商人阶层,除依法缴纳赋税之外,则以对国家提供的自觉援助的多少论功。这种自觉援助,在战国时代被称之为“义商”,包括利用商旅活动之便,为本国及时提供敌国消息,或者某种实际支持。譬如春秋时代的郑国商人弦高智退秦军,对于郑国就是“义商之功”。秦国长期与六国竞争,素来重视义商活动。始皇帝前期(吕不韦领政),曾经对巴郡大商人寡妇清立过怀清台,记载并纪念其功劳;对北地郡救灾有功的大商人乌氏倮,也封过爵位。

    百工之功是各种制造业的业主、工匠,以及治水、行医、营造等各个领域的工师们建立的功劳。战国时代的“工”,是一个相对宽泛的阶层名称,包括普通工匠,但更趋向于各种行业的业主与专业工师。“工功”之典型,是韩国水工郑国进入秦国之后,因为建造引泾灌溉工程而成为大功臣。

    还有一种相对具有广泛性的“民功”,说的是民众在战争困难时期踊跃赴战,或大力支援作战,都可论功。譬如,长平大战初期,秦昭王征发河内男子十五岁以上者,全数赶赴战场,担负后勤支援,就曾经对每人拜爵一级。

    在这种对民众赏功的法度激励下,秦国与秦帝国时期的民众,形成了浓厚的以获得国家爵位为最高荣誉感的社会风气。《晋书·庾峻传》,以贬斥的口吻记载了这种风气:“秦……时不知德,唯爵是闻。故,闾阎以公乘(爵位)侮其乡人,郎中以上爵敖其父兄。”这是说,秦时民众以获得爵位为惟一光荣。邻里之间,一个公乘中爵便可以欺侮乡人;从军后生只要爵位高,就可以傲视父兄。通过这则指斥性记载,我们可以看出秦人强烈的国家荣誉感,也可以看出秦国百余年坚持赏功制度所形成的强大国家信誉。

    第四种,外功。列国人士助秦之功。

    列国人士之功,大体分为两种情况:一为“善秦”之功,一为“义举”之功。

    秦统一前,纵横捭阖的邦交战非常激烈,秦国除了正当的国家邦交力量,对秘密战线的作战也非常自觉。尤其是统一战争开始之时,李斯、尉缭都曾经先后提出以重金分化、暗杀威胁为软硬两手,分化瓦解六国的方略。在这样的战略原则下,山东六国出现了许多以各种方式援助秦国的权力人物。

    这种人,一般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滋生于本国的奸佞权臣,如赵国郭开、楚国李园、齐国后胜等。这些臭名昭著的权奸,秦国都是在权奸所在国灭亡之后,立即秘密处决了这些卖国奸佞,从没有留下使用过一个奸佞权臣。第二种情况,是具体的支持行为,譬如具体的消息提供、战场区域的向导之功、捐助之功、人力支持等。凡此行为,大体都是以即时赏赐的方式了结。第三种情况,是基于对本国的衰败腐朽严重不满,从而长期秘密支持秦国统一,或者率领一部分军队投降秦国者。秦帝国所要封赏的“外功”,主要指第三种情况的义士功绩。

    虽然史料没有留下完整的功臣封赏资料。但是,通过对散落在种种史料中相关零星记载的整理,我们仍然可以大体了解秦帝国第一批高阶功臣的概况。从总体上说,秦始皇帝第一批封赏的高阶功臣群有32人,分为两个系列的爵位。

    第一系列,侯爵阶位,三个梯次,共28人:

    一等武功侯爵4人:。武成侯王翦 通武侯王贲 通侯蒙恬 通侯蒙武  一等政功侯爵4人:通侯李斯 彻侯王绾 关内侯尉缭  .. 关内侯郑国

    二等武功侯爵6人:陇西侯李信 关内侯冯劫

    ..关内侯冯去疾。关内侯内史腾

    ...武安侯马兴 东陵侯召平

    二等政功侯爵3人:关内侯顿弱 关内侯姚贾 文通君孔鲋  三等外功侯爵11人:五马侯令狐范 南阳侯杜赫

    高武侯戚鳃 襄侯王陵 武信侯冯毋择莱侯崔意如 竹邑侯沈倧  汶阳侯崔仲牟 巴陵侯姜叔茂

    ......................伦侯赵亥伦侯韩成  第二系列,大庶长爵位,两个梯次,共4人:

    一等武功大庶长爵位3人:将军杨端和 将军辛胜

    将军章邯

    一等政功大庶长爵位1人:长史蒙毅

    上述功臣爵位之封,有几个特殊人物需要说明。

    第一个,王翦的武成侯爵位,是惟一特许——可以被子孙承袭。此后不久,王翦辞世,其长孙王离承袭武成侯爵位。琅琊石刻上,“武成侯王离”的排名,尚在其父亲王贲之前,就是因为继承了祖父的爵位。就是说,王翦在统一战争中功劳最大,承袭权是极其特殊的特许权利。

