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 第三百六十三章 学习理科的风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孙友生对孙启年的到来,显得非常的高兴。
    一方面孙启年虽然和他的血缘关系已经比较远了,但是好歹也是亲戚,喊一声侄儿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他也乐意看见孙启年能够举业有成。
    另外一方面嘛,也是为了他自己。
    孙友生也希望自家这个远方侄子在大楚帝国入仕为官后,日后多少也能够给自己带来一些帮助。
    孙友生作为一个江南苏州人, 在如今的大楚帝国官场上乃是名副其实的少数派。
    因为大楚帝国在河南发迹,壮大于楚北缘故,因此大楚帝国的绝大部分文武官员,都是河南、楚北一带的人,尤其是汝州、南阳府这两个地方的人最多,并且不少都是走上了高位。
    毕竟当初大楚帝国在这一带崛起的时候,招募人才自然是就地招募,不可能说跑到其他地方来一场异地招聘。
    如此也就导致了大楚帝国的官场中,中高层官员里有相当多的都是这两个府的人。
    后续楚军继续南下占据楚北后,又纳入了一大批楚北各府的人才。
    在这个过程里,招揽的外地人虽然也有,但总体来说比较少,主要是以明廷那边投诚过来的官吏,武将,士兵为主。
    孙友生,就是属于这样的人。
    但是总体来说,外地人还是比较少的。
    而来自江南一带的人就更少了,反正放眼看过去,孙友生愣是一个苏州同乡都没有看见。
    而同乡,同学之类这些关系,尤其是传统官场上人脉关系的重要一环。
    所以最近一年半载在大楚帝国尉官,孙友生是深感身单力薄。
    所以他对孙启年这个远方侄子还是比较看重的,期待他以后能够在大楚帝国官场上辅助自己一二。
    不仅仅是远方侄子,他对其他几个来自苏州的举子也比较重视。
    通过自家侄子,他邀请了十多个苏州出身的举子吃了顿饭, 联络了一番感情,以官场前辈的身份对他们进行了一番劝勉,让他们努力上进,争取中试,以为大楚帝国为官。
    后续还给这些同乡举子们送去了一批书籍。
    而这些书籍的名字和传统书籍不太一样,都名字都是《初等数学》《初等几何》《初等物理》《初等化学》《初等机械》《初等天文地理》等书籍。
    这些书籍的编撰者,统一为:礼教部教育司。
    “这几本书,回头你们拿去看,对你们的举业是有所帮助的!”
    孙启年接过来后稍微一翻看,然后带着疑惑道:“莫非这些书都是格物科所用?”
    孙友生点点头道:“不错,这基本书上的内容,都是格物科所考的内容,学透了,在格物科上必然是大有希望的。”
    孙启年道:“只是,这格物科的话……”
    孙启年也好,他的几个同乡举子也好,都是面露疑惑。
    格物科,他们也都知道,但是之前却是一直都没重视过。
    主要还是受到了传统的影响, 认为进士科才是最佳出身, 至于法务科, 格物科这两个科目,他们都认为是小道,考中了也不会受到重视。
    只听孙友生道:“你们也都知道,我国科举设进士科,法务科和还有格物科,这进士科你们都知道,一直都是科举正道,这且不去说;法务科的话,你们多少也应该有所了解,这是选拔精通律法的人才,后续可入督察、巡警、法务等衙门做事,其中督察院里的御史更是清贵至极。”
    “而这格物科嘛,诸位可知道它为什么会出现这科举之中?并且并列三科之中?”
    孙启年当即道:“还请堂叔明示!”
    孙友生摸了摸胡须,紧接着道:“天子有言,为官者除精通文章,才思敏捷外,尚需知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如此方知世间诸事,方可牧万千黎民。”
    “我国官员,上至部堂,下至科员,皆需明事理,知万物。”
    “如此,我国方开设格物科,以选拨精通万物之才人。”
    “即便是这进士科,除了八股时文,策论等,尚有数学等理科,如此为官之时,才能看懂,书写各类文章报告。”
    “所以,即便是你们不打算报告这格物科,也应当多琢磨这些书,回头进士科也是要考的。”
    孙友生的这一番话,让孙启年等众人都是陷入了沉思当中。
    很快,就有人躬身道:“多谢孙大人指点。”
    孙友生道:“也不用谢,这些书已经在京城开售,并且还会免费向应举士子发放,我只是恰逢其会,直接给你们送过来了而已。”
    编写并印刷,然后推广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这五侧书籍,乃是罗志学老早就开始做的了。
    只不过之前因为他也忙,而且也没什么人帮着他整理相应的书籍,所以一直都没能搞出来。
    等迁都金陵城后,各方面的战事也是稍微停顿,大冬天里罗志学也算是有了一些私人时间,得以和皇家理工学院的师生们一起整理各学科的书籍以及资料,最终审核编成了《初等数学》《初等几何》《初等物理》《初等化学》《初等机械》《初等天文地理》《初等农学》《初等医学》等一共二十多本,涉及各个学科的基础教材。
    这二十多本书籍,并不是从头开始自行编写,而是根据古代流传下来的各种书籍,比如数学方面就参考了古代的九章算术。
    同时也极大参考了最近几十年来,陆续从西方流传古来的各种理科书籍,其中有明人或西人翻译的众多书籍,比如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
    再有就是一些士子们根据这些翻译书籍进行探讨的书籍,比如孙元华的《几何体论》《几何用法》等等。
    最后还大量参考了尚未大规模刊印,由原明时期江西省袁州府分宜县教谕,现大楚帝国礼教部教育司教材处处长宋应星所编写的《天工开物》等书籍。
