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62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作者:孙皓晖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62
三年之间,“国大乱,百姓恫恐”。这时,被燕人视为“太子”的姬平,也就是燕王哙的长子,联合将军市被,又秘密联结齐国外援,率先举兵,公开反对子之政权。
可是,姬平势力举事仓促,很快就被子之集团击败了。
姬平势力失败后的第二年,齐国介入了燕国纷争。
当时的齐国,既担心这个大邻邦的混乱冲击自身,又想从混乱的燕国谋取巨大利益。于是,齐宣王以应燕太子姬平相邀,为燕国平乱的名义,大举发兵进入燕国。在燕人完全不抵抗的形势下,经过五十天作战,齐军攻占燕国全境,杀死了子之,也杀死了燕王哙。在此过程中,齐军大杀燕人,大掠燕国财货,使这场本来尚算师出有名的军事干涉,演变成了残酷的杀戮与掠夺,激起了燕人的强烈反对。当时的孟子,曾劝齐宣王“善待燕人”,并在燕国立起新君。可是,齐宣王沉湎于毁灭燕国,没有听从。
混乱与杀戮之下,燕人开始举兵反齐。在此形势下,齐军撤出了燕国。齐国的这次大规模军事干涉,以其残酷的杀戮掠夺,在燕齐这两个传统盟邦之间,种下了极其深刻的仇恨种子。齐军撤退后,燕人拥立了新君,这就是太子姬平,史称燕昭王。
自此,燕国在艰难缓慢的复苏中,拉开了变法的历史序幕。
2 变法前奏:燕昭王发愤强燕
姬平即位国君,三年之后,宣布恢复王号。
依照公元纪年,公元前314年姬平即位,公元前311年为燕昭王元年。
燕昭王即位的头三年,历经了极其艰难的恢复过程。燕国要从满目废墟的灾后状况下站立起来,既需要人才,也需要政治目标。燕昭王在会见第一个贤士郭隗的时候,这样表述了燕国复兴的政治目标:“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这是又一个活生生的越王勾践,是又一次卧薪尝胆的宣示。
虽然,这个新燕王确实需要复仇,这是他发自内心的声音。但是,从社会需要与政治智慧的意义上说,这一宣示也有着强烈的自觉性。也就是说,这是燕昭王有意识说的。其第一意图,是为自己此前联结齐国作出辩解与澄清——燕国弱小,当时不足以抗击齐国;其第二意图,是提出复仇目标,振奋臣民,聚结国人。
从当时的社会传统与价值体系来说,洗雪国耻,强力复仇,是最有号召力的变革振兴思想。以雪耻复仇为直接目的而变法,秦国是这样,赵国是这样,如今的燕国也是这样。甚或,魏、齐、楚、韩的最初变法动机,也是大体相同的。
这是历史实践得出的结论,举凡弱国振兴,无不伴随着洗刷既往耻辱的强烈渴望。
在这一复兴目标下,燕昭王积极求贤,获得了显著效果。
燕昭王求贤的方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则佳话。当燕昭王对老贤士郭隗诉说了复兴愿望后,郭隗提出了一个简单扎实的办法——展示榜样,激励天下能才入燕。郭隗这样说:“王必欲致士,先从我始。如此,贤于我者,岂远千里哉!”这是说,你确实求贤,就先最大限度地敬我,用我。只要作出样子,比我杰出的能才,自会不远千里来投奔。《战国策》的记载更详细,郭隗还讲述了一个五百金买马骨,而千里马一年三至的故事。如此坦率的谋划,是只有战国时代的阳光政治,才能出现的奇迹。
燕昭王极具悟性,立即开始了实际行动。
第一个举动,为郭隗专门改建了一座旧宫室,力所能及地尽量使其华贵。这就是后世所谓的“燕昭王筑黄金台”。宫室建成之日,燕昭王以隆重的礼仪迎接郭隗入住。
第二个举动,将郭隗拜为燕王师,给予最大程度的尊敬。
很快,这连番举动在百废待兴的燕国,激起了强烈反响。消息迅速传开,燕国求贤的急迫与渴望,天下皆知了。数年之间,魏国名士乐毅入燕了,齐国稷下学宫的名士邹衍入燕了,赵国名士剧辛也入燕了,许多名士都纷纷来了。史书的记载是:“士争趋燕”——天下能才争相奔赴燕国。对于一个百废待兴的老牌穷国,这是一大批最为宝贵的财富。
