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 0574 南学北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府学操场上,成队的少年学童们正在一边唱着歌谣一边绕圈慢跑。他们未必清楚这些歌谣曲辞是个什么意思,但是跟同伴们一起高声唱起时,心内便会感觉热情高涨、热血沸腾。
    类似的歌辞有二十多首,全都誊抄在府学堂舍内外,学童们谁如果感兴趣都可以用炭笔抄写在自己的书板上昼夜诵读。
    不认识字也没关系,学府里入夜前每天都会有一个时辰的加课,专门讲解这些字词章句,学童们如果感兴趣便可以参加听课,不感兴趣那就早早休息,因为这只是选修课。
    类似的选修课还有《算经》等等,当然也少不了李大都督亲自编写的《几何原理》等诸书。
    虽然属于选修课,但实际上所蕴含的知识讯息和系统逻辑要比主修课程更高,所为便是筛选出有志于学而且智力较之同龄人更高一些的学童,从而进入下一个阶段的教学。
    至于府学主修的课程,其实也变了几番。最开始用的课程是《千字文》,但天地玄黄学了一套,多数州民和学童们都表示根本不知道学了个啥,毕竟他们的知识阅历想要理解千字文还是有一定难度,而且也不需要写玄幻小说、拿这个故弄玄虚的瞎分级。
    有感于乡人们对于所谓正经技能知识的需求,于是第二版的扫盲教材用了《养鱼经》等农桑养殖题材的农书内容。就这还是李泰派人往襄阳去访求的,别的不说,南梁人藏书治学还是有一套的。
    不说这些汉晋时期的农书旧籍,甚至就连东魏贾思勰新出、李泰几番求索却无见踪迹的《齐民要术》,在襄阳都有了一些抄本篇章流传。而且据说远在南梁的建康城中,已经有了完本《齐民要术》存在。
    不过南梁这些权贵们只是热衷藏书,并不爱好种田,尽管收集各种图书挺带劲,但不管有用没用,大部分也都束之高阁。真正被高效研习使用的,还是那些玄学理论。
    这第二版教材使用起来,最开始倒是热闹了几天,甚至一些州民都跑来学府凑热闹旁听,但几天后还是显露弊病。
    因为这些进学者基本都是完全的文盲,大字不识一个,要让他们识字并且一开始就学习接受信息量极大的文字篇章,还是非常的困难。于是这些农书也成了选学的内容,用作学童们进阶课程。
    到如今,府学终于确定了扫盲启蒙的教材,分别是《二十四节气歌》和《农谚三百则》。
    诸如“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小暑风不动,霜冻来时迟”等等,这些农谚本就农人们生产总结、口口相传,琅琅上口之余,所描述的内容也都是这些农家子弟耳熟能详的。
    有的早听他们父辈常常念叨,有的则是闻所未闻,认真的记在心里,等到归家在父母乡亲们面前唱一唱、讲一讲,再拿树枝在地上写一写,必然能获得乡人们交口称赞,那场景想想就让人兴奋!
    李泰近日闲来都会到府学里来逛上一逛,听听学童们诵读声,看看学舍内外那些炭笔涂鸦,再见到一些顽皮愚钝的学童被罚站在堂舍外、一边抹着眼泪一边磕磕巴巴的诵读农歌,他心里便感觉甚有乐趣,这些学渣就得狠狠罚!
