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宋 - 化宋 第169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仅仅如此,为了方便用水,工坊附近都开挖了水井,并允许周围村子取水。
    光这一点,就让那些大村镇眼中滴血,更让他们捶胸顿足的事,是工坊们居然修缮了道路,原本村子里一个牛车都不好通过的羊肠小道,如今都变成了两车同行的大路。
    村里乡下的,谁不想要一条好路啊!
    别的不说,平时送粮,若有一条大路,就能自己凑合一点钱,做个推车,送到粮仓,不用另外给小吏一笔送粮的费用。
    有了小车,无论自己推车还是进城买货,都能给乡里村里捎带更多,以前城里不愿意卖来远处乡下的粪车,肯定也愿意来了!
    还有村里娶亲,也能寻娶远一些女子,有些穷的,也不必一辈子打光棍了。
    太可恨了,居然让这些小村子捡了便宜!
    而随着工坊落成,更更可恨的事情又发生了!就是这些工坊,居然一点都不买强卖!
    明明无论是碱、还是碳石,又或者玻璃,都是周围村民十分想要东西,最重要的是,这里货品价格很低,被他们称为是“批发价”,但不零卖,一次至少得买一箱,买少了人家看都不看一眼。
    倒是那些就近的村子,可以帮着做活建房,煮饭送菜,才一年的时间,日子就有了天差地别,有的敢多买几尺布,有的敢买油,有的甚至把草房顶换成了青瓦!
    更不必说碳渣铺出的路上还有许多的碳是没有烧尽的,许多小孩儿成天光着屁股,提着篮子,三五个在太阳下蹲上一天,就能捡上半篓碳,连柴禾钱都省下来了。
    这样的日子,哪个村子见了不羡慕?
    就这么大半年的时间,原本让人嫌弃的穷乡僻壤,居然成了婚嫁市场上的香饽饽,周围的姑娘也不嫌弃那里人穷地少,连嫁出去的姑娘们都暗自后悔,回村会悄悄打听能不能把婆家也迁过来。
    而随着工业基础物品的畅销,原本并不受欢迎的第一批大宋公务员们也开始被无数人追捧。
    他们每天被追问最多的事情,就是能不能多建几个,当初是我们有眼无珠,如今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能不能给个机会,我保证会做到最好。
    然而错过就是错过,赵士程会在汴京周围建立这些工坊,就是看中京城的巨大市场,但新员工和知识份子没出来,那就不可能扩产。
    无论如何,工坊的好处就这样在京城周围展现开来,惹得很多人好奇羡慕,随之而来的是一本讲义司出版的一本《工商论》出现在京城的各地的书坊之中。
    这本书里写了工业与一些基建对贫困的带动作用,但里边的论据很谨慎,在繁华的地方修筑道路,互通有无,在偏远的地方就不可能行,因为无法维护。
    水井、沟渠才是村镇需要的东西,粮食产量是永远的优先。
    工作是天下稳定的基础,无论这份工作是种地还是帮工,将失去土地的人们变成工人,哪怕只有一口饭吃,也是利国利民。
    同时,书中还注明了一些在粮食之外,减少粮食消耗的办法,比如在南边种糖,糖可以有效弥补缺少的粮食。
    对此,一些读书人敏锐地感知到当今的太子殿下,是一个十分务实的人,有些像当年王安石,不由得有些不安,但好在太子殿下眼光长远,精通驭人之道,目前看来,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那还有什么选择呢,太子殿下喜欢的,当然也就是我辈读书人喜欢的。
    一时间,市场上的各种科学书籍又有上涨,他们未必是对这些兴趣,但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万一哪天入了太子的眼,你连这些太子上心的东西都不懂,那岂不是白白失了机会?
    当然,也有几个对这些原理之道真的感兴趣的学子,也终于可以趁着这个机会,大方地学习这些杂学了。
    甚至于,杂科成为一些考不上文科科举的士子新的捷径,只要能出头,他们才不在意是不要拜孔子呢。
    ……
    于对赵士程来说,这些事情都在意料之中,没什么好惊讶的,让他欣喜的事情,是在他提出车床的基础想法后,工匠们很快就利用自己的手艺,做出了符合他要求参数的东西。
    甚至于,他们还告许太子殿下,这东西并不稀奇,在那个大宋独自研发、世界最先进的水利大钟表中,就有类似的结构,只是从来没有想过可以把他们用到这个地方而已。
    他们会更努力地达到太子殿下的要求,请太子殿下多给他们下发一些做这些东西的任务。
    赵士程哪会这些任务,但那些工匠又实在虔诚,再想到那个水力钟表,不由突然想起一个问题:“那钟,不用水力可以驱动么?”
