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清朝做盐商 - 第三六七章 西域烽火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无论在哪个朝代,边疆的戍卒都是最最辛苦的一群人。
    大部分的边疆都是苦寒之地,这些人在这里维护着华夏的边界,但是却没有几人知道他们的名字。
    这是一群无名英雄!
    华夏今天的版图除了老祖宗打江山之外,有很大的功劳要归功于一代代的边疆戍卒。一座座戍堡勾画除了华夏的边界线。
    在奇齐克卡伦值守的戍卒一共有89人,他们中有56人是汉人,其他的是蒙古人和满人。
    戍堡配备五百斤铁炮五座,戍卒之中火铳手40人,炮手10人,弓手20人,长枪手15人,还有四名军官。
    大家世代生活在一起,之间早就已经没有了民族的区分。
    就像董书恒所说的,大家都是华夏人,要区分那么清楚做什么呢?反正都长得差不多。
    罗大林因为年纪稍微大一些,为人实诚,从不欺负年轻人,戍守卡伦的经验丰富,所以平时戍长不在的时候,大家大都听他的。
    虽然他只是一个把总,但是在卡伦中的地位极高。
    最近朝中发生了天大的事情,虽然没有公布,但是小道的消息却从伊犁传了过来。
    朝廷变了天了,伊犁将军归顺了新朝,这可是天大的事情,最近卡伦中的弟兄都有些不稳定。
    尤其的那些非汉人出身的戍卒。他们不知道今后该怎么办?能不能还继续吃军粮?大家心中六神无主。
    听说新朝是汉人当家,这就更加加剧了这些满人和蒙古人的担忧。
    “我看啊,你们都想多了,那朝廷的事儿都是大人物之间的,关我们这些小戍卒个屁?”罗大林也不是很会讲话,但是他毕竟阅历深一些,知道很多道理。
    他就是将他自己认准的道理讲给这些后生仔听听。
    想想也是,这皇帝谁来做,边疆都得有人来守。哪怕有人来顶替他们了,这边疆也要有百姓种地放牧啊。
    无论如何,似乎也都饿不死他们。
    戍卒这个差事儿,更多的是一种义务。朝廷分给了他们土地,他们帮助朝廷戍守边疆。至于军饷,只是象征性的一点点。
    饭倒是能够免费吃到,但是粮食也大都是边疆的百姓自己上交的。
    “等着吧,要是新朝能够派人来顶替咱们,那倒是一件好事情,咱们呀也就可以安心回家种地,老婆孩子热炕头,不好吗?”罗大林又说到。
    “不过现在,差事还要继续做,要是出了差池,新朝照样要定你的罪哩!”罗大林说道。
    “罗叔,你看西边,那是哈萨克的牧人吗?”
    罗大林正在说着话,一个年轻的满人小伙子问道。
    在这个戍堡中,大家长年生活在这偏远的地方。
    相互之间早已经亲如兄弟。大家平时都是喊罗大林一声罗叔。
    最近戍长回去休息了,卡伦之中又是罗大林当家。
    就在前些天,有个相熟的小部落想去东边放牧,交了十头羊给卡伦。
    罗大林做主杀了两只,大家好好改善了一次伙食。
    卡伦中的一个蒙古戍卒还看上了人家哈萨克部族的小姑娘。
    那姑娘长得膀大腰圆,骑在马上,那屁股似乎可以把马鞍给包住。
    那个小伙子就看上了人家大胸大屁股。求着罗大林帮他保媒。
    罗大林只能答应等着那个部族转场回去的时候,帮他提亲,游牧部落的闺女不值钱,只要他的能够拿出点钱,人就很爽快就会把那女子卖过来。
    不过这个蒙古娃子几代人生活在卡伦,早已经被周围的汉人熏陶,非要明媒正娶人家。
    汉文化就是那样的强大,华夏民族会以汉文化为主,不是因为汉人多,而是因为汉文化的天生就具有巨大的融合力、同化力。
    罗大林顺着那个小伙子的手向西看去的,湖上的水汽蒸腾,在阳光的照射下,四周的空气中似乎都蕴含着一种扭曲的力量,让罗大林看不清楚远处的情况。
    他似乎是看到了一大片的马群,哈萨克人喜欢牧马,喜食马肉,他们做的马肠子味道确实不错。因此他们的畜群中有很多的马匹,并不奇怪。
    但是今天似乎不对劲,那些马上似乎有人影存在。不过罗大林还不敢肯定,因为对方的队伍离自己这边太远了。
    卡伦之上是有烽火的,这个从几千年前就开始流传的传讯手段,一直是华夏戍卒的必备技能。
    作为一个戍卒必须要会用烽烟传讯,也必须要能够读懂烽烟传讯。
    烽烟一起不能停,凡是看到了的戍卒都要将这个烽烟传递下去。就像是一场接力一般。
    “轮子,准备烽烟,先来三束。”罗大林对一个年轻的满人小伙子说到。
    “叔,好些年没用过烽烟了。也许是大队的牧民呢?要是放错了可是要吃瓜落的。”
    那个年轻人担忧地说道。大清边疆承平已久,尤其是在西边,自从准格尔汗国灭亡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威胁大清。
