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缨问鼎 - 分卷阅读240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簪缨问鼎 作者:捂脸大笑

    分卷阅读240

    那怀恩寺呢?又雕新板了吗?”

    “雕了十余卷。都是主持亲笔所书,所得米粮足有千石。不过匈奴立国之后,怀恩寺便不再印经了。”朝雨道。

    梁峰早就不抄经文了,但是怀恩寺那些和尚并未停下批发生意,而是用主持方丈亲笔所书的经文,又印了些雕版书。不过战争还是影响到了生意,晋阳处在匈奴包围圈内,就算是老和尚那样的手腕,怕也运不出米粮了。

    梁峰了然颔首:“明年刻经,还是以崇文书馆为先。这次我带回了几卷经书,复工之后,便逐一印起来吧。”

    这些日子他也跟崔稷等人商量过,要刻一批经史,包括《孝经》、《论语》、《礼记》、《春秋》、《尚书》等。也是熟悉晋代之后,梁峰才发现此时并无四书五经之说,所以《大学》、《中庸》这样从《礼记》中摘取的文章,还未提升到后世经典的地位。但是必读之书,还是有的。哪怕得不到优秀的注疏本,这些经典也需要学子一一背诵,彻底牢记。

    如今有了崇文馆,也势必要重开郡中官学。印制一些未注释无句读的版本,还是很必要的。崔稷便找人整理出了一套汉隶版本的手抄本,准备用以刻印。这可是崔家对雕版印刷最大的让步了。不抓住机会,岂不可惜?

    有了这些任务,怕是书坊就没法再接外面的佛经刻印了。朝雨俯首道:“奴婢自会安排工匠,仔细刻印。”

    虽然已经掌管四坊,朝雨的姿态依旧温雅如故,梁峰笑笑,看来自己并未选错代理。扭过头,他又对韩当道:“府中各级佐吏,可有安置?”

    人口从三百暴涨到了三千,势必要有更多管理者进行调配。这也是梁峰走之前,着意安排过的事情。

    韩当答道:“已选出二十名佐吏,九人为流难庶族,七人为投效士子,还有四名乃是府中学馆所出。每月都有稽考,若是不能胜任,便革职停用。名单也列在了册上。”

    大乱非但让百姓流离,也让不少抗压性较小的庶族家破。这些人在逃难的过程中,难免会依附豪族,成为其附庸门客。如今梁府已经是一方豪强,司州和并州又皆大乱,这样的人,当然也不会少。韩当一一审核过,方才收入了一批作为佐吏。

    梁峰对于韩当的眼光还是颇为放心的,更何况治理民事的里正,由阿良提拔,账房则由周勘亲自培训帮手。这两边插不进人,就算佐吏出了什么问题,也不会带来太大影响。

    满意颔首,梁峰道:“如此便好。师约和稚川在哪里?”

    “两位宾客还在坊中,郎主可要唤他们回来?”这次梁峰回来的太突然,韩当没来得及通知匠坊。

    “无妨,我下午去一遭即可。”梁峰浑不在意。窑工和铁工搬入山中新坊之后,他还没去过的呢。亲自看看也不错。

    听到梁峰这么说,韩当也不多言,又继续禀报起其他事项。

    大致查看了府里近况,也歇过了劲儿来,梁峰午休之后,便骑马前往新坊。梁府本身依山而建,这次两坊搬到了新开辟的山谷之中。远远便有护卫把守,分三岗三哨,才能进入厂区。这里环境不错,还有一条支流经过。河道早就拓宽,修建了水闸,水车就立在河道边上。

    这便是刚刚改造过的水锥,不过用来舂米的木槌下,摆着的并非白米,而是白色的泥土。这是制瓷的原料,也是梁府白瓷能够如此洁白的关键。光是捶制磁土,就要花费不少功夫。不过如今有了水锥,在水力的推动下,木槌不眠不休的敲打着里面的石块,省却了不少人力。

    梁峰站在水锥旁看了一会,才向里走去。只是数百步,空气中就多出了刺鼻的烟气,这是煤炭燃烧时产生的废气,光是闻着,就让人胸中憋闷。制瓷的窑已经扩建至四座,还有铁工那边的铁炉,交织在一起,污染就更严重了。

    不过现在可不是讲环保的时候,梁峰并未理会这糟糕的空气,继续向里走去。不多时,就来到了陶坊外院。已经有人通报,葛洪和刘俭快步迎了出来。

    “府君,你怎能来这里?”葛洪皱起眉头。他毕竟也是梁峰的保健医生之一,自然知道对方体弱,不该到这样污浊的地方。

    梁峰笑道:“许久未曾到坊中看了看,听闻你们在这里,正好过来瞧瞧。不知那水力风箱研制的如何了?”

    刘俭立刻来了精神:“风箱做过了模型,确实可用。但是稚川想出了个建炉的法子,配上风箱,或可比现在的炉子强上数倍。”

    “哦?”梁峰一听眼睛就亮了起来,“不知稚川所说之炉如何形制?”

    葛洪也不矫情,取出一张图纸递在了梁峰面前:“此乃官炉,为铁官所用。汉时便有高一丈,需三百人鼓槖的大炉,如今府中自用,可仿其形制,酌情减高。定能产铁数倍!”

    拿到那张炭笔所画的图稿,梁峰不由有些发愣,这忒么不是过去那种土法小高炉吗?怎么现在就有了?!

    其实高炉自战国其就有之,《汉书》记载:“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正月,沛郡铁官铸铁,铁不下,隆隆如雷声,又如鼓音,工十三人惊走。音止,还视地,地陷数尺,炉分为十,一炉中销铁如流星,皆上去,与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同象。”这说的便是高炉中部悬料不下,铁水积累太多,猛然坠落,导致压力过大毁炉的事故。

    冶金向来是国家最重要的国力指标,所以铁官掌握的高炉水准确实不差。高一丈,广一丈二的炉子才是铁矿山用的主力炉。不过这些技术,并不流传民间,葛洪身为炼丹师,对炼炉的了解非比常人,才能提出建造高炉的想法。

    不过梁府用的是木质风箱,而非皮槖。鼓风的能力要比槖强上数倍。所以未必需要建造多大的炉子,高一丈,广两尺余足以。这样规模的高炉,产铁可就惊人了。加之用得是水力排风,需要的人手也不少,拿来开采矿山都绰绰有余!

    这可是踏破铁鞋无觅处,无心栽柳柳成荫了!梁峰当机立断:“此炉甚佳!可先试制!派些人寻找矿脉,圈山炼铁!”

    上党可是产铁之地,崇山峻岭如此多,没有发掘出的铁矿必然也不少。有了高炉,有了矿脉,还愁府中铁不够用吗?

    对了,梁峰又想起一事:“也要寻找几处产煤的地方。煤可如木材一般,炼制为炭。这种煤炭用来炼铁,怕是比寻常木炭要强。”

    焦炭可是炼铁的必备之物,梁峰的确也知道怎么炼焦炭。原先局里有过捣毁土制炼焦厂的座谈会,那个土窑,就跟炼木炭的窑相差无几。也是闷烧原煤,制成焦炭

    分卷阅读240

    -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