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你就不行 - 第 496 章 明月清风(72)二更
明月清风(72)
朝中不是今儿定罪,就是明儿定罪,外面沸沸扬扬都在谈论这件事。可紧跟着,皇上的三道旨意,叫天下人的注意力瞬间转移了。
什么旨意呢?
赏爵位的圣旨!这个爵位是谁都没有想到的!
自从新帝登基,对藩王和勋贵可谓苛刻!对宗室的安排也是只要又能耐,愿意叫你们干实务,但赏赐爵位的事谨慎的很。
可这次不一样,皇上大张旗鼓的赏赐的是——民爵!
第一道旨意给一个叫做陈振龙的人,封此人为康平公。
因此人于两年前去世,朝廷专为此人建祠。并恩准陈振龙的长子陈经纶承袭爵位,世代承袭公爵,永不降爵!
这个旨意一出,朝堂内外顿时哗然。
人人都在打听,这个陈振龙和陈经纶到底是什么人呀!猛不丁的,这怎么就公爵了!
要知道,大明朝开国的时候凡是公爵那都是立下过汗马功劳的人呀!就像是徐达,他是魏国公。
这人谁呀,怎么一下子就公爵了?完全摸不着头脑。
随着这道旨意的还有一个公示,传至大明上下,得叫大明百姓都知道的告示,朝臣之前并没有注意。回过头再去看这个告示的时候,才知道这个陈振龙是什么人了!
这本是福建一个秀才,后来去吕宋做生意。看到当地的番薯,产量大,能生吃也能熟吃,边想带回家试种。当地管控严格,他跟他的儿子也是冒险,才从国外带回来的种子。
告示上说,皇上亲耕种过了,产量如何的大,南北都能种植,能当充饥之粮。
此粮种能活人无数,功勋该当福泽后人。
因一个小小的番薯,竟然恩泽子孙至此,谁能想到?这样的谈资不比谈论那些朝堂上咱不认识的大人有意思多了?
朝中的大臣就觉得,皇上赏赐的这么大,其根本还是在推广这种作物。这样的事罕见,就是很普通的一户人家,然后成公爵了!
谈的人多了,知道的人多了,尝试的人就多了,皇上的这个目的就达到了。
当然了,这可能只是目的之一。
还有一个目的,应该是千金买马骨。朝廷开海贸,鼓励民间海贸,只要带回来良种,朝廷不吝赏赐。那这事不用去说,也有人去做的。
四爷也放出话去了,“只要有价值,朕不吝惜爵位。”
这事岂不轰动!
这个旨意的热度还没下去,皇上紧跟着下了第二道恩旨:册封金学曾为康宁公。
这个金学曾是什么人呢?他做过福建巡抚,陈家父子带了番薯回来种植获得成功之后,就禀报给当时的巡抚金学曾了。金学曾鼓励他们试种,成功后,在闽地推广过。当时的灾荒因为这个番薯缓解过。他还上书建议过给予陈氏父子嘉奖,建祠堂等等,但这事最后不了了之了。
而今现在将此人拉出来,给予公爵。
什么意思呢?满朝的大臣们自行体会!
这有什么可体会的?不就是皇上告诉大家,什么样的官员是他所喜欢的,是该被嘉奖的吗?给大家立个模板出来,金学曾做过的这件事,实实在在的,这就是皇上喜欢。
也是告诉大家,官就是这么当的!你只要做出成绩了,就不会埋没了你。皇上舍得用爵位赏赐大臣,只看你们有没有本事来拿了。
对于做实事的官员来说,只说有没有干劲。
四爷甚至写信给熊廷弼,告诉他守住山海关二十年无虞,朕不吝给你爵位。写信给左光斗,告诉他水利之事做扎实了,世袭公爵的爵位朕给你留着。写信告诉汪可受,把军垦铺面大明,朕这里的爵位给你留一个。
朝内朝外叫好声一片的时候,四爷又下了第三道旨意,授予徐光启‘大博士’。
这玩意是什么?没人懂。
但紧跟着,大家就知道了,凡是这样的‘大博士’,国家荣养。待遇与亲王等同。且在‘十王府’那条街上,赐了一座王府给这位大博士,着专人请人进京。
告示里,皇上盛赞这位大博士的博学,且要在京城建一座光启书院,书院里的学生只有要先生的举荐,朝廷考核之后就安排事务差事。
这个权利何其大?!
皇上是怎么把这个人给扒拉出来的?
后来才知道,还是跟番薯有关。关于番薯,徐光启早就上书过万历皇帝,上了一道《甘薯疏》,在其上就说了:人人务相通,即世可无虑不足,民可无道殣。
可惜,这道奏疏不知道怎么就压在了内阁,万历皇帝压根就没看到。
其实徐光启早就被汪可受请去,实地去实验了。旨意四爷压到秋后才下的!