    第二个,外功侯爵中的王陵。此人不是秦昭王时期的名将王陵,而是山东六国某国的将军。楚汉之乱时,这个王陵归附刘邦,后来在西汉初被封为安国侯。

    第三个,文通君孔鲋。此人被秦始皇帝封为与侯爵等同的君爵,实际是秦帝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彰显百家并重方针,自觉确立的一个“文教”标记。在后来的六国贵族复辟思潮中,孔鲋不经辞职,秘密逃出咸阳,投身六国贵族的复辟活动,成为秦帝国罪犯。最后,孔鲋投奔陈胜农民军,死于陈胜军败亡的战场。

    2.创建统一政治文明:中央集权制大系统

    秦帝国统一中国文明的轴心,是创建了统一形态的政治文明。

    统一政治文明见诸实际制度,是三个大系统: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统一法制。

    (1)第一大系统,中央集权制——对整个国家统一行使治权的中央政权制度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历史上曾经的诸侯分治(分权)而言。自从中国进入国家时代,夏商周三代都是王权统属下的诸侯分治——分权制。具体地说,夏、商两代一千年出头,是松散的邦联制国体。西周时代将近三百年,是相对紧密的联邦制国体。其后的春秋、战国两大时代共五百余年,王权衰落崩溃,中国由诸侯分治不断重新组合,进而以兼并形式强力简化,形成了七大战国完全分治的时代。

    秦帝国统一中国后,面临的最直接与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政权的问题。历史提供的选择有两种:一、重新回到王权时代“封建诸侯,分治天下”的联邦制去;二、以已经推行百余年的郡县制为基础,创建中央集权制国体。从历史展现的实践进程看,秦帝国选择了后一条历史道路——创建新的中央集权制国体。

    中央集权制的轴心,是创建新的中央政权系统。这个大系统,分为两个具有统属关系的权力系统——皇权权力系统,三公九卿制的中央政府权力系统。皇权系统是新国家政权的最高层面,是国家元首系统;中央政府系统,是统属于皇权系统之下的政务系统。这两大系统的具体构成,是四个层级——

    第一层级 皇帝系统

    最高决策者:皇帝

    直接对皇帝负责的皇室政务机构与皇室事务机构,共计九个。——

    1.郎中令,类似后世之元首办公厅,九卿之一,统率皇室日常事务;

    2.尚书丞,类似后世秘书处,管理臣下奏章与皇室图书典籍;

    3.奉常,九卿之一,总掌祭祀礼仪,辖太庙、太史、太宰、太卜、太祝等署;

    4.宗正,九卿之一,总掌皇族人口之事务,重点在维护血统传承的宗法制;

    5.太子傅,总掌以太子为中心的皇族子弟教育,同时兼领社会教育;

    6.卫尉,九卿之一,总掌皇城及皇室护卫,辖卫令、公车司马等署;

    7.太仆,九卿之一,总掌皇室交通车马,兼领天下路政;

    8.将作少府,主掌皇室工程,下设五个校令(监工)署;

    9.大内令,主掌皇室府库,兼领外邦及地方之进贡事务。

    这九大机构中,辅助皇帝处置政事并有实际执掌的机构,主要是前五个机构:郎中令、尚书丞、奉常、宗正、太子傅;其余四个机构,是皇室事务系统。

    第二层级 中央政府系统 三公九卿

    总领国家政务者:丞相

    三公系列:三大最高政府机构——

    1.丞相,总领国政,设左、右丞相为辅助,丞相府下设官署若干;

    2.太尉,总掌兵政,类似今日国防部长,以原国尉府为基础扩大设置;

    3.御史大夫,总掌监察系统,监督中央与地方的一切政事;

    九卿系列:分掌政事的九大机构——

    1.廷尉,总掌法治领域,辖左监、右监、狱政三大官署;

    2.治粟内史,总掌天下农业经济,是当时最主要的经济大臣;

    3.典客,总掌邦交事务,类似今日外交部长,以原行人署为基础扩大设置;

    4.郎中令,类似皇帝秘书长,沟通皇帝系统与政府系统;

    5.奉常,总掌国家与皇室礼仪祭祀等,同时接受皇帝直辖;

    6.少府,总掌国家工程,以原司空府为基础扩大设置;

    7.太仆,总掌国家与皇室车马、交通、路政等,同时接受皇帝直辖;

    8.宗正,总掌皇族事务,接受皇帝直辖;

    9.卫尉,总掌皇城、皇室及所有京师官署之护卫,接受皇帝直辖。

    第三层级 军队武职系列

    1.军队最高统帅——大将军,实际统率全国作战军队,接受皇帝直辖。

    2.战区将军,专设的战区统帅。帝国设有九原将军、陇西将军、南海将军、闽越将军等。岭南秦军的赵佗,后期担任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94在线阅读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94

    -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