黄金台的天下效应,与此前秦孝公的求贤令,几乎是等同的。
在整个战国时代,以搜罗人才为变法之最必要条件者,唯有秦、燕两国。因为,这两个国家具有极其相似的国情:长期历经战乱劫难,各种人才极其贫乏;变革复兴之大政治家,更是极少在本国历史中出现。因此,向天下求贤,是这两个国家要走复兴道路的必备条件。恰好,这两个国家都成功了。
其余五大战国的变法,虽然不是大规模向天下求贤,但同样是以人才为本的。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齐国的齐威王与群才变法,赵国的武灵王与群才变法,无不是以聚结大批人才为推进力量的。这一历史实践,揭示了一则最为宝贵的历史经验:国家与民族的复兴,必须以聚集人才为根本,舍此没有第二条道路。
3 乐毅在燕国推行变法
史料没有明确呈现燕国变法的开始时间。
但是,依据史料提供的相关信息,我们还是可以大体推断出燕国变法的时间表。从当时燕国的实际形势看,最大的可能性是:大批士子进入燕国后,燕国新君姬平才宣布称王,宣示变革复兴的雄心。也就是说,燕昭王元年,即公元前311年,是燕国开始筹划变法的开端。这一开端筹划,比当时的赵国早了四年。
燕国的变法,是以燕昭王任用乐毅为亚卿开始的。
关于乐毅的前期经历,《史记》与当代的战国研究专著的表述,都在时间上多有矛盾。最大的矛盾,是说乐毅在赵武灵王沙丘之变后进入燕国。果真如此,此时已经是燕昭王十七年,乐毅在燕国的变法已经没有时间了。同时,又说燕昭王即位之初“敬郭隗,筑宫室,乐毅闻之而入燕”。这里,我们剔除去这些矛盾的方面,将乐毅的家世与前期经历的主要脉络作以推定性的简要回顾。
乐毅,魏国人,是魏文侯时期的名将乐羊的后代。魏文侯、魏武侯之后的魏国,自恃天下名士汇聚之地,形成了表面敬才而实际不重用人才的庙堂风气。所以,年轻的乐毅在魏国难以施展抱负。于是,乐毅很快离开了魏国,进入了赵国。其时,赵武灵王尚未筹划变法,赵国尚在蛰伏阶段。因此,乐毅没有进入赵武灵王的视野。或者,乐毅判定自己在赵国不会有发展机会。总之是,乐毅又回到了魏国。
此时,才有了《史记》记载的乐毅入燕动机:闻燕昭王“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于是,乐毅谋了一个魏昭王特使的角色,出使燕国。燕昭王对乐毅,先以邦交客礼待之,继而以治国重任委之,动员乐毅留燕施展大才。在燕昭王的诚恳襟怀下,乐毅终于决定留在燕国。
燕昭王在开始阶段任命乐毅的官职,是亚卿。亚卿的爵位不高,但在燕国的政治传统中,却拥有施政实权,如同秦国早期的左庶长。如果以后世职务类比,相当于宋代范仲淹以“参知政事”的职位主持改革,实际就是主持日常政务的副丞相。合理推定,乐毅开始担任亚卿的时间,应该在燕昭王元年至三年的时间段内,不应该再晚。
也就是说,至少从燕昭王三年开始,燕国的变法正式启动了。
关于燕国的变法内容,史料的直接呈现极其简单而模糊。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已经很简单了。但是,燕国的变法记载更简单。以至于当代的战国史大家杨宽先生的《战国史》,无法将燕国变法列为一节叙述。《史记·乐毅列传》只有一句指向变法的话语:“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这是说,乐毅曾经长期担任燕国亚卿。在《史记·燕召公世家》中,也只有关于燕昭王活动及其变法效果的几句表述:“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秩轻战。”在《战国策》及《史记》其他人物的言论中,涉及燕国与乐毅者,关注点又都是乐毅的破齐之战与后来命运,很少有涉及变法内容的。
因此,燕国的乐毅变法,是七大战国中面貌最为模糊的一个。
但是,依据战国变法的普遍内涵,以及燕国崛起的效果信息,我们还是可以合理推定燕国变法的主要内容。这些变法内容,最基本方面是四则:
