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再世,武穆称雄 - 第72章 岳飞底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宋徽宗崇宁四年二月初四,申时三刻,现代时下午四点五十分。
    岳飞建立了自己军队的班底,就是这个丘山特种兵,至少可以在放守方面有了牢固的根基。
    从岳飞目前的思路总体来看,他还是先立足于保命,就是想在宋代立足, 首先就必须活着。
    即使那里都不去,你没有自保能力,别人也有可能找上门来,将你弄死。
    还有岳飞想有所发展,总要打出去,攻城略地。
    可是如果是笨人下棋死不顾家, 人家派一支偏军过来,就把你老窝给掏了。
    所以,岳飞打定主意,一旦又朝一日他出动在外,家里的安全一定要有足够的保障。
    他可不会干那种毁家报皇恩的事情,关键是那个皇帝在他眼里不值一毫银子,完全是国家的负值。
    岳飞没有那么狭隘,哪怕他赵构能干一些基本的人事儿,他也义无反顾上去为他消灾解难了。
    既然那个皇上实在不行,他就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其它都可以追求完美但是保命第一,他这个丘山特种兵就是他的第一块底牌。
    其它的文政武政建设以及多支战队也是为了这个目的,但是那些东西都是属于基础建设。
    除了这个丘山特种兵以外,他心目中还有另一支特种兵的轮廓。
    飞升特种兵。
    顾名思义,那是一支轻装特种兵,目的就是千里之外,飙扬而至,取敌首级。
    是他攻击敌人的锋锐矛头。
    这样的一守一攻,他才算功能齐全。
    否则只有丘山,就只能被动挨打。
    即使防守得再牢靠,也难免被攻破。
    可是有了飞升特种队以后,就不一样了。
    你敢对我伸爪子, 我先摘下你的狗头!
    岳飞这两只特种兵的名字,是有寓意的,他不说的话别人还真难以知道。
    其实丘山乃岳,飞升既大写的飞去除飞以外剩下的部分。
    意思就是岳飞特种兵,顾名思义,可以随时提醒岳飞别忘记他的根本。
    而他的飞升特种兵,他也打算一会儿以后找隽义建立起来。
    让隽义挑头,飞鹰队的人当骨干,在土匪里面挑选队员,
    编制也是一百人,宁缺勿滥。
    这个丘山特种兵的激动部分,也是一百人,剩下的五十人固定不变地守卫这里。
    那一百人有事出征,没事儿依然充当守卫。
    当然要花很多时间训练,以便适应不同场合的需要。
    岳飞在离开之前把对甲士队的要求和影九说了,他会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将他们分开。
    就在这时,老族长拿出一个东西,给了岳飞。
    原来刚才老族长高兴之下, 脑袋了灵光一闪:忽然想起有一本祖传的杂记,不是可以岳飞看看?
    岳飞一看, 这不是一本陈年就账老黄历吗?看起来有些太陈旧,可别不小心碎掉。
    翻开一看,原来不是,明显的可以看出,里面的字都是手写的,字迹还挺漂亮,但是非印刷体很明显。
    仔细辨别一下,原来它的字体是一种古老的文字,秦隶,就是秦朝的简体字,
    岳飞以前上过一些概略的文字演变历史,所以认识这种字体。
    秦隶是从小篆变化而来,从外形来说,小篆是转来转去的笔画比较圆滑,而秦隶把那些圆的拉成了方的。
    如此一来,就大大地减低了数写的难度。就更别提大篆了,那是转圈转得更厉害的一种字体。
    岳飞知道秦隶近似于现代隶书,因为历代都有自己的隶书,减少书写难度,所以岳飞一见大喜!
    这就可以和老族长进行笔谈了!
    虽然他还是不认识岳飞的简体字,但是岳飞能把简体字大概其转变成秦隶让他看懂啊。
    当然,即使认识了秦隶,还是不能语言交流,书写语言和口头语言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好在需要的时候还有影九,他这是一个现成的口语翻译。
    看书、笔谈、口说三管齐下,岳飞终于将他们这些甲士的来龙去脉大体搞清楚了。
    原来这个老族长竟然是秦末西楚霸王的亲生儿子的后代!
