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明世祖 - 第254章:《三辽通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辽东,搞房地产的利益大家都看得见,自然也都想着吃一口。
    在竞争朱见济放出来的,那寥寥无几的小建厂指标过程中,很多人表现的极为激烈。
    好在辽东在进行了一次“犁庭扫穴”后,原来盘踞的女真消失,顺便被处理的,还有不少依附于女真的势力。
    不听话的,
    都被杀的差不多了。
    这就导致眼下的辽东布政司,在势力分布上,除了大明朝廷这个庞然大物高高在上外,就是小虫遍地爬,谁也别把谁当大王。
    所以刘大志这种外来户都敢尝试一把,企图抓住发财的机会。
    不过他在官面上属于归化汉人,不是纯种的,所以有点限制,办手续的要求也高。
    刘大志此前已经投入了不少资本进去,要退缩是不可能的,手续再复杂,他也得咬牙办下去。
    于是他从辽东省又跑回老家所在的辽西,按照要求开了各种证明,然后拿去辽东省会的通辽衙门请人盖章——
    作为原来的异族,朱见济是要求对其进行“政审”,以免给伤害过大明的恶狼占便宜的。
    这一点,刘大志倒是不怎么在乎。
    他以前是个部落主没错,可他小啊!
    地盘小的能被人赶出来流浪,对大明这样的巨物,他又能做什么坏事?
    顶多是在十年多前,兀良哈三卫还会不定期反叛的时候,被裹挟着冲击过大明的关隘。
    不过前面的理由仍旧成立——
    太菜了,
    自然也没啥影响。
    就算再往上数几代,他爹他爷也是受限于一样的原因,根本没能薅下过大明的几根毛。
    再者,在兀良哈慢慢稳定下来后,朱见济也曾下旨赦免过其过去所做所为,所以现在刘大志的确是一个身家清清白白的大明良民。
    “行吧……”
    洪涛把凭证一样样的检查过,然后当着刘大志的面,把它放到一个结实的小木匣子里收起来,用小锁锁好。
    这些都是重要文件,是要送去通辽的档案库里面的,以后出了问题,那只要手续齐备,也祸害不到洪涛这个经手人身上。
    “这是你开厂的地契、你开厂的批准……拿好了就走吧!”
    别妨碍他吃饭!
    “多谢大人,大人辛苦了!”刘大志高兴的东西收好,放到了衣服最里面的小夹袋里。
    等他回家,老婆孩子也等很久了。
    为了忙活开厂的事,刘大志这段日子也是三过家门而不入,霜雪覆面,家里人瞧着也心疼。
    好在辛苦总算有回报。
    赚钱的机会,以后多了去了!
    “只要做出点成绩,咱们就彻底在这边落脚了。”
    把各种证件一件件的排上桌子,刘大志盘腿上炕,忽然感叹。
    他现在住惯了房子,睡惯了床铺,跟一年前的生活情况全然不同。
    可他是个蒙古人呐!
    三年前还在辽西放牧的时候,要是有人跟他说,有朝一日他会住在这样的地方,过这样的日子,日常还只用汉名和人往来……
    刘大志绝对会当他放屁。
    奈何世事难料。
    他老婆张口就道,“早就落了,在草原上哪里有这样的待遇?”
    “当初来这边,就说好了把自己当个汉人,何必总惦记从前?”
    也就是刘大志这种过去有点小地位的,会怀念曾经的田园牧歌。
    要是一般的被掠夺土地的农民牧民,流亡之后可是巴不得永远回不去过去。
    他们都是地里刨食的,土地和放牧,对农牧民们来说只是生存的方式,要有发展上升的可能,再纯朴的老农民也能放下锄头,去追求幸福。
    “反正咱们家是改姓刘了,等《三辽通志》修好,就是朝廷认可的汉人。娃儿也得去学校里读书,以后要是能上个郡学,有个功名,那就更好了!”
