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 - 第五百三十章 复制名场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张希孟走在白茆河大堤上,举目眺望,两边尽是桑田,一眼望不到尽头。
    足有上百人,跟随在张希孟的后面,等候着这位张相公的论断,几十万亩桑田,是什么命运,也都在他的一念之间。
    张希孟缓缓踱步,心里想得也有不少。
    其实前面每一次的分田,针对不同地区民情的总结,张希孟已经非常清楚一件事,粮食为本!
    任何改变这条铁律的行为,最终都会让普通百姓,付出血的代价。
    事情一次次上演,苏州的情况,丝毫不例外。
    只是眼前桑田已经改种完毕,苏州城中,上万织工,仰赖桑田活命,市舶司需要丝绸赚取利润,供应国家开支。
    大明的国库,也急需充裕的金银,作为压舱石。
    这也是张希孟一定要来苏州的原因,没有办法,这事真的只能他来做。
    不然的话,交给朱元璋,他弄清楚了张士诚的错误,接下来必定是纠正错误。杀一个人头滚滚之后,朱元璋只会把这些桑田还给百姓,铲去桑树,重新种回粮食。
    不能说这不是一种办法,但却未必是最好的办法。
    “诸公,我让大家伙讨论张士诚的事情,讨论这个白茆河大堤。你们觉得我的真正用意是什么?是不是证明张士诚丧尽天良,合该灭亡?”
    张希孟笑呵呵问道,但是在场已经没有谁敢多说话,尤其是钱用勤,他已经混在人群里,没脸再开口了。
    自从将白茆河大堤的事情说清楚,变成为大户修建,为了敛财而修建,他简直就成了大户的代表,饱受指责。
    甚至走在路上,都抬不起头。
    张希孟见此情景,也只能自问自答。
    “我一定要让大家弄清楚张士诚这个人的错误,他错在哪里?说得直白点,就是他心中只有大户,以为只要抓住了豪门,有了士绅巨贾的支持,就什么都不怕了,就能安稳的坐在宝座上,发号施令。”
    “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毕竟他也作威作福了十年。”
    “但是我想说的是,大明坚持的两個字,叫做民本!我们立国的根基是完全不同的。同样是治理水患,我们也会不遗余力,还会治理得更好。我们要让百姓从治水中获得好处,农田增产,荷包增收,日子过得更好。”
    “我们想要的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一条堤坝本身没有错,如果是取之于民,用之于己,肥了少数大户,瘦了无辜百姓,这就是大错特错!”
    “所以说,若是把眼前的事情,简单看做我想痛骂张士诚,想让他遗臭万年,那未免也小看我张希孟了!我是想说,如果一个上位者,只是把利益好处,交给少数人,做什么事情,都从这一小撮人出发,那他得到的结果,必然是一败涂地!”
    “张士诚以十八条扁担起家,彼时他反抗元廷,是为了百姓争取活路,故此义旗举起,所向披靡,哪怕面对几十万大军,依旧敢血战到底。当他只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为了少数豪商巨贾,不惜损害百姓,鱼肉万民之时……他的根基便已经烂透了,人心尽失,众叛亲离,把自己活成了小丑,变成了笑话!”
    张希孟字字诛心,每一句话,都比匕首还锋利三分,幸好张士诚没有跟来,不然他恐怕要跳白茆河,淹死自己算了。
    诚如张希孟所言,他过来不是要给谁上政治课,也不是很无聊的屁股决定脑袋论……他想说的是,执掌天下,治国理政,最原初的心思,必须放在天下万民身上。
    朱元璋和张士诚的差别,不是简单的成王败寇,而是从最初选择道路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下来的。
    “我讲这些,依旧不是要否定工商,反对发展纺织,打算把几十万亩桑田,重新变回农田!不对,我要说的不是这个事情,现在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几十万亩桑田,几千织机,几万织工……应该何去何从,如何才能真正让多赚的利益,落到普通百姓手里,真正做到利国利民!”
    如果没有最后这段话,随同过来的大户们都要绝望了。
    放弃桑田,关了作坊,老老实实,等候命运的安排吧!