    项羽垓下兵败逃命乌江的那段古,刘邦手下大将韩信先是十面埋伏,一举消灭了项羽精锐主力核心战力。
    然后迫使项羽亡命而逃,他又在后面紧追不舍,痛打穷寇,楚霸王的十万精兵如同冰雪遇到烈日融化。
    如此层层剿杀,导致不可一世的项羽再也没有回天之力,只好无奈上演生死离别,无暇顾及其它。
    就在那段时间,项羽告别虞姬,导致这位千古美人失去活下去的希望,因此虞姬悲愤诀别,自杀而死。
    虞姬死前,将她和项羽二人的儿子项鸿托付给最忠心的护卫,让他们保护小主逃生,寄托希望。
    那个护卫首领名字是范昉,乃项羽麾下头号谋士范增的儿子,继承了他父亲的智慧,还英勇善战。
    不过,他同时也继承了他父亲倒霉的命运,可能稍好一点。
    范增出谋划策不见采用郁闷而死,一死了之,万事皆空。
    范昉则见证了刚愎自用项羽的败亡,他也不得不四处逃亡,只有在敌人不太重视的情况下才得以苟活。
    当时这支卫队还有大约百人左右,他们费尽周折,百死一生,最后只剩下十个人活了下来,包括项鸿。
    这些人的侥幸生存,也是仰赖范昉的运筹帷幄,就是他在五里岗挖了那个藏兵洞,才能一直隐藏下来。
    他是借用了人们灯下黑的思维误区,等于在敌人的眼底下藏身,让他们意想不到,实际上就在他们身边。
    老族长就是项鸿的后代,那些甲士就是那些卫士的后裔,影九原来也是其中的一员。
    而影九则是范昉的后代,他还有一个同辈的亲哥哥,名叫范统,是这群人中第二高手,第一高手当然是范鸿,不管是在大家的意识中,还是在实际的战场上。
    不过,在实战中,范统应该稳居第一了,因为老族长年事已高,他的后代还没有长大。
    刘邦消灭项羽以后,虽然对项姓家族没有斩尽杀绝,可是对项羽的直系后代,他们是不会留下后患的。
    所以,项鸿等人只好隐姓埋名,世代生活在幽暗之中,不敢暴露自己的身份,以免被赶尽杀绝。
    这种状态,开始的时候就造成他们和社会进展脱节,使得他们不知道外界的变化,所以不敢出来。
    后来就变成了他们与世隔绝,和所有人为敌。
    人都差不多,哪里知道谁是要追杀自己的人,所有就不敢见任何人。
    这位老族长的名字叫项复,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多大了,过的就是山中无日月的日子。
    自始至终,他们这些人都只有一个心思,就是为先祖复仇,恢复西楚霸王的辉煌。
    二三千年之间,他们作得最多的事情就是搜集情报,包括那些官府保存的资料,还有自己侦察到的机密。
    比如,影九就是他们打入皇宫去的探子。
    官府资料,包括太史公的项羽本纪,都是他们收集和研究的对象。
    老族长项鸿对这些情报的整理所花精力最多,而他的那个记事本大多都是他整理的资料和想法的总结。
    尤其是要不要采取行动的一些权衡,类似后世人们决策的时候所作的可行性研究。
    岳飞先浏览了一下这个记事本的大体内容,他发现如同别人的家世记录一样,里面不少歌功颂德。
    对项羽,那些主要大事都有,也都算在项羽的功劳上,比如破釜沉舟,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虽然不是第一个攻入关中,但是最后灭亡了秦国也算在项羽头上。
    标志就是杀掉了秦国投降的国君秦王子婴,并且一把火烧了秦国的宫室。
    大火整整烧了三个月,整个咸阳城成了一片废墟。
    说项羽灭秦,勉强过得去,但是项羽也从此失去天下的民心,造成了他败亡不可逆转的局面。
    尤其是和刘邦比较,可以清楚看出一个是仁人君子,一个是残暴小人。
    和项羽杀人放火相比,刘邦是和秦人约法三章,明显就是从此天下太平的打算。
    这里有一个重大事实,显明项羽背信弃义。
    当时众家起义军的共主楚怀王熊心和大家约定,反秦成功以后,只有一个王,就是第一个进入关中者。
    而这个人,就是刘邦。
    刘邦攻入关中,和秦人约法三章以后,项羽才姗姗来迟。
    当然,一路上项羽过关斩将历尽艰难,立下无数战功。
    但是,那是另一回事,时间不能倒转,刘邦第一入关不可更改。
    如果按规定办事,反秦大业就可以完美收工了,可是项羽不答应,这个时候他不承认事先说好的约定了。
    问题呈进到怀王那里,怀王能怎么办?他是君子,当然不能无信,于是回答:“如约。”
    就是这两个字,给他带去杀身之祸。
    如果怀王不被项羽杀死,他将会成为秦以后的一代贤王,比项羽、刘邦更好。多了不说,只说两件事。
    第一,他任命宋义为上将军,号称卿子冠军,作为主将救赵,副将是项羽,下将是范增。
    在这个任命之前,宋义劝项梁不要轻视秦军,结果项梁依旧骄狂,导致兵败身死。
    项羽比项梁更加骄狂,而且凶悍,怎么会不怀恨在心?