    《三辽通志》这是在划分好辽阳、辽东和辽西这三个新的行政区后,朱见济想着要弄的一本官方地方志,以便于捏造,不对,是从历史长河里寻求这三个省份建立的合理性,同时促进这片地区多种民族的混合、汉化,而决定编修的。
    三辽之地地广人稀,但生活的民族很多,如果不能塑造出一个共同概念,那总会闹出点事儿来。
    现在大明在思想输出方面占有很大优势,不赶紧的把这件事做好,错过了就太可惜了。
    而所谓的内容,无非是替生活在这边的多民族论述下血统来源,最后合流到华夏这个族群里罢了。
    反正女真是外来的通古斯野人,这是朱见济认定的,不可更改。
    但其他人不是。
    认真算起来,还真有不少能划到诸夏这个范围里。
    像蒙古,其族群概念一直等到成吉思汗打出“一代天骄”成就后才正式形成,在此前一直都没有过具体的思想来促进草原上诸多部落的融合,甚至还普遍存在有“认不清爹妈,我是野生孩子”的情况。
    要在这方面掺点私货,说蒙古来源于北迁的古汉人,那也是挺方便的。
    好忽悠嘛!
    而且这事跟南北朝时北方大族帮鲜卑统治者攀亲戚不一样。
    虽然都是在论述“夷人入夏则夏”这个东西,但行事主体不同。
    一个是鲜卑外族为自己谋求统治中原的合法性而做的,一个是朱见济在扩大“华夏族”这个基本盘而做的。
    距离唐朝和往上诸代,那种让无数外族人对因为“我有汉人血统”而自豪,纷纷改换门庭,死皮赖脸当个汉人后裔的强大文化吸引力,终究是过去好几百年了。
    西晋后期拉胯成那样,也能让出身匈奴的刘渊觍着脸说自己是老刘家的后代,追认刘禅当孝怀皇帝,发誓匡扶汉室,还公开鄙视他真正的祖宗呼韩邪——
    当时刘禅的几个儿子可还活着呢,对这人的行为也很无语。
    唐朝的安禄山跟唐玄宗打配合,弄了个安史之乱,但也曾经在宴席上,因为被人嘲讽是“蛮夷”出身而气的摔桌子,跟对方约架决斗。
    五代十国,世道动乱,也能让沙陀人打出大唐旗号,自认为“李氏子”……
    光是想想,都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中国人爆棚的自豪感,以及中华文化对周边碾压式的影响。
    正是因为如此,才让无数夷人主动归化,你不承认他是汉人,他还能跟你打起来。
    可惜现在不行了。
    从大宋太宗飙车于高粱河起,中原王朝凌驾周边的盛况便不复存在,北边的辽国甚至还跟大怂抢起来了“正统”,说自己才是唐王朝真正的继承人。
    而辽国的“契丹”之号,在后世也成了斯拉夫人对中国的称呼。
    西夏方面,也不是很看得起大怂,要不是宋朝给的太多了,李元昊还不想去帝号呢!
    后面靖康之耻,更是让人一提到就捶胸顿足。
    蒙元一来,华夏陆沉。
    到那个时候,蒙古有成吉思汗这样的猛男在先,中原王朝有大怂这样的软骨头在后,“成为汉人”在外族人看来,也就没有太大吸引力了。
    蒙元皇帝甚至连汉语都懒得学,除了前头几个,后面的能听得懂手下的汉官说啥已经很不错了。
    就此,“汉文化”对于周遭民族的吸引力大为削弱。
    大明仍然是中央之国不假,但要说为了只拿到华夏绿卡而闹死闹活的,就远不及宋前的诸多朝代了。
    可朱见济怎么能甘心呢!
    他早就说过了,
    汉唐有的,大明也要有!
    所以《三辽通志》必须修起来!
    归化学校里的思想灌输也不能放下!
    最好的,就是把外族的祖先都划到“诸夏”这个概念里面,让大家都成为一家人,还都认炎黄当血脉源头,认大明当爸爸,才是正理!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