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建昌侯 - 第二百二十七章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王华回到自己在京师的临时宅邸。
    他刚进去见过礼部尚书徐琼,并在礼部见到了谢迁和元守直,还有翰林院侍读学士李杰,官职都比王华高,本来王华还以为是涉及到自己的大事,等由徐琼讲述之后才知是自己的儿子被皇帝征召去西北配合张延龄督战。
    他回到府宅后,便直接去后院书房见儿子,但见王守仁此时正在拿着一部书卷详细研究,却并不像是四书五经等备考书籍。
    “伯安,你在读书吗?”
    王华进来,语气比较生硬,本来他对儿子的寄望是很高的,作为大明朝的状元,王华在仕途其实也并不顺,多少年了才混到个翰林侍讲兼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距离入阁似乎还遥遥无期。
    他希望儿子能更进一步,早些考中进士,结果王守仁在弘治六年、弘治九年两次会试落榜,如今更是在京师中备考下一届的会试。
    王守仁此时年不过二十四,正是风华正茂时,可谓是血气方刚有大志向。
    王守仁将手上的书卷放在桌上,道:“父亲,儿正在拜读詹事府少詹事程学士所著之儒学书籍,对儿修习儒家之道颇有助益。”
    王守仁在历史上本来就是心学的开创者之一,可惜如今的他对于心学,只在心中形成一个笼统的概念,还没有能完善并著书立做,就在此时,看到了大儒程敏政的心学典籍,那还不潜心拜读?
    越读越觉得这书籍里所讲述的心学,是自己所渴求期盼的,能给自己带来学问进益的。
    王华皱眉道:“程学士尚未服阕,怎会突然修书?你不好好研习书经,却还有心思看这些东西?也罢!”
    本来王华是准备好好教训一下儿子的,但其实想到,儿子在修学问方面已是很用功的,平时跟儿子探讨学问,很多时候会被儿子的学识所慑,让他也意识到自己的儿子中进士是迟早的事。
    “父亲,话说程学士所著之儒家学说,乃名之为心学,比之理学有进益之效,儿拜读良久,将心中不少疑惑所释,以儿猜想,此学说将来必定可在我朝广而布之,甚至儿局的……有很多……都是儿心中所想,但却从未用笔锋所记录……”
    张延龄写的心学,毕竟是以阳明心学为蓝本。
    王守仁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就算他现在还没把心中想法整理成册,也会发现这所谓心学中,有很多是他来自于以往启发所得。
    自己还没写呢,结果被别人写出来,自己又不能说别人抄袭,毕竟自己都没整理成册过,反而他会对自己心中的想法产生怀疑,难道是因为我以前听说过程敏政的一些学说才有了这些想法,这些想法也不是出自我的原创?
    这大概就跟还没动笔,发现自己活在别人的影子里,一个道理。
    王华不想跟儿子探讨有关心学方面的内容,即便王华是推崇理学的,但作为开明人士,无论儿子研究什么学问,他都不会过多干涉。
    王华道:“今日朝堂上,陛下商讨西北出兵之事,建昌伯极力推崇要以兵锋遏制鞑靼犯边。”
    王守仁点头道:“儿也有相似的看法。”
    “你们还真是有共通点,难怪他会推举由你随他同往宣大,协助他治军、应战。”王华在皱眉之间,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先是觉得张延龄无缘无故推举自己的儿子随同,很不合常理,现在又觉得儿子赞同张延龄出兵的建议不太对头。
    好像张延龄跟王守仁之间达成了某种默契,是他所不知的。
    王守仁并未觉得有多意外,反而显得很振奋道:“那儿这就准备出发往西北。”
    王华道:“你跟他认识?”