    实际上怀王这个任命非常合适,项羽的特点在于勇猛,宋义的大局观则非常强,是一位智将,高于范增。
    结果因为项羽的骄狂不服,就找了一个借口杀了宋义,自己取而代之,怀王也不得不承认即成事实。
    比较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项羽在指责宋义的时候借口就是“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似乎是为怀王着想。
    可是不久之后,项羽就因为义帝坚持约定好的事项,杀死了刚称之为义帝的怀王。
    项羽称怀王为义帝,只是为了他自己可以称王,实质上破坏怀王说的谁先入关,就封他为王约定。
    即使这样的表面文章,他都出尔反尔,在义帝去他的住跸之地路上,将他杀死。
    将投降的、被俘的、没有反抗能力的人杀死,是项羽极端残暴的一个典型特征,杀人无算,为杀而杀。
    第二,怀王独派刘邦而不是派项羽进入关中,具有深意,是他贤王的一个关键性表现。
    他明白项羽性格残暴,不能安抚暴秦对民众的伤残,所以派仁厚的刘邦去收拾乱局,说明了他的宅心仁厚,以及高瞻远瞩。
    虽然被项羽的残暴行为所打断,但是民心所向,历史拐了一个弯,依然走进了正轨。
    可见,怀王一开始就正确地预见和努力将这个事情纳入正常秩序。
    以至于北宋苏轼在《论范增》中提到:“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於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军。”
    历史若能重演,以义帝为帝,佐以刘邦、宋义,其他文臣武将等而下之,秦以后的朝代将大有不同。
    项羽一勇之夫,可作为严格监管使用的大将,不能独当一面,更不能称王称帝独揽大权。
    让他无拘无束任意行事,不过是世上多出一个占山为王的强盗头领而已。
    后面这个结论是岳飞得出的,不过前面那些对项羽的认识,是项鸿写下来的,
    尤其有意思的是,他还点评了太史公对项羽的评论。
    首先,项鸿调侃太史公说项羽是舜的后代,因为他们都有两个瞳仁,他说这个对项羽的发迹没有帮助。
    因为他自己也是是两个瞳仁,却一直憋在山洞里出不去。这就说明,项羽的八年发迹史,不过时也势也。
    太史公不赞同项羽舍弃关中、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怨诸侯背叛,种种倒行逆施,都导致他难成大事,这些东西项鸿都非常同意,说幸亏项羽厉害,如果是别人有一两件早就完了。
    而对项羽自夸战功,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就兵败身死,乌江自刎,也都是自作自受,这个他认同太史公的观点。
    而项羽直到身死还不觉悟,也不自责,太史公认为是大错特错,项鸿则认为这位老祖宗简直就是愚蠢,一手好牌打得奇烂无比,不怪自己却逮谁怪谁。
    甚至说“上天要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个说法就是一个颠倒黑白!
    直接的说,都是你用兵的错!
    间接地说,是他不会当首领,别管是西楚霸王还是一个小小的亭长!
    其实这就是他和刘邦的根本区别,刘邦可是从亭长干起来的,项羽就是一个空中浮萍。
    所以,从根本上说,项羽就是作人的失败!
    这最后一句,又是岳飞的总结。
    他得出这个结论,可不是要否定项羽,他才没有那个闲心去跟一个古人较劲儿。
    他关注的是,古人掉进去的坑,他不要也掉进去。
    否则,他就会超过张商英叔叔,成为一个更大的坑王。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