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换明 - 第二百四十八章 皇太极胜利回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尽管有了迫击炮,但抛石机并没有撤除,相关的弹药也在生产制造。
    只是笨重,射程短,不好移动。但从造价上,抛石机还是最为便宜的武器。
    况且,用于固定炮位的防御, 抛石机在一二百米的打击距离上抛掷炸弹,也很厉害。
    迫击炮的两三里,红夷大炮的一二里,抛石机的两百米左右,重火枪的百米内,轻火枪的五十米……
    层次性的覆盖打击已经形成, 建虏若进行密集队形的进攻, 将遭受到从前到后,缴延两三里地的猛烈打击。
    而且,壕沟和鹿砦、拒马、木桩组成的拦阻阵地,也更加严密。虽然没有铁丝网,可效果并不会逊色。
    郭大靖对于正面防御的信心十分充足,唯一需要谨慎对待的便是沿海。如果是冬季,建虏蹈冰绕袭的可能性很大。
    除了在沿海布置防线外,水师的作用也非常重要。海陆夹击,将使建虏绕袭的企图化为泡影。
    同样,在海水结冰时,守军也能够栽植木桩,形成拦截防线,展开有效的防御。
    总之,南关防线已经考虑得非常周到,建虏想要突破,几乎是不可能的。
    即便如此,郭大靖与李维鸾在巡视中也认真严格,哪怕是一丁点的不足, 也要加以整改。
    防御工事的检查完善是一方面,郭大靖还视察了军营, 与将士们同吃同住,倾听他们的心声,弥补后勤方面的不足。
    “这肥猪——”郭大靖没想到,数月时间,部队养的猪崽已经长得很是肥胖,过年差不多就能宰了吃肉。
    养猪费粮,老百姓家是不准饲养的。但军队不同,大锅饭菜,数万人吃喝,不可能正正好好,剩下些饭菜很正常。
    再加上刷锅水,打猪草,这些猪倒是不挑食,长势喜人。
    “你们养得不错,想必很是辛苦。”郭大靖收起惊讶的神情,对着几个伙夫兼猪倌称赞道:“过年杀猪的时候,多给你们割块肉。”
    一个膀大腰圆的伙夫笑得咧开了大嘴,说道:“多谢将军。家里的孩子就盼着过年吃上肉蛋饺子,一咬满嘴流油。”
    我看你的哈喇子倒是快流出来了,这身材,一看就是伙夫的料。不知道以前是什么样子,是不是也是这段时间发育起来的。
    郭大靖笑着点头,感到很满意。
    至少,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军人能够吃饱是肯定的。而在大明,又有几个军镇能够做到呢?
    真是,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军人竟然吃不饱、穿不暖,皇帝又怎么有脸发号施令,肉食者鄙的朝堂大佬又怎么厚着脸皮慷慨激昂?
    而在金州,或者可以上推到广鹿岛,郭大靖就已经开始给予将士们倾斜的政策和待遇。
    现在的条件更好了一些,副食方面除了鱼类等海产,又多了羊和猪,还有鸭鹅蛋类。
    虽然吃到的频率不是很高,但每个月能吃上一两顿肉汤,已经是将士们以前难以想象的了。
    身体强壮,这是军人的基础条件。想想其他军镇的官兵,缺粮少饷,甚至都吃不饱,又怎么指望他们能有太强的战斗力?
    大明的虚实,在建虏抄掠京畿时,便会暴露无遗。孤军深入的数万建虏纵横无敌,各地方的勤王军不堪一战,实在是有着简单却又复杂的原因。
    杂粮饼子,萝卜海带虾米汤,军官的待遇是多一个咸鸭蛋,郭大靖吃得很香。军营的饭菜虽然简单,但管饱,已经比老百姓家要强很多。
    “部队中的火枪训练和骑术训练,一定要常抓不懈。”郭大靖接着汤碗,饼渣也一点不浪费,边吃边对军官作着提醒。
    王前用力点着头,说道:“将军放心,全军都在训练,已经基本掌握,连伙夫也没落下。要达到标准。”
    那个胖家伙可以用重火枪,肉多能有效地缓冲后座力的影响。
    郭大靖微抿起嘴角,把杂念甩开,说道:“战事一开,我还要征调民兵前来助战。不求他们能上阵杀敌,抬伤员、运物资,见见战场上的血腥,也是好的。”
    张攀抬头看了郭大靖一眼,说道:“这恐怕要耗费很多粮食吧?”