    当然,他们都还不知到哈萨克已经归顺了沙俄。那个巨熊已经将爪子伸到了西域的边上。
    “轮子,别废话,抓紧的,听叔的没错。”罗大林叮嘱好轮子又对卡伦的其他人喊道:“大家准备好家伙事儿,将那几门炮先填上。”
    今天的事情有些不同寻常,结合这段时间东边的变局,罗大林心中隐隐不安。
    这时候那一片的牧群缓缓靠近,这是罗大林终于看清楚了,这哪里是什么畜群,分明的大片的骑兵。
    “是大片的骑兵。”有人喊道。
    罗大林此时没有说话,他眯着眼睛看着西边的这片一望无际的骑兵,在努力的估算着其人数。
    四束黑烟?不,得五束黑烟,罗大林在心中估算着。
    “轮子,去放五束黑烟。”这意味敌人的数量在五万以上。
    罗大林自然不会认为这么多的骑兵是过来转场的,在这种地方出现了如此多的骑兵,必然意味着战争。
    哈萨克人光是将这些人聚集到一起就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因为这会严重影响到他们正常的放牧活动。
    这么多的骑兵,怕是要将哈萨克一半的男子都集中过来了吧。
    卡伦中的戍卒,哪里见过这样的场面,只能在罗大林的命令下机,械地执行着。
    这个时候,人就需要一个主心骨。
    罗大林活这么久,也没见过这样的场面。
    他只是听长辈讲过而已,而现在他还能够下达命令,只是因为他对卡伦的活计比较熟悉而已。
    不一会儿,五道浓黑的狼烟从卡伦飘起,远处看不见的地方,另外一个卡伦在天际看到了五道狼烟,随即也点起了五道烽烟。
    边疆卡伦有见狼烟而不传着,以重罪论处。
    狼烟传到了最后一个卡伦,然后沿着伊犁河的城池一路向东传去。城池周边的百姓,见到了烽烟都向着城池跑去。
    烽烟仿佛是一串多米诺骨牌一般一路传递下去。
    惠远城中,刚刚安顿下来,正在接手西域政务的左季高被人打断了工作。
    正要发火之际,见到了传讯兵那焦急的眼神。
    没待左季高问话,传讯兵喘着粗气说到:“大都护,五束狼烟,西边传过来的。”
    左季高知识渊博,自然知道狼烟这种古老的传讯方式。
    五万敌人?是沙俄的还是哈萨克的?这些具体的讯息,没有办法在烽烟之中判断出来。
    不过不管是什么敌人,迎战都是左季高的唯一选择。
    “传令各师的将领,到都护府开会。派出五队侦察兵,分批西去探查敌情。”左季高下令到。
    他下令的这会儿,狼烟还在继续传递。因为左季高没有下令停止传递。
    左季高的手中一共还有四万大军,一路之上没有城池的地方,他就修建兵站,有城池的地方,他就派兵驻守。所以手中的军队被不断稀释。
    现在他手中最精锐的应该算后来从长安支援来的第一师、第十八师以及从湖北带出来的鄂军第十一师。
    只有这三个师的装备是复兴军中最新的装备。
    至于他原本的第十二至第十六师都没有完全完成换装。
    董书恒不能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内生产几十万支后膛步枪,也许以后可以,但是下现在,华夏兵工的产能还是远远不足。
    因此,左季高手下的军队,并没有完全换装的后膛枪,他手下的军队也以是否完全换装分成了两个等级。
    甲等的师全部换装了后装步枪,乙等师只有部分换装。
    其中陆军第一师作为复兴军中的老牌主力,更是全员换装了了54式步枪。
    一师依然由王从志率领,同时王从志还兼任西路军的副总司令。
    左季高担任西域的大都护兼任西路军的总司令。权力极大,算是军政一把抓的地方大员。
    王从志作为董书恒的嫡系,率领最精锐的一师在西域,也未必不是对左季高的一种钳制。
    董书恒自然是相信左季高的,但是西域这个地方与中原相隔万里,道路不便,除非哪天董书恒规划中的铁路通车了。
    不然,董书恒是不可能完全放心交到一个人的手中的。
    原本的伊犁将军府,现在改成了左季高的大都护府。
    此时,府内将星云集,一场紧急的军事会议在这里举行。
    另外一边,烽火还在继续向东传递,就如同一条巨龙伸展开了自己的身体。
    烽火从伊犁传到了轮台,又传到了哈密,然后顺着玉门关、嘉峪关沿着长城一路向东。
    许多长城上的烽火台已经破败不堪。
    自清以来,长城的作用逐渐衰弱,失去了往日的维护,许多地方破败不堪。
    在一个似乎是废弃的烽火台中,一个穿着明军号服的老卒颤颤巍巍地点燃了烽火。
    长城之上很多地处偏僻的烽火台,都一个跟着一个点燃了烽火,似乎的先祖的英灵护卫一般。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老卒,按照祖辈的交代,忠实地履行了自己的家训。
    “烽火起,传万里!”