    王守仁道:“父亲所说的他,是建昌伯?儿与他并不相识,甚至未曾有过谋面,儿也不知他为何突然要提议让儿随同,但既然他跟陛下提请,儿也自当协助他驱除鞑靼人,不负皇恩。”
    听了儿子的话,王华不由苦笑。
    想了下,王守仁不至于隐瞒他什么,只能理解为……张延龄或许真的听说过儿子曾在西北游历,并推崇自家儿子的治军方略……
    “你……”
    王华本还想提醒儿子几句,但略微沉思后还是叹口气,“你此番往西北,多加珍重,你志不在军旅,凡事不可勉强。”
    王华身为大明状元,自然希望儿子将来也能跟自己一样,走翰林院体系。
    至于什么带兵打仗,他从来都不觉得会跟王守仁有关,但现在是皇命在身,没法阻拦,也只能提醒儿子适可而止凡事小心。
    “父亲的话,儿谨记,儿定当平安归来。”
    ……
    ……
    张延龄要出征了。
    当晚,对他的委命状就已经送到府上。
    前来送委命状的,是萧敬。
    “建昌伯,您如今已是宣大总制,宣府、大同、山西三地巡抚当归您调遣,您以右都御史兼领宣大总制之职。”
    萧敬的话,也让张延龄有些意外。
    要不是萧敬如此说,他都不知朱祐樘会对他这个小舅子如此信任。
    不委命为巡抚,上来就是总制,相当于后来的宣大总督,整个宣府大同一线的军事都由他来提领,虽然也只是临时的差事,毕竟在嘉靖之前,西北很多督抚职位并不常设,只有战时才会设立。
    张延龄无奈摇头道:“这职位,听起来权限很大,但责任同样也大,皇差不好当啊。”
    萧敬自然能理解张延龄口中“皇差不好当”的意思。
    以张延龄身为外戚的身份,自然希望留在京师安享太平,谁愿意在战时去西北统调兵马?别说是功过问题,就说往西北这一路就不安生,不定在半路上就被鞑靼人给劫杀,当个总制有没有人听他的号令又是另一回事。
    “另外,陛下派给您的监军……是内侍张永,他临时抽调为御马监太监……”
    萧敬自己是不愿意跑去西北当监军太监的。
    张延龄要领兵,就算是外戚,也必须要有监军太监,所安排做监军的,居然是一向在张皇后身边侍奉的张永。
    这个安排则显得意味深长。
    张永本就没多少地位,只因为是张皇后的人,就被派来当监军,不等于是告诉张延龄,你想怎么干由着你,也不用担心监军太监会给你掣肘?就不信你姐姐身边的奴婢还敢给你制造什么麻烦不成?
    “张永?他懂行军打仗吗?”张延龄表现出很不屑的样子。
    作为历史的过来人,张延龄自然知道张永是有这能力的,但问题是以往张永还没有监军的经验。
    萧敬笑道:“张永一向有练武,孔武有力,并熟读兵书,照理说在关键时候,还是能相助建昌伯您一二的。”
    张延龄做出释然状,道:“原来他还有一膀子力气,那还凑合吧。”
    历史上的张永,也是有勇有谋,且弓马娴熟,帮朱厚照训练十二团营有军功在身,更是对扳倒刘瑾起到关键作用,算是个治军方面的人才。
    但张延龄对于使用太监这件事,本身就是有疑虑的,无关乎太监对于皇室的忠诚,而在于这群人太过于注重利益,张永协助杨一清扳倒刘瑾,还不是因为他跟刘瑾的私仇?跟这种人谈民族大义,还不如谈钱财利益来得实在。
    “萧公公,若是能让你去当监军,那就再好不过,你我配合多次,想必更应该娴熟。”
    张延龄做出很惋惜的姿态。
    萧敬吓得脸色都变了,他很清楚,万一张延龄真跑去跟皇帝讨要让他配合,朱祐樘十有八九会同意。
    萧敬急忙道:“老朽年老体迈半身入土,哪有那能耐车马劳顿往西北去?您还是让张永去吧……他有此等志向,您以后还有旁的差遣,老朽也必当会效劳……”
    张延龄笑道:“没事没事,萧公公你过虑,我知你不想同去西北,这种苦差事岂是一般人愿意去的?下次有机会,再在地方上有什么事,找萧公公同行。”
    听了此话,萧敬才稍微松口气。
    虽然他地方上也不想去,但现在也不好去跟张延龄争什么,那完全没意义。
    趁着张延龄改变心意之前,赶紧行礼告辞。