    “回禀殿下,若不用水力亦可,但却需要的有人守候,推动阀轮,方可运转。”工匠们说道。
    “用人力就很难推广。”赵士程回想着当年机械表的给动力方式,好像是,上发条?
    于是,他便将“铁片卷起后慢慢释放力量”这个想法交给他们,至于他们能不能做到,当然就随便了。
    不过,钟表行业能培育出大量优秀工匠,对工业有着巨大推动作用,若能弄出来,倒是意外之喜。
    赵士程有些期待,但这并没能维持多久,因为他们如今要管理的事情太多了。
    去南方许久的王洋清理土地,将大部分无主田地以村为限,分给了平民,引起不少本地大族的敌视,遇到各种大小险境,这次差点身死,终于不再头铁,用一种很是不服的语调,向太子殿下求援。
    真是惨啊,做为师父,必然要给徒弟找回场子。
    赵士程决定明天就让自己的新军再比赛一次,胜者可以南下,助王钦差继续分田,败者继续留在京城训练。
    至于的那些反对他分地的,就别怪他不客气了。
    话说,这些年,虽然没有直接下令,但因他这个幕后黑手而死的,可是真不少了。
    而且,不出意外的话,因他的而死的人,会更多,更惨。
    不过,就算这样,我还是一个好人。
    第232章 一点插曲
    赵士程的行动力从来就不缺乏, 在确定了要支援王洋后,立刻便提前开启了新一次的军演大会。
    话说在第一次因为轻敌败给岳飞后, 李韩二人暗自厉兵秣马, 终于在第二次军演后,由李彦仙依靠着埋伏和拉拢等计策拔得头筹,补上了军马□□, 而这次提前举行的第三次演习,让新军众人都感觉出了一点不同寻常。
    而赵士程也没有卖什么关子, 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 这次的头筹将会南下江南, 助王洋处理南方无主土地。
    这件事情况瞬间点燃了三将心中火焰, 相视的目光之间, 都带着浓浓的杀气。
    有任务好啊!有事情棒啊!
    有仗打才有功立,有功立才能被提拔,才能挣得不世功业。
    于是, 这一场军演习中,三人用尽了所有手段, 让原本还算和平的演练第一次有了伤亡。
    结果居然是岳飞再次拔得头筹。
    话说本来应该是韩世忠的, 不过他运气不太好, 潜伏因为一场大雨泄露了行踪, 被岳飞及时发现,最后的结果就是后方被反包抄, 但老韩没有输不起,骂了两句贼老天后,便愿赌服输。
    顺便在事后还抱怨要李彦仙, 明明可以一起联手先打败岳飞, 怎么每次第一个找他麻烦, 不就是多喝了几次他的酒么?
    ……
    既然已经决定了由谁去,赵士程没有耽误,立刻便让岳飞领五百将士,带好补给,顺着大运河,下江南而去。
    不过听说南边最近挺热的,希望岳飞和麾下那些北方汉子能习惯才好。
    当年金兀术下江南抓赵构,本可以多抓些日子,但没多久就热得征民夫在南京挖避暑洞。
    -
    另外一边,王洋正在房里看望一位伤员。
    这位伤者是一名年岁正好的女子,十七八岁,生得眉目俊俏,左手正包着薄薄的布卷。
    “这是回春丹,对伤势愈合有些效果,”王洋拿着药物表示感谢,“这次还要多谢姑娘,若不是你及时抓住那剑刃,怕是我便要命尽于此了。”
    那姑娘爽朗一笑:“大人严重了,您来到江南,清查土地,不知救了多少贫家子弟,江南之地,哪里感念您的恩德,能帮上你,是我的福气。”
    王洋微微一笑,拿出一张文书:“这是放良书,我已有妻室,姑娘的好意,在下只能心领了。”
    说这话时,他有些恍惚,做为官员之子,十八岁时,他就已经成亲,二十岁时,就已经当了父亲,只是后来父亲失势去了岭南,妻子便在老家登州照顾子女与老人,他这些年忙于诸事,回家的次数并不多。
    但在这一点上,有个更惨的对比,陈行舟因为被当成死了,家里对他老婆早就放妻改嫁了,留下两个孩子估计都十年没见过了,还不知要再等几年呢。
    心思电转间,他已经将那张盖着官府大印的放良书放在女子面前,温和道:“梁姑娘,你身手矫健,又心思敏捷,这些日子,便先随在我身边护卫,待到回京,我再为请功,宽赦你家女眷,你看如何?”