    “粮食还支撑得住。”郭大靖说道:“关键是这样做的好处,肯定是值得的。”
    在各村屯,适龄男女只要身体没残疾,都要编入民兵,接受军事训练。比较简单的队列练习,长枪刺杀和弩弓射击。
    而且,按照郭大靖的提议,陈继盛批准。民兵家中都要有武器,民兵都要有柳条盔、半身的木板防护甲。
    民兵直接参与作战的可能性不大,多是作为补充的兵源,先掌握一些军事技能,缩短入伍之后的训练时间。
    但更重要的是在百姓中形成一种氛围,让他们时刻记着所处的大环境,知道有强敌在外窥视,知道是谁在保护他们,知道这安宁日子来之不易。
    抽调民兵助战,而不是参战,一来减轻军队的压力,其次是增加民兵的胆量。
    最后一点郭大靖没有讲,否则又要说出“明年”这个众将都耳孰能详的词语。
    如果明年有直捣建虏老巢,将其统治区砸得稀巴烂的机会,郭大靖便要调动全部的民兵,以及能推车运物的百姓。
    建虏每次打仗,差不多都有家奴推车挑担地跟着,把劫掠所得运回来。
    郭大靖也要学学这招儿,不仅要摧毁建虏统治区,还要让民兵和百姓来个大搬运。
    谁运回来就归谁,谁捡到的就是谁的。不管是金银,还是其它物品,都慷慨地送给百姓,相信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而民兵的作用还包括看押俘虏,运送粮草物资等等,郭大靖可以用一个新名词来概括,那就是“支前”。
    在短时间内爆发战事,正好让郭大靖能对民兵进行一次锻炼,或者称为“支前”的预演。
    张攀见郭大靖并不为粮食的耗费而在意,便知道他心里有底,便也不再多说。
    大半年的时间,军队的变化是令人瞠目震惊的,张攀深有感触。如果说整个大明的军队中,东江镇的武器装备是第一强,他肯定毫不谦逊地接受。
    快两年了,张攀记得清楚,郭大靖是何时从军,并立刻投身于援朝大战中的。
    也正是在援朝作战中,郭大靖声名鹊起,使得东江镇有了可喜的改变,更获得了令人振奋的战绩。
    一步步走来,一个个变化,张攀再回想两年前东江镇的情形,真的恍如在做梦一般。
    古语有“以德服人”,那郭大靖就是以事实来让人不得不服。
    军队越来越强,东江镇的情况越来越好,军民的生活也眼见地得到了改善,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也都是郭大靖的功绩。
    “怀里还揣着兵书?”张攀突然瞟见郭大靖低头时露出了书页,不禁佩服地说道:“手不释卷,将军真是好学,值得末将学习。”
    郭大靖呵呵一笑,伸手从怀里掏出书放在桌上,说道:“什么兵书,是郭某用来消遣的闲书。”
    成书于万历年间的《金瓶梅》,被称为明代第一奇书。
    《金瓶梅》中的众人在一片盛世繁华落幕后,死的死,走的走,像极了大明王朝,盛极而衰,积弊重重,走向了末路和灭亡。
    郭大靖未必有这样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也就没说假话,就是闲时消遣来着。
    谷鵾
    张攀等人很明显不知道《金瓶梅》中有着那种不可描述的描写,在当时能读书就是很厉害的,也并未减少对郭大靖的钦佩。
    “部队中的夜学,还是颇见成效的。”张攀笑着说道:“不说别的,入伍超过一个月的,都能写出自己的名字,还能认得常用的几十个字,这就很令人感到骄傲了。”
    常用的几十个字,基本上都有关军事,比如表示方位的“东南西北”和“前后左右”。
    积少成多,夜学能坚持个一两年,士兵退役回乡后,至少能符合在供销站工作的条件。
    郭大靖也不要求太高的学问,能读懂官府的告示,他就完全满意了。
    不光是军营中的夜学,还有村屯的夜校,也带着同样的期望。文化知识的提高,可能在短期内看不出太过有利的影响,但却是着眼将来发展的蓄力和准备。
    所谓厚积薄发,学到了才是自己的,等用到的时候才会发现是那么有用。而在这方面,急功近利是要不得的。
    不能说,我认识了上百个字,会写几十个,会简单的算术,就要看到眼前的好处和利益。
    你得这么想,全大明有多少人,又有多少能写出自己的名字,又有多少人斗大的字识不了一筐筐?
    郭大靖觉得这样才是正常的心态,要对自己的学习和长进,以及超过旁人而充满自豪和骄傲。
    只不过,张攀等人也不是很明白郭大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是独创,从古至今,哪怕是太平盛世,政府也没有过这样的举措。
    让老百姓识字,让丘八学文化,投入虽然不多,可这思维,绝对是令人琢磨不透的。
    如果让郭大靖来回答,也很简单,他在改造,向着自己心目中熟悉的社会迈进。
    ……………
    各人都有自己想象中的世界,小到一家一室的生活环境,大到一县一地,甚至是国家的模样。
    郭大靖在奋力践行,崇祯在做着平辽的美梦,皇太极也完成了征伐察哈尔部的第一阶段的任务,率得胜之师返回沈阳。
    从二月出兵,到九月,后金军攻击了西拉木伦河流域东侧的席尔噶、锡伯图、英、汤图四路,后又追击至大兴安岭南麓。
    尽管皇太极没敢进一步深入察哈尔境内,给虎墩兔以致命的打击,但虎墩兔失去了察哈尔故地,喀喇沁部、鄂尔多斯、阿巴亥等部都臣服于后金。
    对于察哈尔部来说,没有了故地,只能在宣大外与右翼蒙古诸部争夺牧场,以求立足。
    对于大明来说,喀喇沁等蒙古诸部臣服后金,使得后金已经有了借道绕开关宁防线的可能,脆弱的北边防线面临着巨大危机。
    而对于皇太极来说,不仅抢掠到了数万人口及数十万计的牛羊牲畜,还基本上解除了察哈尔部对后金的威胁。
    先攻朝鲜,再击蒙古,皇太极终于实现了登基后的第一步战略计划,摆脱了被四面围困的不利局面。
    不知道抄掠京畿的构想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或许现在只是一点点模糊的思路,也或许是明年的大饥荒逼得他不得不兵行险着。
    入眼多是葱绿的颜色,树木、野草、庄稼,在风中摆动,似乎在欢呼鼓掌。
    早已走出了人迹罕至的草原大漠,枯槁的景象换成了现在的生机盎然。皇太极骑在马上,心情甚是愉悦。
    “宪斗。”皇太极微微侧脸,将范文程召到身边,开口询问道:“两红旗攻打金州失败,损失不小,大贝勒难辞其咎啊!”
