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顽帝 - 第56页
王华顿时无语,看着他简直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敢情你家没儿子今年参加会试,能提出这种损人不利己的好事来?
书香门第之所以为书香门第,世家之所以为世家,不光是有世代为官的传承,更重要的是有能世代为官的资本,这个资本,最重要的就是各家收藏的书籍。
越古老的世家,收集的书籍越多,哪怕有几代子孙不争气,可只要一有机会,他们教养子弟的能力还是远胜于寻常百姓。在普通寒门学子连四书五经都凑不齐的时候,他们家中甚至有几个版本,许多大儒注解的经史子集。
这些大儒们的注解,有时候比原本更贵重。
因为那些原本的古籍,言简意赅,甚至没有句读,如何断句,如何理解,就是考验一个人读书能力的时候。在那些普通人家的孩子尚未开蒙,书都找不齐的时候,世家子弟已经开始读书背诗,听家中师长讲解经义,可以说是赢在了起跑线上。
像程敏政、王华、杨廷和父子等,几乎都是从三四岁就开始认字读书背诗,六七岁的时候就崭露头角,能够到府学甚至国子监去学习,接受的都是一方大儒的教导,从未体会过寒门学子那种求教无门的心情。
但并不代表他们对此一无所知。
正是因为知道,世家大族才会子族中修建藏书楼,办族学,惠及族人,而不是所有贫苦百姓。对书籍的垄断,也是知识的垄断,对上升途径的垄断。
现在小太子一句话,程敏政居然就打算让大家都公开珍藏,甚至搞考前辅导!这不是要把他们这些官家世家子弟的优势,全都拉平,让他们跟那些寒门子弟在一个起跑线竞争这对那些寒门学子是好事,可对王家就未必是好事了啊!
王家出过许多进士,王华自己也是状元,更希望儿子能子承父业,有个父子状元的牌坊立在老家,足以光宗耀祖。
现在要把手里的资料公开出去,让大家一起学习,等于把优势拱手相让,这
虽然但是,王华实在有些怀疑程敏政是不是当不成副主考后,故意跑来搞自己的心态的。
做好人也没有这样做的吧?
他正在犹豫之间,门口传来敲门声,王守仁推门而入,先向两人告了个罪。
小子路过书房,正好听到程大人与父亲所言,冒犯之处,请大人与父亲见谅。
没事,程敏政打量着他,笑眯眯地问道:你既然都听到了,觉得这么做对不对?
对!王守仁毫不犹豫地答道:太子殿下此举,实为利国利民。只是眼下距离会试不足十日,只怕将国子监和程大人处的资料全数刊印也来不及,不如就趁着这几日的文会,将资料公开发布,能印出来的,供人买回去学习,其他人可以在书坊或茶楼抄写学习,一样可以达到效果。
不过,今日若能成事,最好将收益用以修建藏书楼,可以让此事长久推广,让更多学子可以从中受惠。
说得好!程敏政连连点头,又忍不住问道:你就不怕别人学的多了,考试的时候,就能压过你去?
不怕。王守仁目光坚定,眼神明澈,会试只是一次检验学识的机会,并不代表全部。我要做的,是胜过昨日之我,而非与他人较量。
程敏政不禁拍拍王华的肩膀,感叹地说道:王兄有子如此,夫复何求啊!我那两个儿子,没一个能及得上令郎一半,如此心胸气度,不愧是李大学士所说的京都魁首,状元苗子啊!
王华的脸都黑了,却又没法说,只能干笑着看儿子十分认真地向程敏政请教了几个问题,又答应将自己近几日做的策论也送去集结成册,公开发行,不禁暗中腹诽,等程敏政前脚刚走,他就忍不住抱怨起来。
程克勤要做好人,你又何必跟他出风头?马上就要会试了,你的功课做得如何了?
王守仁从他的话语里就听出了满腔怨气,知道他怪自己主动进来送人好处,当即便劝慰道:此事既然是太子殿下交给程大人经办,以殿下的脾气,定然会大张旗鼓。父亲在东宫这些日子,应该也了解殿下的脾气,若是我们现在拒绝了,那以后殿下会如何看父亲,如何看儿子?
这王华一时惘然,想想小太子的脾气,还真是有些头疼。
王守仁接着说道:何况此事的确利国利民,如今科举为天下选材,亦是为天子选门生,太子让程大人给予寒门学子更多机会,并不等于就此放弃世家,而是希望世家也能因此而奋发向上,不再固步自封,方能使我大明能蒸蒸日上。
若是朱厚照能听到他说的话,一定会为他鼓掌叫好。
无论是弘治帝还是朱厚照,历代皇帝在选拔人才的时候,都会注意寒门子弟和世家官宦子弟的比例,这也是皇权和臣权之间的较量。
从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两宋的科举制,都是皇帝在突破世家包围的基础上,扩大选材范围,加强皇权的过程。
尤其是从武将出身的赵匡胤兄弟建立两宋,乞丐和尚出身的朱元璋建立大明以来,广建学堂,招揽寒门学子,已经成为皇帝加强君权的手段。甚至为了打破文人传统的座师制,避免师生之名拉帮结党,都统一成为天子门生。
--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