好似是番薯叫皇上想起了这么个人,但给这个人这么大的恩典,又不只是因为番薯。比如,此人不仅在农业,还有在水利、天文、立法、测量等都有建树,且他懂西学,跟着洋人传教士利玛窦学的。
像是几何、理财、建筑、机械制造,甚至于医术、兵器兵法都有涉猎。
整个一个理科全才,甚至于人家在音律方面也很精通。
这些就已经很牛了,可更要命的是,此人是万历朝的进士,正经的科举出身。
所以说,智商这个东西,真是个特别好的东西。人跟人真就只差那么一点点,可这一点点的距离像是隔着天河一般。
这般的大拿赶紧弄回来吧,别真去田里了!治学去吧,理科人才太缺了!
跟这些高调的旨意比起来,四爷还宣了一个举人进宫,这次却低调的多。
这人就是宋应星,还很年轻。
四爷不是桐桐,桐桐只是知道有这么个人,想急着找人家,把人家收到麾下好叫发挥才能。可具体的却不知道更多。
宋应星后来是完成了《天工开物》,但那是后来。如今的读书人,多是奔着科举来的!科举不出头,人家就觉得把不是正途。而且,宋应星现在才三十五岁,正直壮年。他应该还是觉得科举有望吧。
二十九岁,此人参加乡试,考中了举人。排名还很靠前,全省第三。他哥第六,这都属于精英了。那你说,不叫人家去考进士,可能吗?
当年就往京城来靠进士了,结果没考上。
第一次没考上很正常,人家去书院好好念书去了,寄希望于下一次,于是,三十三岁的时候又考一次,还是没考上。
历史上呢,人家在天启年初考了一次,没考上。
直到崇祯即位,都四十多了,人家还考了一次,又没考上。
最后做了八品的教谕,一直升到五品知州。最后南明朝廷的时候,此人还是抱有幻想,希望能力挽狂澜,可是最后了,一场希望一场空。此人选择隐居,以至于具体啥日子去的都不知道,他真的隐居了。
这么一个经历,不是桐桐想的那样,你叫人家就来了!能来的那是幕僚,不是正途。
但此人就是没有考中这次恩科,怎么办呢?就是开了杂学,他正途举人出身的人,能去考杂学去?他肯定还是不乐意!
想用这样的人,四爷也比较麻爪。
不能因为看中此人将来的成就,就破坏考试的公平性。
怎么办呢?
科举之后,四爷先叫留意此人。许是京城的热闹多,他跟他哥倒是没急着回,一直在京城里转悠呢!滞留到现在没有回,估计两人都有点纠结:是继续科举呢?还是以举人的身份去吏部找找机会。
朝廷每日都会贴告示,征兆举人补缺。不收额外的钱,反正来了你考过了,就有差事领。有些说正经的官品,有些就是差事,不算是官。
这就叫人很为难了,眼看天冷了,四爷得了信了,说两人准备回乡。
这是还打算科举呢!
咋弄?
宣召进来吧,进来咱俩聊聊呗。
你这读书是为了什么的?为了匡扶社稷?为了治国安民?好的!这没毛病。但是社稷现在需要你往你的特长上发展,治国和安民,都需要更务实一点的东西。那么,你——能为社稷,能为国为民,咱牺牲一把,不科举了,干点你喜欢的,且你擅长的事,成吗?
四爷觉得这人是一大牛,而对方呢,诚惶诚恐。他就是个落榜举子而已。
紧张呀!紧张的话都说不利索了。
然四爷是谁呀?咱什么都能聊,聊聊人家擅长的领域。比如天文,比如农学,都是可以的。
尤其是天文,四爷就道:“再是艰难,天文台一定得建。气候反常,天文、气候,都在朝廷关注的范围之类。皇后曾托人找寻这方面的人才,听人说过你。几次三番,想请你进京,但很遗憾,都不能成行。皇后而今不在京城,若是在,她一定欢喜。你是不知道,皇后在天文气候上,也颇有兴趣。你熟读《本草》,皇后也能将《本草》倒背如流。找你的事,你不要误会,咱们不是找幕僚,咱们找的是国士!大博士的称号之上,有国士。宋先生,朕希望朕能有机会把大博士的称号赠予您。更希望在很多年后,您以国士之身,位列太庙!”
臣何德何能?!
反正,四爷是把礼贤下士那一套拿出来,用的足足的,愣是把人给留下了。他将以‘少博士’的身份,辅助徐光启建学院。
把人留下了,四爷才写信给桐桐,告诉她,她几年求而不得的人才,请回来了。
桐桐受到这封信的时候,天已经冷了!没有下雪,干冷的气候,一眼望不到头的土黄色。看着熟悉的沟沟壑壑,她是满眼的复杂:我胡汉三又回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稍后见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