    新京城,董书恒正在组织邮电部的官员开会。
    会上董书恒给邮电部下达了死命令,必须要在年底之前建立华夏的邮电传递系统,只要是在华夏的土地上,邮电的信件就必须要能够到达。
    同时,董书恒要求除了西南高原以及极北之地以外。年底前,电报局必须要铺设好各地的电报网络。这其中包括西域地区。
    相对于西南高原和极北之地,西域的电报铺设更加的容易一些。
    几千年来,华夏中原到西域已经形成了一条成熟的道路。沿着河西走廊向西到哈密、吐鲁番、轮台、伊犁,向南就进入山南库车、阿克苏、喀什、葱岭。
    董书恒希望电报至少能够通到西域的伊犁,今后那里将会是华夏和沙俄对抗的前线。
    沙俄在远东地区接连失利之后,一定会将目光放在华夏的西域,那里距离沙俄的核心区域较近,对于沙俄更加的有利。相比于远征远东地区,进攻华夏的西域,对于沙俄更加的有利。
    “总统,西山烽火起了。”会议正在召开魏玉祥跑了进来,打断了会议,这是很少有的事情。
    “怎么回事?”董书恒问道。
    事情有些诡异,复兴军要是传递消息也是用哨骑或者电报。
    烽火这种古老的传递信息方式早已经被复兴军摒弃了。
    “已经派人去西山问过了,是西山的一个老卒点燃的。那里的烽火台早已经撤销,并无戍卒。那老卒只是世代驻守在那里,现在就将家安在烽火台附近的村中。”
    “其家人说,今天老卒见到了长城西边的烽火台点燃了,就疯了似的让自己的儿子们抬着他上山。带着一直存在家中的狼烟燃料,径直上了烽火台。”
    “然后就,不顾家人反对,点燃了烽火。”
    “五峰黑烟,意味着有五万大军压境。烽火从西边传来,说明是西疆出现了敌情。”
    忽然之间,董书恒明白了。
    沙俄和哥萨克的联军到了西域了。同历史上一样。只是董书恒没想到自己是以这样的方式得到这个消息的。
    “诸位,已经荒废了百年的烽火传讯,在关键时候还在履行着自己的使命。长城边的那些老卒,没有拿过国家一文钱。”
    “他们仅仅是靠着口口相传,将传讯的使命传承了下来。你们这些华夏的邮电人,是不是也要像他们学习,学习这些老戍卒的精神。我们华夏民族为什么能够生生不息地传承下来,就是因为无数这样的华夏儿郎,这才是华夏的脊梁啊!”
    今日,董书恒说得有些激动。
    刚才邮电部的部长跟董书恒提出了很多的困难。现在听了这事儿,忍不住地下了头,他感觉到了羞愧,无尽的羞愧。
    那些长城上的烽火台,已经荒废百年,却依然能够运转起来。这靠的是什么,绝对不会是物质上的保障,只有人们心中的精神才能偶做到这样的地步。
    唯有精神才是不朽的!
    这场风波,并没有带来恐慌,在西域,左季高手中的十万大军,有能力阻挡这些入侵者。
    董书恒让魏玉祥将此事写成了一片介绍戍卒精神的文章,刊登在了报纸之上。
    并且在华夏号召有志青年到西域去。董书恒在报纸上发文道:
    如果你是一名文人,你可以到西域去传播华夏的文化,政府会给你们建立学校。
    如果如果你是一名农夫,你可以到西域去开垦耕地,天山上的雪水滋润了大量肥沃的土地,政府会分给你们农田。
    如果你是一名工匠,你也可以去西域,那里的建设需要你,政府会给你建造工厂。
    哪怕你是一名女子,也可以到西域去,那里有大量守护西域的男儿,他们需要家庭,请你给他们一个温馨的家庭。
    ……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