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左 - 第274章 学以何用?【求月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成婚之际,以一首情意绵绵的曲子送给爱人,再没有比这更浪漫的事情了。
    徐若琳感动满满的时候,也是徐家其他男人受罪的时候。
    家里婆娘逼迫的目光,让他们无地自容。
    不过这一次却是学到了很多东西,日后免不了活学活用。
    长辈们没有那么多的想法,聆听了一首从未听过又无比精妙的乐曲,全都大开眼界。
    刘宗周看着钢琴,啧啧称奇。
    “此物之音,远别于中土诸乐。然韵律之美,尤为出众。不曾想西人于曲乐之道,竟也这般厉害。”
    左梦庚知道刘宗周有浓厚的华夏情节,忙道:“老师,此琴乃学生借鉴西人之乐器改进而来,并非西人创造。真要算起来,还是我华夏之物。”
    黄宗羲和他心意相通,跟着道:“千百年来,西夷传入华夏之物数不胜数,历经沧桑,皆已为我华夏风采。此琴亦是如此,尤比西人之琴更甚。说明我华夏海纳百川、推陈出新的能力,才是当世仅有。”
    此言一出,在座诸人无不欣然认同。
    看来民族情结,任何时候都刻印在中国人的骨子里。
    徐若欣可没有那么多深奥的想法,她已经被曲子征服了,急急问道:“三姐夫,可有曲名?”
    左梦庚朗声一笑,看向幸福满满的徐若琳。
    “致朱丽叶……”
    厅堂里,瞬间被满满的酸味填满。
    所有的女人,不论大小,即使是顾氏这个亲娘,看向徐若琳的时候都满是嫉妒。
    这么好听的曲子,必将流芳百世。而不管过去多久,人们都会提及曲子的主人公徐若琳。
    那岂不是说,她也会被永世铭记?
    天下间,还有比这更浪漫的事吗?
    其实《致朱丽叶》就是最闻名遐迩的钢琴曲《致爱丽丝》,是左梦庚会的为数不多的曲子之一。
    此情此景,拿来献给爱人,显然再好不过了。
    反正此曲本名也不是《致爱丽丝》,而是叫《致特蕾莎》,那么他给改成《致朱丽叶》有何不可?
    朱丽叶,就是徐若琳的教名。
    徐若兰的教名是福礼济大,许甘第是甘第大,而徐若欣是马尔蒂纳。如果后世人听来,难免古怪。
    唯独徐若琳的朱丽叶,算是很正常的教名。
    左梦庚是新女婿上门,刘宗周、李邦华、黄宗羲、王思仪更是贵客,徐府不敢怠慢,准备了丰盛的午宴。
    “中恒是北地人,不晓得习不习惯江南菜式?”
    左梦庚发现,徐骥这个老丈人一旦接受了他,就变得很随和,并没有什么高高端起的长辈架子。
    这让他很舒服,忙道:“小婿走南闯北,各地风味都有所涉猎。尤其沙场之上,危急之时,便是连一口馒头都吃不得。或许……这天下间还没有不合小婿胃口的饮食。”
    众人哈哈大笑,气氛打开,觥筹交错之下,和乐融融。
    徐家信奉了天主教后,也没有断绝传统学问的研习。徐骥和徐尔觉兄弟几个,全都是有功名的。虽未出仕,然学问扎实。
    席间每每向刘宗周、李邦华求教,可谓是获益良多。
    刘宗周原本对于这些信奉外邦神灵的人,是多少有些蔑视的。此次实地接触之后,才发现这些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也终于放下了偏见。
    席间,他说起在临清时,与邓玉函、罗雅谷等传教士的来往,以及对西方宗教的了解和看法,竟然令徐家父子都学到了东西。
    午后,徐府陡然热闹起来。
    松江府本地士人、名流、学子纷沓而至,几乎踏破了徐府的门槛。
    陈子龙、李雯、宋徵舆等人主要是来送贺礼的,而其他人则是来拜访刘宗周。
    天下文宗难得来一次松江府,儒家学子岂能放过这个请教的好机会。
    眼见着人越来越多,闹哄哄的不是办法,潘晓纳之父潘云龙提议道:“念台公,在下于江边有一处幽静之所,不如请念台公登台开讲,教化我松江士人,如何?”
