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 - 第222页
朕其实觉得这人不错,孟诚掂量着道,家私学问、门第作风,又是王先生他们家,怎么着也是个书香仕宦之族,朕看中王寺卿品行清正,还是公主的老师。
郑玉衡道:要问太后娘娘才是。
孟诚道:要不然朕跟你说什么?
原来如此。郑玉衡松了口气,让他传这个话、总比让别人跟娘娘说更好。臣明白了。
说罢,皇帝又许他看了看奏折。郑玉衡看完后放归原处,先带着旨意去询问朱里阿力台去了,便先行告退,离开了归元宫。
可惜他还来不及传话,这股风就吹到了董灵鹫的耳朵里。
午后,慈宁宫。
窗上的竹帘拉下来,透着一隙一隙间隔着的光,和煦的风从外头涌入进来。
四月份,京中正是春末夏初,四处花香怡人的时候。董灵鹫正替王皇后看宫务卷轴,赶上瑞雪往案头的瓷瓶里头插沉沉缀满枝头的桃花。
董灵鹫看了一眼,手指停到方才看的地方。瑞雪便在此刻跟她道:娘娘,王寺卿夫人周淑人还在偏殿等候呢。
淑人为诰命的品阶,这位王夫人周氏自然就是王岳知本人的亲生母亲。要说起来,这个人还跟董灵鹫她家沾亲带故的昔日董太师已故的嫡子之妻,是周氏的姑舅姊妹,也就是说,此人是董太后已故亲弟弟的妻子的堂妹。
虽然没有直接的亲属关系,但按照辈分来算,这个周氏跟董太后是平辈的人,而她的儿子自然也就跟公主是平辈的人,只是矮了皇家一头罢了。
无事不登三宝殿。董灵鹫语调清淡,仍看着卷轴,眼皮不抬,要不是有事求我,十年三千日也不来。至多就是想做什么,先来探探口风。
瑞雪道:除了回封地的临安王妃,病中的庆府大夫人,还有已故的静安郡王之母不算这几位旧年娘娘闺中的手帕交。现今的京中这些内帏贵眷,哪有敢轻易打搅您的呢?谁也没有这个面子找娘娘闲聊,自然是有事而来。
董灵鹫轻叹一声,道:请她进来吧。
是。
瑞雪立即命人去请,吩咐完之后,退了几步,跟宣靖云站在一处,转头悄悄问他:知道什么事么?别顺嘴吐露出什么不该说的,惹太后不快。
宣靖云道:哟,姑奶奶,我的人从偏殿问了半个时辰,这诰命夫人是一句话不露,套都没套出来。
瑞雪神情渐渐收敛,蹙眉思索着道:咱们娘娘的弟妹青春守寡,本来太后劝说她回家改嫁、不要为贞节牌坊守一辈子。谁知一回去,他们家却图这个名声,把好好的姑娘逼得出家,如今在外头行宫旁边的落月庵住着娘娘面上不说,难道心里就高兴?这会儿她还来?
宣靖云低声道:哎,我正想着这事儿呢。或许这位夫人自觉是王家的人,从此不跟周家相干了。
既然要攀这个亲戚,也该认这份罪啊。瑞雪道。
姑奶奶,你当世人都跟你一样有太后护着,身不由己的时候多着
两人站得不远不近,窃窃私语。董灵鹫就算听见只言片语,也不怎么管他们。
随后,一个年轻女使引着周氏入殿,宣靖云的话立即停住了,两人皆面容整肃、神情淡漠。殿内瞬息间静默至极,只余外头的鸟雀鸣叫、及案前手畔的落花飘荡声。
作者有话说:
今日一章,作息有点乱,我得稍微调整一下=V=
此处尚公主,是因为公主身份不同,相当于男方嫁给皇家的一种用词。
第103章
两位女使将周氏引入殿内, 欠身行礼后退。
过年过节、每逢中秋元宵,这些佳节的时候, 京中各大诰命内眷也不是没有来拜会过, 对慈宁宫的陈设布置、规矩礼节,都知道的清清楚楚。但那些时候是恭贺祝安,跟此次前来的目的不一样。
周氏心中虽稍有紧张,但好在年纪摆在这里, 便很是稳重老成。她穿着一身诰命服饰, 瞧起来倒很是体面, 待女使退后, 便笑着给太后请安。
董灵鹫颔首免了她的礼。
随即, 女使上来领她入座并奉茶,从头到尾,恭肃严整, 一声一响也没有。方才还私语交谈的女尚书李瑞雪、连同后省都知宣靖云,更是谨慎沉默, 一语不发。
皇宫大内,自然与别处不同,就算周氏有意想攀一攀亲戚, 见此情景,也说不出口来了。只得对董灵鹫说了好一番吉祥客套话。
董灵鹫实在听得烦了, 眉尖稍微一拢, 直接道:过来看哀家是你有心了,这些话只放在书上纸上写一通出来,何必又劳动你亲自来。
周氏闻得话风, 便不掩藏, 道:能亲身来拜谒太后娘娘, 才是妾的福分呢。娘娘儿女双全,好得都不用说了,光是长公主殿下的风仪,就是世上最绝世最无二的了。
董灵鹫虽然是个做娘亲的,但她的脾气跟大部分人不同,大多人被外人夸赞自己的儿女,无论多么谨慎、多么谦逊的人,大多都会从心里生出得意骄傲之情,此是人之常情,没什么好说的。
但她这个人不太一样,因为在宫里活得累,二十年操心过千百件事。所以一旦有人夸她、以及夸赞她的儿女,董灵鹫的第一反应都是对方的目的、对方必有所求等等。
--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