其一,实行战后灾难管制,恢复国家生气,抚慰破碎家室,招抚流散人口。
其二,振兴经济。主要政策是奖励农耕,开放商业,恢复发展制造业三方面。
其三,政治变革。主要方面是裁汰冗官,整肃吏治,削减封地,限制封主治权。
其四,军事变革。主要方面是确立新军制,训练新军,建立新的军事后援系统。
当然,任何战时变革,都是一场广泛深入的社会利益再分配,肯定还会涉及许多方面的因素。燕国在28年之后,所以能从一贫如洗的战后状态变为“殷富之邦”,士卒能做到“乐秩轻战”——喜欢军功爵位而看轻战事苦难,这些已经充分表明,燕国历经28年的变法,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功。
从时间上看,燕国变法是历时最长、国力恢复最缓慢的战国变法之一。虽然,它没有同样历经长时间变法的秦国那样深刻彻底,也没有秦国那样的变法成果巩固五六代之久,但是,其爆发的效果也是惊人的。
4 铁血幻想:乐毅的灭齐之战
公元前284年,燕国开始发动对齐国的大规模复仇战争。
燕国28年变法积聚的国家能量,在这场战争中得到了集中释放,威力震惊当时天下。这场战争,由于燕国上将军乐毅的通盘筹划,成为战国时代具有经典意义的大战之一。这场战争与变法命运直接关联,其历史内涵极其丰厚,我们应该给予基本的总结。
开始阶段,这场战争以燕国为轴心,发动了齐、楚之外的五大战国全部参加。也就是说,这是一场七大战国全部参与其中的天下大战。其中,以燕国大军为主力,燕国上将军乐毅为五国联军统帅,兼领燕、赵两国丞相印,赵、魏、韩、秦四国,直接出兵参战。
楚国在开战初期,保持了出兵救援齐国的态势。但是,当战争形势急转直下,齐湣王逃亡之后,楚国立即转向,杀了齐湣王,加入到瓜分齐国的阵营中来,分得了收回淮北故地的巨大利益。
这场极其特异的战国大合纵,打破了当时山东六国联合抗秦的合纵格局,而形成六大战国联手对齐国作战的特殊格局。如此特殊格局所以能够出现,最根本的原因是齐国骄横于天下,在外交上陷于彻底孤立。当时的齐国君主是齐湣王,这位国王有严重的政治狂躁症,既大大扩张了齐国军力,又毫无国家战略意识,接二连三地在重大对外行动中严重失策,孤立了齐国,给燕国的运筹合纵提供了历史机遇。
齐湣王时期的重大战略失策,至少有五个方面。
其一,遏制致力于山东合纵抗秦的孟尝君集团,迫使其称病隐居封地,脱离国政,使齐国失去了极其重要的一个斡旋天下的人物。同时,对齐国纵横家鲁仲连的救齐活动无动于衷,不做配合,听任孤立状态日益加剧。
其二,与秦国盟约,同称“东帝、西帝”,欲图展开灭赵大战。虽然,齐湣王很快取消了帝号,也与赵国达成了和解。但是,山东五大战国,已经对齐国产生了严重的不信任感。
其三,公元前287年,五国攻秦,燕国派出少量军队参加。齐湣王骄横地擅杀燕军将领,使联军离心,燕国对齐国仇恨加深。
其四,公元前286年,齐湣王执意趁山东战国全力抗秦之际,吞灭宋国,一家独获扩张之利,导致山东五国对齐国的仇恨大大加深。
其五,齐湣王内政荒疏,加重赋税,引起人民普遍不满,齐国恶政名声满天下。
惟其如此,当时的齐国,成为山东战国中惟一遭受六大战国同时夹击的国家,可谓咎由自取。齐国的破国灾难,深刻说明了一则基本的历史经验:在一个激烈的全面竞争时代,即或是强国崛起,成熟的战略,基本的道义,也是必须遵守的两个基本方面。缺乏稳定战略而一味狂躁地显示力量,只能成为众矢之的;丢弃邦交道义的基本底线,而肆意伤害同盟者,只能孤立于天下,只能导致最终失败甚或亡国灾难。
燕齐战争延续了六年,是战国时代历时最长的破国又复国的大战。
这场战争,经过了四个大阶段。
第一阶段,合纵破齐并分割利益。以燕军为主力的五国联军,经过一次“济西大战”,击溃齐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62在线阅读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62
-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