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 - 第九章:朱棣不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姚广孝名声不显,却是日后朱棣靖难之役的第一功臣。
    可以说要是没有姚广孝,朱棣在暗中很多方面,要吃大亏,其中纵横权谋之道,皆是姚广孝之功。
    后世著名的黑衣宰相,可并非浪得虚名。
    自跟随朱棣抵达京师后,姚广孝便是清晨出门,晚间才归,八面玲珑的他,忙得不可开交。
    而黄子澄,便是姚广孝主要的攻克目标。
    黄子澄作为朱允炆的心腹老师,姚广孝一早就开始对其逐渐产生影响了。
    后来朱允炆成建文帝后,执意选用黄子澄先削弱藩,再战强藩的方案。
    这其中是否受到了姚广孝的影响,也就无人知晓了。
    姚广孝这等润物细无声的手段,一般人被其利用了,还犹未可知。
    哪怕有所猜测,也只有一点蛛丝马迹,事后都无法确认。
    这边是姚广孝的高明之处。
    .........
    秦淮河畔。
    朱英和朱高炽正站在一家茶楼前。
    这里便是朱棣所属茶楼,朱高炽在征得父亲朱棣的同意后,拿着地契,便是今日将其送给朱英。
    朱高炽看似忠厚老实,实则心中城府不浅,毕竟他曾经可是常常见到大伯朱标。
    对于朱英的长相当然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相似。
    可是朱高炽什么都没问父王,只是和朱英交好。
    连自家在京师的产业,还未得父王朱棣同意,就开口要送给朱英。
    “倒真是一个好位置。”朱英有些感慨的说道。
    在两人面前是一个两层的小茶楼,面积约莫有半亩左右,便是后世三百平的规格。
    在京师这等寸金寸土的地方,可不是说有钱就能买到的。
    旁边便是秦淮河畔,从二楼窗口可以清晰的看到秦淮景色。
    现在大明初年的秦淮河,可不是后世那二三十米的宽度,而是足足有一百多米宽。
    这里所说的秦淮河,是内秦淮河,不是外秦淮河。
    在唐朝晚期以前,秦淮河都是在主城外面,没有内外秦淮河之分。
    后来,当时南京的最高行政长官修新城,才把秦淮河围到了主城里面,并在城外开了一条护城河,这条护城河就是现在的外秦淮河。
    大明初,定南京为京师,这秦淮两岸便随之繁荣起来。
    两岸的手工业、茶楼、青楼、商铺极多。
    甚至还有不少河房,便是延伸到河内的房子。像朱英即将到手的茶楼,也是河房之一。
    河房不断增加,河面被侵占得越来越厉害,这便是后世的秦淮河只有二三十米宽的主要原因。
    十里秦淮是南京繁华所在,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也是在此出名。
    在茶楼对面,一畔便是史上极为出名的江南贡院。
    而朱英茶楼这一畔则有南部教坊名伎聚集之地,著名的有旧院、珠市。
    以朱英的耳力,还能隐约听见一些莺莺燕燕之声传来。
    偶尔风起,还能闻到胭脂香味。
    而这茶楼,便是在街道居中的地方,位置极佳,已然是无法用银两来衡量了,更多代表的是一个地位。
    “这,会不会有些太过于贵重了。”便是朱英身价不菲,面对如此茶楼,还是有些受宠若惊的感觉。
    这茶楼哪怕只是租赁出去,一年恐怕都得有上百白银入账。
    洪武七年朱元璋颁布‘钞法’,设宝钞提举司,次年发行大明宝钞。
    只是到现在而言,大明宝钞已然有衰败的迹象了。
    此时纸质较差,大明宝钞难以耐久。
    且大明纸币只发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旧钞,发行数量又无限制。
    致使市场上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多,泛滥成灾,发行当年就通货膨胀,贬值极快。
    早前也发行过洪武通宝,不过铜钱形制滥恶、使用不便,且大明又缺铜。
    加上宝钞贬值严重,白银不可遏止地成为公私交易的主要通货。
    碎银通货的便捷,使得前期由于币制混乱造成的通货膨胀得到抑制,货币经济得以发展。
    “这茶楼在我父王手中,也没啥用,你看这四处热闹非凡,可这茶楼却是门可罗雀。”
    “还是你莫要嫌弃这茶楼才是。”
    朱高炽笑着说道,不过他说的也是事实。
    很多这样的好位置,一般都在各藩王手下。
    收到朱元璋的影响,藩王们没人喜欢去经商,基本上店铺丢给下面就没管了,大多数也就吃个租聘费,还没几亩藩田的收入高。
    “那便多谢大王子了。”
    朱英并没有提地契的事,朱高炽好像也是忘了一般。
    能够在后来监国不出乱子,顺利拿到皇位,朱高炽的城府,可是要比那两个莽夫弟弟强太多了。
    若不是因为身体的缘故,朱高炽也无须像现在这般谨慎小心。
    永乐时期,朱棣好战,在内政方面一直都是由朱高炽把持,便是那两个弟弟,眼里只有兵权,何曾关注过民生。
    转眼间便是五日过去。
    这五日的时光,朱英也迎来了茶楼即将开业的日子。
    茶楼取名平安茶楼。
    说是茶楼,其实跟早点铺子没多大的区别。
    大明时期的茶楼,经营的项目比较繁多。
    一般是早上卖早点,下午喝茶、听书。
    大明时期最流行的便是说书人,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便是这般由来。
    朱英让张伯寻了个说书人便没再管了,经过后世的熏陶,现在的这些说书看个新鲜就没多大意思。
    朱英也没心思去搞点什么小说故事来,志不在此罢了。
    张伯是个不错的掌柜兼厨子。
    这些年朱英对于吃的方面比较挑剔,又不想自己动手做,基本上教着张伯做。
    胡辣汤,烤饼,灌汤包,鸡蛋生煎包,水晶虾仁,稀饭,粥,豆浆等等。
    虽说百姓大部分一日两餐,但是在繁华的南京,多数人已经开始习惯一日三餐了。
    像一些勋贵,甚至一日四餐也不少见。
    而朱英对于这些早点的定价,却是要比其他茶楼高上一倍有余。
    他的目标定位,本就是那些勋贵阶层。
    ........
    “宫里传来消息,本王那侄子独自为大哥守灵。”
    燕王的面色有些阴沉,作为皇子得到一些皇宫里的消息对他来说不是难事。
    毕竟那是他长大的地方,总有几个小太监关系不错。
    而父皇让朱允炆守灵的行为,让朱棣感觉到有些不安。
    姚广孝闻言面色淡然,这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
    “殿下莫急,待明日吊唁后,陛下自会定下一切。”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