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假太子要当真女帝 - 穿书假太子要当真女帝 第106节
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一些攀比之风,愈演愈烈,而且至今已盛行了许多年,不堪重负的百姓就算有异议,也不敢说些什么,只能一代又一代的勉力坚持。
没想到当今圣上竟然不惜以身作则,不惧有损自己的帝王威严,公然说出那些在某些人看来,可能会觉得丢脸的话。
可是听听百姓们的议论,言语之间透露出的发自内心地推崇,就知道百姓们不仅没有觉得那些话损及帝王威严,还让皇上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变得更为深刻与具体,也更让百姓们感到更亲切。
出去转了一圈,听了无数对皇上歌功颂德的夸赞之语,回去后的沈卓忍不住感慨道。
“陛下真是英明啊!”
心中想的却是不知这是不是也是太子殿下的手笔,跟在他身旁的随从曹良正不知道他真实想法,发自内心的由衷附和道。
“是啊,我爹和我娘还活着的时候,常说历朝历代,都没出过比我们皇上更英明,更爱护我们这些老百姓的好皇上。”
可惜他们命不好,虽然遇上了好皇上,也没享到几天福,早些年吃苦受累,伤了身体的根本,前两年他爹先撒手人寰,去年遭遇雪灾时,他娘又没熬过去。
要不是遇上前亲自去他家了解受灾情况的大人,他连送母下葬的钱都没有。
见曹良平那一脸的遗憾与失落,沈卓抬手拍拍他的肩膀安抚道。
“你倒也不必为他们感到遗憾,都说人死之后会转世投胎,你的父母转世投胎后,也能享受到陛下的福泽,没了那些因积劳疾而产生的病痛,下辈子只会过得更好。”
曹良平闻言,顿时眼睛一亮。
“还是大人聪明,就是这么个道理,我爹娘的下辈子肯定能过得更好,不像这辈子吃那么多苦,对啊,人死之后会转世投胎,修那么好的墓,还带上那么多的陪葬品,其实也是浪费吧。”
沈卓笑着点头道,“是啊,所以说,咱们皇上真是这世间最英明的帝王,也最聪明果断有魄力,才会做出这个决定,希望大家也能学着些,不要辜负陛下的一番苦心。”
第一百二十三章
当今圣上能在知道自身性格能力有短板, 应付不了局面的情况下,聪明的做出最有利的选择。
能够果断拒绝身边那些充满各种目的的蛊惑声音,坚持遵循那位的建议,做出这么多需要大魄力, 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做的事, 绝对能担得起‘英明’二字。
这是沈卓在知道民情议论后, 发出的感慨。
还有一些人,在得知百姓对最新一期邸报的反响后,发现皇上不仅没有因此而损及帝王形象, 还对皇上更为拥护与尊崇,都感到有些难以理解。
可是现实就是明明是皇上公开说了那句连他们都说不出口的‘死不起’, 结果百姓都因此而盛赞皇上心怀百姓、英明大度, 想将修皇陵的钱省下来用于民生国防。
“你确定外面的这些议论,都是百姓们自己的心声,而非宫中有意引导?”
唐季元早就发现宫中不知从何时起,竟然不惜亲自下场安排人在百姓中散布消息, 引导民间舆论的事, 这在以往,从来都是他们这些人惯用的手法。
“大人, 以下官的眼力,绝对不会看错,这分明是那些老百姓自发的感念圣恩,不存在什么刻意引导, 若非要说引导,那也只能说, 是由那份公开邸报所引导的。”
唐季元用手指轻叩着手中的拐杖, 心中远不像表面上那么平静, 有高崇礼在时,两人虽然明争暗斗,但遇到事情时,多少都能有个商量。
可是随着高崇礼突然转变态度,近期不知在暗地里谋划什么,不仅不在朝堂上与他配合,甚至连他的邀请都直接推辞,没了可以相互商量的人,让他感到有种独木难支的疲惫。
“这么一来,皇上的修皇陵计划,恐怕更加不可能更改了。”
有人从旁建议道,“唐大人,我们或许可以请宗正出面,修建皇陵一事,不仅是关乎国祚声望的大事,也关系到皇族颜面,就那么一万两,还要修出那么多陵墓,也太过寒酸了些。”
他们现在已经放弃劝皇上像先帝般,修个几百万两的大墓的想法,只盼着皇上好歹能拿出个一两百万两,修个差不多的陵墓,让他们可以安抚一下手下人。
摊上这么一位总是不走寻常路的皇上,他们实在太难了。
修皇陵乃是旧例,许多帝王不惜倾尽举国之力,也要为自己修座足够奢华的大墓。
投资这桩大生意的商人,过去从来都能赚得盆满钵满,谁能想到,如今竟要面对赔得血本无归的结局。
没等唐季元开口,另一位官员就已经接过话道。
“宗正与礼部尚书大人一样,都是唯宫中马首是瞻,皇上想要做什么,他们只会在表面上做做样子,提提建议,什么时候真能劝动皇上改变主意过?连皇上将后宫的宫院隔出去那么大一片,开办那什么疗养院,宗室都不敢有异议。”
说起这些,在场众人都忍不住有些心塞,先帝朝时,为了确保能让宗室听话,将连其亲儿孙在内的宗室打压太过。
当今继位后,将先帝朝时的某些旧制改得面目全非,倒是继承了先帝打压宗室的操作,只用听话乖顺的人,敢仗着宗室身份冒头的,都被给按了下去。
“这次的事非同以往,也许宗室愿意出面也说不定呢?”
