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皇太孙 - 392 论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对于皇帝的信任,李景隆还是比较激动的,他也知道自己的身份特殊。
    在如今宗室子弟几乎没有掌兵的情况下,他这个外戚就是代表宗室在军方的支柱,是最合适的监军。这也是他父亲李文忠当初在军方的一个定位,他现在是‘子承父业’了。
    毕竟就现在的情况来看,皇帝是不可能让他的那些皇叔们掌兵权。至于皇帝的弟弟们,先不要说吕氏的那三个儿子这辈子都不可能掌兵。就算是英示皇帝再偏爱朱允熥,也不可能让他掌兵。
    摆正自己的位置,李景隆就不需要担心他在军方的地位,不需要担心失去皇帝的信任。
    “陛下,太上皇开国后封赏一百五十位功臣。”李景隆做着总结,说道,“国公爵位共二十五位,七十九位侯爵,伯爵十二、子爵十一、男爵二十三。”
    朱允煐微微点头,其实伯爵、子爵以及男爵,这也都是老朱封赏的。只是不出意外的话,中医院迟早是要废掉这三档爵位。
    李景隆继续说道,“开国二十五位国公,共十三人先后追封,未曾世袭罔替。”
    这里面的意思就是追封的国公,这也是老朱对于那些战死的老兄弟们的追思。但是实际上这些人留下来的政治遗泽很少,这些人的爵位基本上是不可能一直都是留着。他们的子孙要么失爵,要么降等,大明的国公还是比较值钱。
    “李善长以胡惟庸党追问失爵,宁河王邓愈之子邓镇亦失爵位。”李景隆继续说道,“东瓯王一系长子、长孙早逝,未能承袭爵位。如今朝堂上,尚有十位国公。”
    这还算上了朱允煐的小妹夫冯诚,这也是一个要降等的国公。
    李景隆继续说道,“三十二人追封为侯爵,胡逆案,二十一人削除爵位、四人犯事、枉法以致削爵。尚有无子、降等,即使此后战事多有将士因功受封,朝堂上尚有四十三侯爵。”
    这还算比较委婉的说法,老朱在开国后确实大封功臣。可是随后也是不断的寻找削爵的理由,胡惟庸案的时候,确实有些开国勋贵和胡惟庸关系紧密。但是这里面,也有不少人就单纯是老朱找理由削掉爵位了,这没任何问题。
    这四十三侯爵,里面也包括朱允煐的二舅、三舅,包括朱允煐的二舅子,这都是不能世袭罔替的爵位,之后肯定是要降等的,大明朝的侯爵不需要那么多。
    李景隆这个时候继续说道,“开国国公,尚有颍国公傅友德、梁国公蓝玉在世,长兴侯耿炳文、怀远侯曹兴、会宁侯张温、鹤庆侯张翼、全宁侯孙恪尚且在世。”
    这里面曹兴还是重病在身,不要说再次披挂上阵了,随手都有可能撒手人寰。
    朱允煐微微点头,有些感慨的说道,“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李景隆一愣,皇帝这到底是在感慨美人失去颜色,还是惋惜名将的落幕?
    王承恩是个合格的狗腿子,立刻跪下高呼,“陛下出口成章,七步成诗......”
    “滚滚滚!”朱允煐有点无奈,难道他又成文抄公了,“咱的诗才不用你说,咱心里有数!”
