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山 - 第269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为了保护大汉皇帝,无数汉军用血肉之躯筑起人墙防线,倒下一排,再立起两排,直杀到天黑时分,匈奴骑兵的包围圈缩小了近一半,脚下的皑皑白雪,翻飞着泥泞与血肉残肢,凛凛寒风中,令人作呕的血腥味飘向刘邦的军帐,不可一世的汉王此刻双目混沌,欲哭,无泪。
    如今再要后悔当初未听刘敬的劝告坚持发兵,后悔将二十万大军留在后方自己先行,后悔过分轻敌低估了匈奴王的实力,皆为时晚矣!
    眼看着被匈奴四十万大军困在这土山堆上,便是想要命人突围给晋阳城送信都是痴心妄想,今日一战已是一败涂地,若是匈奴如此强攻三日,恐汉军将全军覆没,他的老命亦不能保......
    然而往后接连三日,刘邦预想中匈奴骑兵继续强攻的场面却并未发生。
    匈奴骑兵只是将汉军密匝匝地围在白登山上,围,而不攻,冷眼看他们如何做困兽斗。
    军中的粮草即将告罄,这两日已经有汉军开始吃战死的马匹,保不齐再被围困下去,会不会有士卒吃自己战死或冻死的同袍尸体。
    刘邦已经接连两个晚上不曾阖眼了。
    每当月升日落,看着远处匈奴大营中的火杖如天空繁星般亮起,白登山上却是一片黢黑死寂,他的心便被无限绝望的情绪所蔓延。
    这种绝望,即便是在当年彭城之战溃逃,被项羽追杀时都不曾有过。
    他知此时军中的绝望只会比他的更甚,生平第一次,他亦体会到了项羽被围垓下时的心境。
    陈平见皇帝似是完全呆滞住了,试探着唤他道:陛下......
    一连唤了几声,方才叫回刘邦的魂来:嗯,何事?
    臣有一计,或许可助汉军解围。
    刘邦急道:快讲!
    陈平快不了,说得不徐不疾:臣听闻,此次匈奴大军出征,冒顿带着他的大阏氏同行,匈奴王与大阏氏伉俪情深,在漠北河西乃至整个西域传为佳话,据说那位大阏氏的母族乃中原人氏......
    刘邦此时根本无心听陈平八卦匈奴王情史,匆匆打断道:你到底想说什么?!
    陈平稍顿,重新整理了一下被刘邦打断的思路,道:为臣是想,派人去求这位大阏氏,看在她亦有中原血统的份上,请她对冒顿吹吹枕边风,或许冒顿听了大阏氏的话,放汉军一条生路,也并非全无可能。
    刘邦还当陈平有何妙计,原来是此等不着调的计策,靠一个或许根本就靠不住的女人,能成什么大事!
    他不禁眯了眯眼,不屑道:就这?
    陈平明知皇帝看不上他的计策,仍十分认真的点头:嗯,就这。臣打算给冒顿的大阏氏送一副美女画像去,告诉她中原的女子皆是这般美貌,若是她的夫君日后在中原称王称帝,后宫恐怕就不会只有她这一位大阏氏了!
    刘邦想起了长乐宫中的吕雉和戚夫人,隐隐觉得陈平的计策或许可以一试:可如今这形势,你要如何才能见到匈奴大阏氏?
    在刘邦看来天大的难事,陈平却不以为意:陛下,冒顿号称百蛮之王,曾单人匹马逃出月氏,后又杀父自立,足见他狡黠冷酷,勇武剽悍且性格坚毅。如今我军被围白登山已是第四日。除去第一日匈奴发起进攻,后三日匈奴皆围而不攻,以臣愚见,冒顿或许并不曾想将陛下逼上死路,而是要对我大汉形成震慑,等待我们前去投诚谈判。为臣便打着汉王欲与匈奴王谈判的旗号进入敌营,然后见机行事,正好也可借此机会,探一探匈奴王的口风。
    刘邦思忖片刻,觉得陈平说得不无道理。
    冒顿若是真想要了他这条老命,大可以连续不断地发起进攻,汉军寡不敌众,根本用不到四天,便都成了匈奴骑兵的刀下鬼。
    如今匈奴将他们困在此处,围而不杀,大约只是想和他做一笔交易,汉军既身处劣势,与其如此僵持着等死,倒不如主动前去示好,若是那交易确实可做,白登之围便亦可解。
    好,好!朕便命你前去,与匈奴谈判!
    陈平领了王命,准备好送给大阏氏的帛画和金银,举着白旗,只身一人孤勇地一步步走向敌军阵营,匈奴侦察兵见汉军有人孤身举白旗前来,速传军情与大单于,不久,便得大单于军令:放行。
    陈平很快被蒙上双眼,反绑双手带入匈奴大营之中,而此时的冒顿,已等候多时。
    还算那个刘邦聪明,知道扛不住了,想明白了该如何自保。
    陈平进帐后,被摘下眼罩,解开双手捆绑,再此之前,他已被上上下下搜了三遍。
    眼前蓦地一亮,一时难以适应,陈平微微眯眼,觑见大单于端坐王座上,一身明盔亮甲,英气决然,周身散发着强烈的王者之姿,不怒自威。
    他毕恭毕敬向冒顿行礼:小人陈平,见过匈奴大单于!
    冒顿请他平身,并没有像对待战败者那般苛待,命人给他赐座。
    陈平知道自己打从进入这个军营,脑袋便有一半已和身体分了家,何时完全落地,全凭眼前这位大单于的心情,他便抱着大义赴死的决心,表达了汉王欲与匈奴王讲和的态度。
    冒顿静静听着,待他长篇累牍地说完之乎者也,直接切入主题道:孤若是放了你们皇帝,他欲如何回报孤?
    --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