    府学的规模不小,整个荆州适龄的学童聚集此间,所占用的建筑面积也只用了一半左右,剩下的仍待他用。
    李泰在府学里开设了一座印坊,只不过眼下还没有正式开工印刷图书。
    因为荆州荒乱多年,虽然靠着襄阳,但是崇佛氛围并不浓郁、佛寺也并不多,如此一来便不好直接抄没佛寺然后顺势发展凋版和印墨的制作,所以还待关中那里派遣一些工匠过来,将这些配套产业建起才好正式印刷图书。
    当然,要搞印刷产业最重要的还是书籍知识。关中本就文化荒漠,李泰之前在商原开设的印刷工坊主要还是靠的公文印刷来磨练技艺,技术倒是积累不少,但印刷的图书却非常有限。如今来到了荆州,当然不好再继续湖弄下去。
    襄阳在南朝多数时候都是一种豪强武宗林立的边镇形象,但就这文化氛围也比沔北、甚至于关中长安强得多。
    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李泰就让人在襄阳市面上搜罗到了几千卷的图书,不过真正上档次有质量的主要还是岳阳王萧詧赠送的。
    这家伙捞钱无度又通敌卖国,但却也是一个文化人,前来雍州上任的时候便携有图书五六千卷之多,还送给李泰上百份包括书圣王羲之在内的南朝名人书法文帖。
    于是李泰又在学府中修建了一座藏书楼,用以收藏存储从襄阳等各处搜罗来的图书,并且把藏书楼管理员这个极度有逼格的岗位安排给了他老子李晓。
    李晓对于这个岗位也非常满意,他本无仕宦之志,早年在河北清河时便耕读自立,之前被岳阳王召入府中也是担任类似的工作,如今安坐在儿子为其修建的藏书楼里,手不释卷的批阅整理从各处源源不断搜罗而来的图书,日子可谓是过的相当惬意。
    有的时候读书入迷,李晓干脆就留宿在这藏书楼里,渴了饿了便直去州府食堂里与那些学童们一起吃上一餐。
    这一天,李泰巡查完学堂,转到藏书楼这里要喊他老子一起回府吃饭,父子俩各忙各的,已经十多天不相见了。李泰也是突然感觉这样有点不孝,便顺道赶过来看一看。
    当他来到这里时,便见到阎正等几名被安排在这里的护卫们正在院子里挖坑移植松柏。这些树木不只能装饰院落,也能隔绝噪音,因为府学完工时已经是盛夏,错过了树木移植的最佳时机,才一直等到秋后再做。
    “郎主来啦!”
    阎正见到李泰后便大声呼喊道,这小子旧被李泰从陇右解救后便一直带在身边,后来李晓因知此子竟是恩人阎信的后人,便从李泰处将这小子要来,打算亲自再教育一番。
    不过看阎正一身凌乱袴褶、满头满脸的灰尘脏汗,想必又在学府里跟那些少年斗戏竟日,可见这教育成果也着实有限。
    李泰摆手制止了这些护卫们的呼喊见礼,抬手指了指藏书楼并目露询问之色,待见几人点头确认,这才慢慢走进去。
    这藏书楼的一层是会客讲学的一座大堂,不过学府那些学童是明显还不够水平到这里来听讲,而崔谦等人又有公务繁忙,也鲜少有时间入此拜望,因此便显得有些空旷。
    李泰绕过正堂,走进侧方的起居室,入眼便见到书桉上摆放着几卷文籍,而他父亲李晓正侧卧桉后横榻上闭目假寐。
    一直听到李泰翻看文籍的窸窸窣窣声,李晓才醒了过来,见是儿子到来便在榻上正坐起来并微笑道:“今天怎么有暇到学府来,前日还听士逊说你南巡未归,是南边有什么变故?”
    “变故倒也有一些,但也并不大。”
    李泰日前南去巡察一番,是因为坐镇汉东安陆的南梁司州刺史柳仲礼奉命率部东去,他想看一看汉东方面虚实如何、有没有什么机会,安排好了相关的查探任务,只去了不到两天便返回了。
    他自知父亲对这些战略规划没有什么兴趣和见解,便也不再多说,指着书卷中父亲做的那些批注,笑语问道:“阿耶作注《后汉书》,是有述史之志?听说范氏故籍便在南阳,若加细访可能乡里还有深受其学的后人仍在,可以引与阿耶相论!”
    李晓听到这话后便叹笑道:“你少年时也不失亲长的耳提面命,又受我家学多少?范氏迁族世系久远,即便此乡访得族系,想必也已经相异两类。”
    李泰闻言后脸色又是一囧,你说范晔他们家又带上我干啥。
    他心内腹诽着,瞧着阿耶这居室也有些散乱,于是便又说道:“阎正粗疏少年,打理自我尚且勉强。还是让州府调使两名仆妇侍婢过来,阿耶起居也能舒服妥帖一些。”
    “不用不用,阎正在此已经有些吵闹了,不要再使别的口舌耳目过来扰我清静!”
    李晓闻言后便摇头摆手的拒绝,一边将自己的文籍书稿收起,转又不无希冀的说道:“听你前说一次有可能把关东家人迎来,今有几分眉目了?阿耶不是催你,知你此间事务繁忙,还要分心关注其他难免神思劳累,你弟既然闲在长安,不如我们两个去做此事?”
    李泰自知父亲对家人的思念,不过身在敌境活动终究太多限制和危险,李允信等去了一年有余,不久前才堪堪在晋阳城稳定下来,想要进行人事偷渡还需努力,特别是要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于是他便安慰父亲道:“事情交付能者才能事半功倍,我与阿耶俱是牵挂太深、关心则乱,若是按捺不住妄作举动而让人察觉,反倒会坏了事。阿耶你放心吧,阿母等今都迁居晋阳,是我部众曾经横行之地,安待一段时间必能有好消息传回!”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