    可张希孟的表态,等于告诉大家伙,事到如今,丝绸作坊还要运行下去,丝绸生意还要做下去。
    至于桑田要怎么办,或许还要看张相的意思,不过很显然,不会全部变成农田。
    事实也的确如此,张希孟很快公布了有关桑田的分配办法。
    这些土地毫无疑问,要归还百姓,尤其是还有原主的,一定要还回去……但是,却不能任由百姓毁掉桑田,重新种回水稻,这么折腾,损失的还是百姓,也会摧毁苏州城的丝绸行业,造成织工失去生计。
    所以首先,朝廷要出面,在地方设立常平仓,以平价向百姓出售粮食。
    而且还接受以生丝兑换粮食。
    保持粮价平稳,这样产出的生丝,就能换更多的粮食,赚更多的钱。
    保证百姓有利可图,桑田能够保留下去。
    当然了,百姓也需要保证生丝质量,朝廷会按照等级,收购生丝。
    接下来就是生产丝绸的环节,这也是个麻烦。
    张希孟提出的建议是由朝廷出面,筹建一座大型的丝绸作坊。
    朝廷收购生丝,并且将生丝转卖给作坊,再雇佣织工,制成丝绸,交给市舶司出售……整个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都必须掌握在朝廷手里。
    这是一切的根基。
    因为只有如此,才方便制定标准,影响整个行业。
    当下的丝绸产业,几乎是技术水平最高,机械化程度最高,蕴藏无数潜能,关乎国计民生的最重要行业。
    朝廷不全程掌控,是绝对不行的,
    不过作为丝绸大户,依旧有生存的办法,也有发展壮大的余地。
    首先,他们也可以向农户采购生丝,只要比常平仓的价格更合适,自然会有人愿意卖。
    拿到了生丝之后,有本事织出更好的丝绸,再拿去市舶司出售,卖得更贵,那也是你们的本事。
    只不过由于有朝廷的作坊在,针对织工的待遇标准,已经确定下来。
    什么打骂,惩罚,侮辱,压榨……这些种种手段,全都不行。如果这么干了,等于把优秀的织工逼到朝廷这边。
    而且还要官吏负责,接到了告发之后,一定会严惩不贷,绝对可以让大户倾家荡产,从此变成小户。
    简言之,丝绸行业还是保留了下来,但是整个行业都被彻底洗牌了。
    昔日被少数丝绸大户彻底把持的局面,完全被打破了。
    桑农拿到了好处,织工改善了生存状况,至于朝廷,由于深入掌控了行业,拿到的税收分红,不言而喻。
    几乎算是皆大欢喜的局面,哦,还有那些呼风唤雨的大户,貌似他们失去了为所欲为的本钱,不过谁让大明执政,根本就不是为了他们呢!
    你们的好日子结束了。
    如果怀念张士诚,大可以去大牢里陪他。
    跟张士诚一起唉声叹气,共同享受凄风苦雨,貌似也是不错的。
    白茆河堤,丝绸产业……这个最紧要的事情,被张希孟处理了。
    换句话说,张士诚最引以为傲的东西,全都被打破了。
    苏州百姓称赞他,兴修水利,奖励蚕桑,结果都成了笑话。
    他修的大堤是给大户修的,他鼓励的蚕桑,是除了自己和大户,其他人都受到损失的蚕桑……
    这个结论不但写在了报纸上,更是刻在了石碑上,就立在了白茆河大堤旁,也刻进了百姓的心头。
    吴大头率领着麾下人员,走进田间地头,给百姓唱戏,向百姓介绍情况,说明政策,收获百姓的赞叹。
    每一份田契发放下去,都有一个喜极而泣的家庭。
    大家伙抱在一起,痛哭流涕。
    “放心吧,这一次朝廷已经准备妥当了。伱们需要的口粮已经运到了仓库里,保证不让大家伙吃亏。咱们好好种桑养蚕,产出更多的生丝,然后拿到海外,换回蛮夷的真金白银,大家伙说好不好?”
    吴大头卖力气吼着,还有更多的士兵,到了每一个村子,主持分田,和百姓签署约书,忙得不亦乐乎。
    很显然,这一番手段下来,张士诚,还有依附在张士诚手下的豪强大户,几乎遭到了灭顶之灾。
    不要忘了,张希孟还准备了几千根竹竿,案子还在审讯,有罪之人,一个也别想跑,一颗颗人头,装点着旗杆。
    “张相,你让我了解的情况,我已经弄清楚了,那个老妪说张士诚的好话,其实很简单。”周蕙娘道:“每年张士诚的母亲曹氏过生日,都会赏赐一些粮米给城中老人,她每年都能领到一些,故此才会感恩戴德,说张士诚的好话。”
    张希孟点了点头,“原来如此,那如今呢?她怎么想的?”
    “这个还不好说,不过老妪的侄子在乡下分了田,日子过得下去,已经赶着驴车过来,要接她去乡下安度晚年。”
    张希孟又点了点头……
    大牢之中,一个老妪,颤颤巍巍,提着一个食盒,到了关押张士诚的牢房前面。
    “吃吧,这是给你们的饭菜。”
    张士诚一愣,还有忠义之士惦记着他?
    张士诚,两个兄弟,还有母亲曹氏,都凑了过来。
    却听老妪继续道:“咱不能不懂礼,你每年施舍粮米,咱给你们这顿饭。你们抢走了俺们的土地,害得俺们无以为生,等着吧,早晚脑袋都挂在竹竿上!”
    张士诚一家人顿时瞠目结舌,夹起来的菜,顿时不知道放回去,还是送进嘴里……老妪转身离去,开心坐上侄儿的驴车,返回了乡下,还有大好的日子等着她!
    “张士诚,你还说天日照尔不照我吗?”张希孟笑呵呵道:“我看是民心在我,不在你啊!”
    张士诚顿时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