    梁姑娘父亲的事情他已经看过了,方腊之乱时,他们的确是吃了大量空,以至兵力不足,又在敌这到来时畏敌而逃,至使府城陷落,这种铁案,便是太子来了,也翻不了。
    但以梁姑娘这次通风报信加救他功劳,倒也不是不能请得法外开恩,赦免梁家一从沦落教坊的女眷。
    “谢大人~!”那姑娘一时间眼中盈起泪意,翻身拜倒在地,“大人再造之恩,红玉永世难忘!”
    王洋扶起她:“对了,你不是喜欢我卫队中的火枪么,这次有一名卫士殉职,你便先拿他的武器,这次东南之地,咱们还有硬仗要打。”
    虽然方腊之乱一平,朝廷就立刻派他出来清查土地,但江南本就是各大家族官员的圈田之所,方腊之乱,百姓流离,许多从躲避兵灾回到家乡时,土地已经被其它大族圈占,一开始时,大族忙着四处圈地,倒也没给他什么麻烦。
    但随着时间流逝,能占的地基本都被占光,王洋继续清查,便开始伤害到他们的利益,这种情况下,当然没什么好说的,当劝说和拉拢都失效,各种意外便接踵而来,从一开始的山匪,到现在的聚会下毒刺客,堪称五花八门。
    而这次针对他的大族,他已经有了隐隐的猜测。
    王氏一族,由王珪而兴,这人在神宗、哲宗年间为相十六年,然没有什么建树,时人称“三旨相公”,上殿只做三件事:“取圣旨”、“领圣旨”、和高唱“已得圣旨”。
    但在那些年里,他身居高位,在朝廷里有无数门生,更是在京东路置办了无数产业,可惜太子殿下当年也在京东路发家,京东路大族大多入了太子麾下,于是便转到于老家徽州办置家业,这次江南圈地,蔡京的大量田地,都被他们家的瓜分,而这些土地,正是他即将要查的东西。
    其实王洋不但不反对这些人的刺杀,甚至有点想支持他们。
    等太子殿下给他援军到了,他便能凭借手中搜集到的证据,再次于江南,大杀四方。
    ……
    有宋一朝,水运无疑是最便利的,有时江南的蔬果,只需要几日,便能送到京城,五百人的人流量,对于繁华的大河来说,不值一提。
    六月底时,十艘大船停靠在镇江府,得到了王洋的亲自迎接。
    虽然对于领兵将领的年纪有些惊讶,但王洋还是礼数周全,毕竟太子麾下的奇人异士太多子,不可以只看年纪来确定厉害与否。
    而这只军队就更让王洋满意了,全甲配马,放到哪里都是精锐,相比之下,江南那些新建的团练,就是土鸡瓦狗,不值一提。
    ……
    有了军队,王洋收拾起江南来,便很顺畅,那些大族做事,手尾太多,强抢都是最低端的,有时候,直接通过官府,将土地划了过去,甚至还会圈占官田,他们依靠的从来不是法,而是权。
    但当他们的权力遇到更大的铁拳时,便不值一提了。
    江南的税户是被剥削的最狠的地方,方腊起义能有百万拥护,不是没有原因。
    面对这样的压榨,江南各地都有“不举子”的风气,也就是只养育两个孩子,多了的孩子便直接弃杀,那些狠不下心的父母,会将初生的小孩子放入大户人家或者寺庙的“婴箱”,让别人收养,将来就算是官府,也不能判长大的孩子归父母。
    而这次方腊之乱虽然已经过去了快两年,江南却依然一片凋敝之色,就是因为这次大乱中,死去的青壮太多。
    分发土地,是最快稳定局面、恢复消费市场、增加税赋的办法。
    他的第一个目标,当然就是王氏一族,王氏家主王仲嶷是江西路镇守使,却私自调兵,将手下乡兵送到王家做奴仆,甚至有一次冒充山匪,在路上袭杀于他。
    这种事情当然不可能做天衣无缝,找证据不要太容易。
    让王洋高兴的是,这个叫岳飞的小将十分敏锐,就是有点过于自我,让他去找证据,结果人家把有牵连此事的士卒抓来就罢了,还顺便清理了太湖里的盗匪,他们知不知道自己是骑兵啊?
    而且这事不该给他打个招呼么?
    但这都是小事。
    袭击钦差,私自调兵,大宋都是大罪,再加上王家走的是荫官,没有什么不杀士大夫的保护伞——其实王洋觉得,看太子清算蔡京诸党的手段,也不像是遵守祖训的人。
    所以,王洋在简单审判后,便直接将王氏一族中的主犯收监,家产查封,等着朝廷的审判文书过来,就可以该斩的斩,该流放的流放。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