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华夏:我的直播对话古今 - 第一百九十二章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张凡微笑,用两句诗,回答了苏轼的问题。
苏轼点点头,虽然其中似乎还有无数曲折艰难,但从“尽开颜”的字样,知道最后的结局必是美好的。
了不起!了不起!
内心深处,忽然升起一个几乎不可遏止的愿望。
苏轼想要见见这位几乎无所不能的强者!
论文才,此人豪气冲天,让刚刚写出“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自己,也自愧不如。
论武功,刚才那宛如神一样的用兵,别说是自己,就算历数历代名将,也未必有能够胜过他的。
尤其是可怕的战略眼光,大胆的用兵方式,都令人心折不已。
相形之下,自己稍受一点挫折,便只能在密州这地方蹉跎岁月,想要建功立业,却是报国无门。
一念及此,苏轼深深叹了口气,仿佛更是衰老了许多。
……
“牛啊牛啊!”
“真的是用兵如神!老人家举世无敌!”
“伟大的四渡赤水!可把苏学士给看呆了!”
“谁来都得呆!就这一战在军事史上的地位,怎么吹都不过分啊!”
“无论是战术还是战略,还有最后的战果,全都是神级的!”
“牛逼大了!换任何一个人,哪怕是把历史上已经作古的那些名将挖出来,谁也不敢保证能完美复制!”
“尤其是,开局明明是不利的啊!信息错误导致一开局就逆风了!”
“逆风翻盘,吹爆!”
“一渡!被人追过河,发现河对面的更强,这就很尴尬了!”
“二渡!趁人不备直接反杀,攻敌虚弱,大破之!”
“三渡!调换目标强攻,调动敌方被迫再次尝试合围!”
“四渡!多路佯攻,重点突破!趁势突破包围圈!”
“我感觉这特么的是个战略游戏,一方开着全图跟你打,就完全不讲道理!凭什么能看那么准啊!开挂吧?”
“草丛戏耍!”
“这就相当于uzi在下路被对方五人围攻下秀微操,虽然没有反杀五人,但是至少用操作甩开了对方,从野区极限逃生,为下一波的团战保留了力量!”
“我擦……本来我没看懂也没听懂,你一说游戏,我居然明白了!我该检讨吗?”
“哈哈!你们注意到没,弹幕里歪果仁的评论很稀少了!”
“主要是无话可说啊!这会儿潜台词是:几十年前的华夏,是这样的一尊大神在坐镇?”
“都说了!我华夏有诸神庇护!每当遇到危难关头,总会有神灵降世,总会出现无敌之师!”
“老人家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粉丝无数的!有人甚至把老人家的形象纹在身上!你懂的!”
“心疼苏学士,比诗词还能拼一拼,比带兵打仗,会被秒的。”
“唉!这回,还真的有点‘老夫’的样子了……”
直播屏幕里的苏轼,显得有些意志消沉,被张凡这一反一正,打击得有点惨。
首先一场幻境,用苏轼替代狄青,让他亲自感受一下二十多年前的昆仑关夜战。
苏轼的临场指挥能力比狄青差了太远,率领的精锐一战尽墨,临死前箭射天狼,注定无果。
然后,可以写入世界军事史辉煌一页的经典战例,让苏轼再次意识到自己在用兵方面,宛如一个小学生……
“苏学士,可别真的‘老夫’了!”
张凡看看失魂落魄的苏轼,笑道:“你可才只有三十八岁,正当壮年!”
“唉!”
苏轼苦笑着摇头道:“哪来的壮年……这些年身体越来越不好,鬓角都白了。”
“鬓微霜,又何妨?”
张凡竟然用苏轼自己的句子来安慰他,随即话锋一转,道:“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罢了!”
哦?
先前一句,苏轼苦涩一笑,但很快被后一句吸引,神情微变,连忙问道:“莫非!又是那位长者的词句?不知……可否见到全篇?”
“当然。”
张凡点点头,吟道: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苏轼眼前一亮,仿佛心中抓住了什么东西,但又有些不大清晰。
“苏学士。”
张凡趁机说道:“那位长者写这首词的时候,已是七十三岁高龄!”
“但又如何呢?”
“依然是: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贵在不消沉!贵在老来不消沉!”
“只要心里那股气不散,人就不会老!人生,没有最晚的开始。”
七十三!
苏轼浑身一震!
人生七十古来稀啊!
没想到那位文武全才,令人高山仰止的人物,寿命竟然也如此绵长,真的是集上天眷顾于一身!
在苏轼那个年代,的确很少有七十以上的高龄,不由得愈发感慨,反复念叨着最后一句,渐渐将适才的那些消沉的情绪,从身体里荡涤干净。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按张凡所说,他这位长者,也是自己之后至少数百年的人了。
我苏轼,真的就被后辈完全比下去了?
人家七十三岁,还能发出如此振聋发聩的告诫!
而我,虽然受了点委屈,报国无门,但也还不到四十岁而已!
“张凡先生!”
苏轼神情一整,正色道:“苏某,受教了!”
“不敢!”
张凡连忙回礼,仿佛已经看到了苏轼的某种蜕变,不再被刚才的挫折所影响。
画面,渐渐远去,化作一个个剪影,每一个剪影上,都有苏轼的身影。
在密州,在徐州,在湖州……
苏轼放下心结,或许时常怀着“世上无难事”的念头,不论在哪里做官,都能安之如怡,护一方百姓,守一方平安,颇有政绩。
“唉!七十三……”
弹幕中听到这个数字,却是想到了另一个数字,立刻激起了莫名的哀痛。
距离老人家仙逝,也只有十年了啊……
“伟人不死!华夏长存!”
“多想让您亲眼看一看,如今这华夏盛世,如您所愿!”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