至于什么地方非同以往?不用说得太过清楚,在场众人心里都明白。
唐季元这才开口说要试试,并点了个人负责去探口风。
与此同时,宫里也已收到民间舆论风向,看到百姓们的各种言论,正宁帝乐得合不拢嘴。
“朕是真没想到,真没想到啊!”
正感慨着,他突然脸色一肃,将目光投向何殊,见她毫无反应,仿佛一切尽在掌握般的淡定。
“皇儿,这些舆论风向,不会又是你的手笔吧?”
若是那样的话,他岂不是白感动一场?
何殊正在批奏折的手不禁一顿,反应过来,有些无语地回道。
“父皇想到哪去了?像这种早在儿臣预料中的事,儿臣没事费那工夫做什么?”
说着,她便继续手上的工作,丝毫不受影响。
确定那些言论都是出自老百姓们真心实意地夸赞,正宁帝才放心,心中充满成就感。
对他而言,这次的事也非同以往,他并不是在太子的建议下,而是他出自本心地做出这个决定。
甚至连太子都是因为听到他的话,受到他的启发,才决定要在邸报上如实公开这些。
“嗯,说得也是,皇儿有空的时候,也可以看看,这些老百姓的心声,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说来惭愧啊,朕其实也就是说了几句实话而已,竟然就能获得这么多百姓的认可,这些百姓真是一片赤诚!”
何殊特别真心实意的回道,“那也是因为父皇值得,对得起他们的一片赤诚!”
正宁帝此刻的成就感爆棚,说着自己从中得到的启发。
“所以说,做皇帝,只要我们能以身作则,用心做事了,老百姓的心中自有杆秤,知道好坏,完全不必要求史官吹嘘自己是个好皇帝嘛。”
知道她爹这是又联想到先帝的某些操作,忍不住顺口拉踩一下对方,何殊很捧场点头道。
“是啊,若因父皇的带头,能有效遏制住民间的厚葬之风,父皇更是造福百姓无数,功德无量。”
看着百姓们的言议论内容,正宁帝对此十分有信心。
“肯定有效,现在就有不少人在议论这件事,等到在下期邸报上,将朕确定只拨款一万两银子,修那些陵墓的消息公开,老百姓肯定会跟着效仿。”
百姓们的巨大反响所透露的,是他们早就对厚葬之风不堪重负的现状,尚超出何殊的预料。
可以说,正宁帝在这种情况下,突然当众表这番态,正是老百姓们最需要的时候,恰逢其会,可以帮无数老百姓减轻负担,有了可以不用再倾尽全力,或不惜借债也要厚葬的理由。
“不过父皇还是要做好心理准备,那些一心盼着父皇能按例修座大墓的人,肯定不会就此放弃,接下来,肯定还会想方设法努力劝说您改变主意。”
正宁帝嗤笑道,“就算他们能将先帝搬出来,都没用,朕只会坚持自己的决定。”
而后来的事实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哪怕被那些试图说服他的王公大臣们扰得烦不胜烦,正宁帝始终是一口咬定,维持自己的决定,让人充分见识到正宁帝的果断与坚持。
赏花会过去近一月后,何昌逸私下求见皇上,谢恩的同时,表达出自己想要求娶孟青竹的心意。
正宁帝没有直接应下,而是不动声色地问道。
“昌逸,这个选择关系到你的终身,你可要想好了,皇叔听说,那些女官基本都会面临被求亲之人要求辞官归家的困境,而你,对此有何看法?”
何昌逸态度坚定地回道,“臣侄绝无此意,臣侄很欣赏孟书令的人品才华,也很钦佩她的心胸志向,会一直支持她的选择,绝对不会要求她辞官,埋没她的一身才能。”
正宁帝这才满意的点头。
“嗯,你能有个态度,朕很欣慰,朕当年亲身体会过为给女子争取出仕机会的艰难,如今好不容易能有现在的局面,朕并不希望那些女官迫于这些外部压力,放弃女子好不容易才能获得的机会。”
何昌逸诚心诚意地回道,“皇叔的思想开阔,心胸大度,实在令人钦佩,也是臣等之福!”