    在进入后金统治区后,皇太极便接到了代善的禀报,知道了金州已为东江军所占据,两红旗攻打失利的消息。
    眼看着再有两三日便能回到沈阳,如何处置这件事情,就必须有个具体的决定了。
    范文程在马上躬身,恭谨地说道:“大贝勒闻敌占据金州,便果断出动本部人马进攻,虽然遭到挫败,但他是为大金着想,也是有情可原。”
    皇太极微皱了下眉头,有些不甘,但好半晌,还是长舒了口气,轻轻颌首,说道:“宪斗之言甚是。大贝勒确实是顾全大局,没有过多考虑私利,很难得。”
    因为两红旗的战败,皇太极未必不想借机打压下大贝勒代善。可现在四大贝勒面和心不和,特别是阿敏和莽古尔泰,更是对皇太极满怀戒惧和防范。
    代善虽然也对皇太极的一些政策不满,但还算是识大体的,也尽量为着后金的前途考虑。
    从攻打金州的兵力便能看出,全是两红旗的人马。
    虽然莽古尔泰和阿敏也都有任务,一个去拆除锦州、大凌河等城,一个驻防辽东,但抽调出两三千人,还是能够做到的。
    可正蓝旗和镶蓝旗未出一兵一卒,就很说明问题。如果攻打金州的兵力更多一些,兴许结局就会不一样。
    所以,皇太极不能处罚代善,将本来还算中立的大贝勒,推到莽古尔泰和阿敏那边去。
    非但不能处罚,还有好言慰抚,甚至对他果断出兵金州予以嘉奖。
    范文程点到即止,相信皇太极会做出明智的选择。果然,皇太极说出的话,没有让他失望。
    沉吟了一下,范文程躬身道:“汗王,两红旗万余人马,攻打金州失利,敌人实力的增长,值得警惕。”
    一万建虏骑兵,足以纵横沙场,击败数倍,乃至十倍以上的明军。但那是在野战中,攻坚就另当别论。
    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出动的人马都在数万,可依然没有达到目的,获得胜利。
    若是在辽西,坚城重炮,攻击失败并不算意外。但打的是东江镇,又是其刚刚收复的金州,皇太极对两红旗的挫败,也感到些许的惊讶。
    联想到阿敏在征朝鲜时的损失,皇太极微眯了下眼睛,轻轻颌首,说道:“东江镇的发展确实有些出人意料,应该是明廷的支援力度有所加大吧!竟然也有了红夷大炮,要刮目相看啊!”
    代善报送的并不是很详细,但旅顺堡有红夷大炮,火器也甚为犀利,却是有的。
    “金州不比宁远、锦州,若任由东江镇稳固占领,威胁很大。”皇太极轻甩着马鞭,询问道:“宪斗,你说是在秋收后发动进攻,还是隆冬时节,更加合适?”
    秋收后发动,胜利后能获得更多的粮食,但河流对于军队的行进,以及粮草物资的运输,都有很大的阻碍。
    冬季发动的话,这些障碍将不复存在。敌人若挖什么壕沟灌水,或是护城河,也将失去效用,只不过缴获的物资要少一些而已。
    范文程只是稍作考虑,便开口说道:“回汗王,卑职觉得在冬季发动更好。”
    理由不得细加解释,皇太极肯定能明白。说得过多,反倒显得皇太极很蠢似的。
    皇太极点了点头,说道:“正合吾意。那攻打金州的人马呢,派谁去,派多少,不好决定啊!”
    范文程也不好作推荐,这涉及到后金高层的矛盾,不是他能够轻作置评的。
    “汗王不宜亲征。”范文程想了想,似乎是答非所问地躬身说道。
    皇太极亲征察哈尔部,是挽回在宁锦之战中失利对其威信的影响。更重要的一点,军事行动有极大的胜算和把握。
    但攻打金州,就又是建虏所不擅长的攻坚作战。先有宁远,后有宁锦,范文程本着以防万一的打算,劝告皇太极不要亲去。
    皇太极不置可否,只是若有所思地看了范文程一眼,便不再言说此事。
    范文程心中有些忐忑,劝说皇太极不要亲征,好象认为攻打金州不会成功似的。这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不知道皇太极是不是因此不悦。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