    朱允煐刚才的感慨是来自清朝的《《随园诗话》,作者是袁枚。可是现在,朱允煐直接就抢走了半首佳句了,说不定老朱得到了消息后又要逼迫朱允煐将诗补全,然后有意无意的炫耀,替这个打小被认为没有什么文采的皇帝扬名。
    李景隆可不在乎那些,对朱允煐说道,“如今五军都督府,多是荫封,虽也有家学渊源之辈。只是也有些许人虎父犬子,尚不能令三军臣服。”
    这一点朱允煐自然是再清楚不过了,比较有出息的勋二代当中有徐辉祖这样可以挑大梁的,也有常茂这样的纨绔子弟,这还都是大明的国公,以及大明军方两大山脉的旗帜。
    而且这两个人,一个是朱允煐的大舅子,一个是朱允煐的大舅,这都是和朱允煐关系无比紧密的关系。
    朱允煐仔细想了想,说道,“颍国公与梁国公尚有军务在身不便离开,此二人无需再武苑任职。中山公老成持重,坐镇朝堂尚需他。武苑那边,还需你多出力。”
    李景隆更加骄傲,也越发觉得自己的地位特殊。看起来自己似乎是被‘闲置’了,可是李景隆很清楚武苑的重要性,他知道皇帝将他安置在武苑的根本用意。
    朱允煐这个时候继续说道,“长兴侯等人沙场宿将,若是让他们冲锋陷阵,朕自然是放心的。若是让他们统帅大军,朕心里没底。他们皆是将才,不可为帅。”
    朱允煐可以这样评价,而李景隆就算心里也是这么想的,可是他不会说出来。哪怕他是国公,可是说出来的话就得罪人了。
    “国朝用将,也需帅才。”朱允煐开始论帅,说道,“颍国公与梁国公可为将也可为帅,中山公亦可为帅,表兄也算的良帅。只是国朝,尚需更多帅才。”
    前三位,尤其是傅友德和蓝玉,那都是统领大军证明过自己的帅才。徐辉祖这个后起之秀,也有徐达的几分风采。至于李景隆的话,纸上谈兵的技能十分出色,更何况当面呢,还是要给点体面的。
    李景隆看起来是比较矜持的,他身材高大、眉目疏秀、顾盼伟然、雍容华贵,这绝对是应天府不少闺阁少女的梦中情人。只要不是真正的上战场,在沙盘演兵很难有人能够赢下李景隆。
    “表兄要注意一些,武苑学子当中,尚需着重培养帅才。”朱允煐认真无比,对李景隆说道,“表兄颇为能耐,这件事情还是得你来办。再者不管是为帅还是为将,得对大明忠诚。”
    大明的武苑,不只是在培养将帅能力方面要重视,对于他们的思想教育也是要跟上的,绝对不能忽视。
    李景隆连忙说道,“启奏陛下,军伍之中向来都是以战功论绩。只是武苑招募学子,尚需挑选良家子弟、功勋之后。”
    对于李景隆这样的回答,朱允煐还是比较满意的,‘政审’这样的事情也确实应该存在。武苑,也确实是需要武勋掌控,起码要给他们更多的资源倾斜。
    现实就是这么的无情,不要说现在的大明了,不管是以前还是未来,很多的时候也都是要看出身的。这些勋贵子弟想要出头更加容易,不只是他们的起点高,也是因为他们可以得到更多的资源。
    李景隆明白这个道理,他如果‘一视同仁’,武勋那边肯定是要闹的。而且真那般做了,皇帝肯定是不会答应的。皇帝需要武勋集团有着新鲜血液不假,可是有着一些武勋和皇家绑定的太深了,可不能让那些人迅速的离开朝堂。
    看重培养贤才,可是朱允煐也需要设立一些门槛,想要完成阶级的跨越不会那么容易。
    所以武苑这边招生,基本上是良家子、勋贵子弟,武苑的课程势必也是不同的,因材施教的同时,也可以看出来一些差别,对于一些人的培养、机会,显然是不同的。
    和李景隆仔细讨论了一些武苑的事情,毕竟现在的武苑还只是在筹建,朱允煐现在也不需要立刻确定一些事情。比如说教员或者课程等等,现如今也就是简单的沟通,稍微的有着一个大概。
    在武苑即将建起来的时候,朱允煐肯定是需要召集一些老将,朝廷的一些帅才一起讨论。
    朱允煐很清楚自己的能耐,他对于用兵没有太多的心得。用老朱的话来说,朱允煐这个皇帝还是不要在带兵这件事情指手画脚了,这个皇帝就不可能是马上皇帝。
    讨论完这些事情之后,朱允煐自然是忙着继续批阅奏章。作为皇帝,朱允煐一直都是勤政的代表。不敢比肩老朱,那是因为老朱将标准定得太高了一些,再努力的皇帝也没办法和老朱相比。
    刚刚处理完政务,朱允煐就立刻感觉到了有些无语。看起来想要帮他扬名的,不只是老朱而已,王承恩这个奴才也是时时刻刻的惦记着朱允煐的光辉形象。
    其实朱允煐以前就‘写过诗’,而现在又有一首好诗,或者说办首好诗,再次证明了皇帝的文采。
    皇帝只是不喜欢吟诗作对而已,皇帝只是不热衷这些,要不然的话其他人根本没有活路,皇帝可以七步成诗、皇帝可以出口成章。
    ‘沽名钓誉’就沽名钓誉吧,朱允煐也没觉得有什么心理负担。说不定以后会有人说英示皇帝是允文允武的皇帝,这大概也不会是什么坏事情吧。
    尤其是朱允煐本人看起来没有多开心,而身边的人看起来一个个的都无比激动,这也让朱允煐感觉到好气又好笑。
    那干脆就什么都不要说的比较好,诗才只是小道而已,朱允煐这个皇帝要做好的事情就是治理好天下,这才是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这也是他希望能够做好的事情,这就是一个皇帝的理想和抱负!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