“哈哈,这些恭维话,朕这段时间听得太多,就不差你一个了,你既然找朕说这件事,就证明你肯定是下定决心了,就是不知道,人家孟书令是个什么态度?若她无意,哪怕你是朕的亲侄子,朕也不会纵容你做一厢情愿的事。”
受何殊的影响,正宁帝现在也认为成亲这件事,不是一件外人可以随意强求的事,稍有不慎,就会让这世间多出一对怨偶,害人终身。
何昌逸有些羞窘的低头道,“皇叔请放心,臣侄求见皇叔前,不仅已与孟书令达成默契,还曾去孟家拜访过孟山长,表达求娶之意,已经得到默许。”
正宁帝欣慰而又满意的点头。
“嗯,看来你是个有担当的,既然如此,朕回头就让礼部尚书何广成请媒人上门,等朕给你下道赐婚旨后,再挑个吉日去孟家下聘,你成亲的房子、聘礼之类的,早在看出你有意中人后,朕与皇后就已让人准备好了,肯定能将你的亲事给办得热热闹闹的。”
何昌逸实在没有想到,皇上与皇后对他的亲事竟然如此细心周到,这完全可以说是代他的父母悉心操办这一切。
“皇叔与娘娘如此厚意,臣侄实在承担不起,此前为成全臣侄的姻缘,有劳娘娘辛苦操办赏花会,臣侄已然感激不尽,如今又……”
正宁帝直接打断他的推辞道,“在这件事情上,我们只论叔侄,长者赐,不可辞,你安心接下便是,不必有负担,你父母不在京中,朕这个当叔叔的,有责任为你操办好这些。”
第一百二十四章
何昌逸是怀着万分感激的心情, 在进宫谢恩的同时,跟正宁帝禀明自己的亲事已经有了着落的事,好让关心他的叔婶可以放心。
却没料到,离开皇宫时, 他竟怀着感激到有些无措的心情。
因为他的这对皇叔皇婶对他这个侄子的情义, 实在太过深厚, 远超出他的想象,可他却深感无以为报,并为此感到惭愧。
哪怕知道对方并没有让他报答的想法, 只是单纯的愿意关照他这个侄子,何昌逸也无法心安理得的坦然收下这些好意。
所以他在回去后, 立刻提笔给他母亲写信, 除了要禀明自己的亲事已经初步定下的事,最重要的就是坦承宫里为了他的亲事,所做的这一切,以及他感到受之有愧的感激与无措心态。
同时, 他还在信中隐晦地提及左书意也有了心上人, 只是女方因自身经历方面的因素,坚持拒绝, 让他表弟这段时间心情落寞的事。
他自己的亲事顺利落实,固然让他感到无比喜悦和期待,可是看到一同长大的表弟遭遇这种感情挫折,何昌逸也为表弟感到遗憾。
可是纵然有孟青竹愿意主动帮忙从中周旋, 也只是得到那位王主事因一些过往而存有心结,担心自己会连累旁人, 宁愿孤老终身, 也不愿与人谈婚论嫁的答复。
话既说到这个份上, 左书意纵然伤心失落,也不好多做纠缠,只能将时间与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前两天已顺利升到九品。
阳春三月,京中喜讯频传,大多都是在宫里的那场‘相亲会’上结缘,时人对待成亲这件事,更讲究效率。
能有机会像这般在成亲前见面结识,互生好感,实属难得,让人都很珍惜。
毕竟在当下,盲婚哑嫁,由双方父母一锤定音的单方面决定亲事,新婚夫妻两人在成亲前甚至不曾见过面,都属常见现象。
哪怕随着朝廷有意无意地引导,以及可以正式出入衙门,与男子一同出仕并共事的女官们的出现,让男女之间的所谓大防有所放松。
但是已经存在多年的旧俗,肯定无法在短时间内,就得到明显的改变或消失。
在当下的这种大环境中,若是心意不诚,就无名无分的与异性有了较多往来,女子叫行为不端,男子则属于轻浮浪荡,都容易惹来非议,其中女子受到的伤害更大。
随着那些喜讯的传出,让许多人都感到意外的是,在赏花会后相继定亲的女子中,女官竟然占比颇高。
而且向那些女官求娶得人家也多,求亲的男子大多都已入仕,家世门第条件比之前的求亲人家更好不说,也不会提出要求女官定亲或是成亲后辞官。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