    去年大楚帝国杀到江西之后,袁州府当时并没有多少明军驻防,上头的知府,同知一见势头不妙就跑路了,而下头的分宜县县令犹豫了半天,最终还是选择了带领军民投降归顺大楚帝国,免的生灵涂炭。
    谷息
    当然,最重要的是,当时的分宜县也好,整个袁州府也好,都不可能在楚军面前守得住。
    上头的县令都县城投降了,教谕宋应星等一票小官们自然也不可能真的头铁抵抗,除了少数跑路的,大多还是选择了投诚。
    本来按照对投诚官员的安排,宋应星这种县教谕,一般都不会进行特别处理,而是会原职留用,多任命为新设立的县教育科科长,授正七品。
    但是吧,没多久宋应星的一大堆尚未完成,只有少部分流传出去的著作就引起了众多楚国官员的注意。
    然后把其中一部分著作就送到了皇家理工学院那边去了。
    结果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应,皇家理工学院里的师生们,咋一开,尼玛,这山沟沟里竟然还藏着一个肚子里有货的人。
    然后一纸调令过去,宋应星就成为了礼教部教育司教材处下属的一个科长。
    并开始带着一票大楚帝国从各地搜刮来的懂得一些科学知识的官员,和皇家理工学院那边一起合作编写各种初等教材。
    同时他们还委托丰和商行,高薪从沿海聘请了好几个懂得科学知识的传教士,并让他们翻译各种西方的科学书籍。
    上述这些,还只是简单的整理并汇集当代已经有的各种科学知识。
    放在普通国家,估计也就只能慢慢学,慢慢发展再研究了。
    但是大楚帝国不一样,大楚帝国有罗志学这个穿越人士在。
    罗志学在前世的时候,虽然算不上是什么学霸,也就是一个普通人,虽然上学时候很多学过的东西都忘的差不多了,但是也没说全都忘记了,多多少少还知道一些。
    很多知识其实并不是忘却了,而是平日里没这个需求,你也不会特地去回忆,所以就忽略掉了,但是如果让你重新去接触这些东西,多少都能回忆起来一些的。
    罗志学,就是根据皇家理工学院整理的众多理科书籍,然后进行回忆,再把自己脑海里还记得的一些科学知识也给写下来,并整理进去。
    而且这个过程里,很多对于罗志学而言,只是常识性的一些东西,比如各类化学元素,铁,碳,氧气等等。
    比如说枪炮领域里,钢只是一种铁碳合金,含碳量的多寡,直接导致了钢的各类不同性能。
    这一点对于罗志学而言,只是一个常识性的东西,但是对于十七世纪的科学界而言,这是绝对的未知领域,历史上要到十八世纪上半业,才有科学家证明了铁吸收某种物资后,就能变成钢,而这种物资就是碳。
    然后氧气,这个后世人几乎绝大部分人都知道,但是历史上,要到十八世纪后期,才有科学家发现了氧气,并解释了氧气在燃烧中的作用。
    而进一步就可以解释燃烧现象,而燃烧现象进一步就可以建立质量守恒定律。
    很多东西,对于罗志学来说是尝试,甚至连知识都算不上,但是放在现代,那却是正儿八经的先进科学。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罗志学对皇家理工学院汇集整理的各种科学教材进行了纠正,补充。
    最终,才得到了这二十多本理科教材,并充当皇家理工学院的教材使用。
    根据这些教材,皇家理工学院设立了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机械系、天文地理系、医学系、农畜系一共七个系。
    其中一部分最基础的,比如初等数学,初等几何,初等物理,初等化学等书籍,则是由礼教部进行印刷,然后公开发行,作为天下其他普通士子们的教材使用。
    这也就是现在孙启年他们所拿到的这几本教材。
    回到客栈后,孙启年拿着这几本书仔细的翻看了一部分,说实话,他个人对这些理科书籍没什么兴趣。
    里面都是一些非常枯燥无味的各种题目,解体思路以及各种解说。
    让人看了都想睡觉!
    但是自家堂叔已经说过了,哪怕是自己报考的进士科,到时候也要考部分理科题目,也不要求多么高深的理科造诣,好歹基础的算术要知道吧,要不然到时候连公文里的数据都看不懂……
    所以哪怕这些书籍很无趣,但是孙启年还是硬着头皮去看,去学。
    实在不行,就死记硬背,然后再反复的做其中的一些题目。
    还别说,孙启年虽然个人对这些理科没啥兴趣,但是作为一个能够在科举考场上,一路杀出来的人。
    尤其是在明时期就能够在读书风气极为浓郁,竞争极大的苏州府里考中秀才,他这个人的读书天赋还是有的。
    至少记忆里这些都很不错。
    没有足够的记忆能力,孙启年也不可能记住众多的四书五经以及数量庞大的各种注解,更不可能背诵记忆数量庞大的各种时文。
    死记硬背,这也是需要天赋的,没有好记性,今天背明天就忘了,那还考什么科举啊。
    自己死记硬背之余,他还经常和几个同乡一起进行讨论,专研,一群长袍书生们,经常为了一道数学题目苦思冥想,然后是各种争论,彷佛在讨论天地至理一样。
    不仅仅是他们几个,实际上陆续抵达金陵城的各省举人们,都是第一时间就获得了礼教部印刷的这些理科教材。
    毕竟现在谁都知道不仅仅是格物科,就连进士科,法务科也是需要考核数学等基本理科知识的。
    你这不学,别人学了,到时候分数就会比别人落后,到时候岂不是要名落孙山?
    如此情况下,身在金陵城的一两千多个各省举人们,竟然是开始埋首专研初等数学,初等物理,掀起了一番学习理科的风潮。
    这种情况让罗志学颇为安慰!
    谁说传统读书人都是榆木脑袋?
    谁说传统读书人不能为己所用?
    罗志学看来,这些读书人都挺聪明的,而且也是可以用的,甚至是重用的。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