    ……
    ……
    张延龄把萧敬送走,回来时,发现小狐狸和苏瑶一边在给他收拾行李,一边在偷偷抹眼泪。
    “怎么回事?哭哭啼啼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我是要赴刑场。”
    张延龄言语也没什么避讳,想什么说什么,很直率。
    苏瑶道:“老爷怎能如此说?这西北苦寒之地,又有外夷犯境,一个不慎……老爷您可要保重。”
    “没事,你们老爷我最贪生怕死,你们又不是不知,哪有危险绝对在哪看不到我,我去西北不过是走个过场……退一步说,即便我真在西北有什么意外,也不会让你们继续守寡,会让你们有更好的出路……”
    “老爷……”
    “丑化还是说在前面吧,要行军打仗之前,家事总是需要安排好的,也不知你们肚子是不是争气,万一我走了之后给我留个遗腹子呢?哈哈。”
    张延龄显得很洒脱。
    如此一说,苏瑶和小狐狸便更加担心。
    “对了,把桌上那些盐引,全都给我装箱。”张延龄指了指桌上,自己刚从徐夫人那拿过来的盐引。
    苏瑶好奇道:“老爷,这里有上万引的盐引,是要归还户部的?”
    张延龄笑道:“归还户部的盐引,我早就让人送到户部去了,我可不想留下一些历史债务,我走之后记得在市面上趁低价多收一些盐引回来,具体在什么价位收多少,我在账簿上都列明,你照做便可。”
    苏瑶:“……”
    张延龄出征打仗,担心的不是自己的生命安全,居然还想着京师里做高买低卖的生意?
    “别用这眼神看我,等明后天我归还户部盐引的事传开,市面上的盐引非降价不可,而且我还会给他来个落井下石,狠狠踩它一把,这次盐引降价,应该是年前最后一次了,不趁机多收购盐引,再想发财只能等明年。”
    “……”
    “至于装箱的盐引,我是准备带去西北的,带金银珠宝去西北太麻烦,带点盐引既轻便又是硬通货,就算被鞑靼人抢走也没事,鞑靼人又没法从各地盐场支兑官盐,这批的盐引还有编号,只有户部能通兑。”
    “老爷为何要带这么多盐引?”
    “你这问题就白问!没好处,谁肯替我卖命?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老子在西北遇到鞑靼人,不撒银子,直接往下撒盐引,想要拼出一条活路就需要利诱,懂不懂?”
    张延龄已经有了全盘计划。
    这一万引盐引,目前价值五万贯,而且还可以打点白条什么的,自己还是能支付得起。
    苏瑶蹙眉道:“老爷,您何必要用自己的钱,去做军功犒赏之用?”
    张延龄笑着将苏瑶揽过来,大手已开始去解除苏瑶的防备,道:“这你应该懂的,我买的是能继续在朝中立足,只有这样才能赚到更多的钱,之前我五万两银子说送给朝廷就送给朝廷,你当我不心疼吗?但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舍不得你们套不着……咳咳。”
    “只要我能平安从西北回来,那些文官再想跟我玩,那就难上加难。”
    “若是这一万引的盐引能买我个平安归来,非常值得,还有什么比小命更珍贵的?”
    张延龄话说得很轻松,但苏瑶听出来很大的危机。
    若是张延龄真对此行西北信心十足,就不用带这么多盐引,正是因为张延龄也知道西北之行充满各种不确定性,才会带上这些防身之用。
    还把后路都留好。
    “凤仙和月仙也快来了,老爷我去西北,短则一两月,长可能到半年,鞑靼人不退我暂时回不来,你们就在家里给我好好布置着,有事我会从西北找人送信回来。”
    张延龄面前已是两个娇滴滴的小美人。
    “趁着今晚,可要继续努力,不然我张某人可能真的是白来这世上一遭,连开枝散叶都做不到,还怎么振兴家国?拿老爷我的木匣来,里面的好东西,今晚都要派上用场……”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