    众人无不大喜,哄然称是。
    好在刘宗周当年北上时,每到一处都曾讲学,对这场面并不陌生。
    “诸位贤达不以鄙人老朽昏聩,盛情以待,此老朽莫大荣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诲愧不敢当,当与诸位贤达切磋砥砺,以有教我,可否?”
    见闻名天下的刘宗周竟这般谦逊,一些稍微学有所成便洋洋得意之辈,立时警醒起来。对于孔夫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之意,更有所体会。
    众星捧月之下,出了徐府,一路来到黄浦江边。
    此时的黄浦江两岸,虽然多处都有繁华码头商铺,但远不能和后世相比。加上土地私有,江边好地多已被大户占据,因此风景清幽之所,比比皆是。
    就在潘家的宅邸东面,便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
    中间虽未人为修葺,然土地平整开阔,江风穿林而过,三月暖阳之下,舒适怡人,宛如仙处。
    刘宗周被请上中间一块石台,其上早有清茶、书案布好。
    随行诸人纷纷在四周席地而坐,将偌大的空地围的水泄不通。
    左梦庚侍立在一侧,放眼看去,只见慕名而来者,竟男女老幼、士农工商皆有。
    东南向学之心,果然远胜各地。
    只可惜,乱世之下,这等学问再如何精深,也不能拯救天下。
    刘宗周和他想法一致,看着数不清的向学之辈,唯有叹息。
    如果是从前,他只有满心欢喜,并且竭力把自己的所学讲述出来,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沐浴圣人教化。
    但是现在,刘宗周有些迷茫,竟不知从何开口。
    想了想,他决定换一种方式。
    “老夫自幼蒙学,邀天之幸,外祖父、恩师俱为大儒,于学问之道,入巷颇速。”
    他的生平,在座的人几乎都知道,同时也很羡慕。
    名师的作用,古往今来别无二致。
    也只有章颖、许孚远这样的名士,才能够教导出刘宗周这样的大学问家。
    刘宗周还在讲述自己的治学经历。
    “老夫以程朱入门,后涉阳明。心、理兼顾后,略有所得。承蒙世人厚爱,薄有幸名。老夫原以为学已有成,当可修身、齐家、治天下,辅佐君主、匡扶社稷,挽救大明江山颓唐。相信诸位,与老夫心意相同者,必不在少数。”
    众人大笑,连绵不绝。
    书中自有黄金屋,学的文武艺,当然要卖与帝王家。
    这也是读书人考取功名如过江之鲫的原因。
    几乎大部分无心仕途的读书人,基本上都是自知功名无望罢了。
    刘宗周把铺垫做好了,徐徐进入主题。
    “在座诸位,与老夫一般,仕途蹉跎者不在少数。试问各位,是我等报国之心不够坚贞吗?”
    下面一片嘈杂的议论声,许多人都悲愤摇头。
    当然没有人会说自己无心报国。
    仕途蹉跎,大多数的原因,不是苦心劝谏为君王所不喜,要么为奸人所害。
    即使担责受罚,可又有多少是不愿同流合污,面对着时局无可奈何呢?
    “老夫观之,今日诸君,为官做宰者寡,江湖乡野者众。试问诸君,虽不能为官,然可有救世救民之心?”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今天跑来听刘宗周讲学的,身负功名的人十不足一。其余多数,更是平民百姓。
    只因江南富庶,便是平民,就学之人也不知凡几。
    刘宗周这个问题,可谓是切中要害。
    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天下,那么作为平明百姓,或者是处江湖之远的士绅,究竟有没有秉承这个教条呢?
    须臾平静之后,在场众人突然心有灵犀,齐声唱和。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当年东林书院之宗旨,今日已深入民心。
    看到这个盛况,刘宗周当真是热泪盈眶。
    “不知诸君远离朝堂,身无微权,何以畅用所学?”
    场面刹那间肃静下来,所有人都陷入思考。显然都是在思索,自己可曾在平日里用上信奉之所学。
    可大多数人都面露迷茫,竟找不到一点学以致用的地方。
    这种感觉,一下子令许多人惶恐起来。
    难道游历于市井之间,俗气沾身,已经令他们忘却了圣人之道吗?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